一、日語語言特性
日語由表音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和表意文字的漢字組成。平假名和片假名是9世紀基于中國漢字演化而來,表意文字的漢字是5世紀從中國傳入。從圖1中可以看到,由漢字的偏旁部首逐漸演變成了片假名,由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漸演變成了平假名。
例如,在下面一句話中,
私は、大學でマクロ経済を勉強しました。(我在大學學習了宏觀經(jīng)濟學課程。)
其中,“私”“大學”“経済”“勉強”是漢字,“は”“で”“を”“しました”是平假名,“マクロ”是片假名。
日語書面語一般由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組成。漢字為名詞,是動詞和形容詞的詞干;平假名是動詞和形容詞的詞尾、后置詞、助動詞;片假名用于外來詞、象聲詞。
日語中漢字的使用非常復雜。比如“生”這個漢字有12種以上不同的讀音。
例如,在“生活”“発生”“先生”里“生”的讀音為“sei”,在“生滅”“一生”“生涯”里“生”的讀音為“syo”。
以上兩種讀音源于中國漢字“生”的發(fā)音。以下10種讀音源于日本固有的發(fā)音(見表1)。
讀音相同漢字不同的情況也有很多。比如,“Haka·ru”這個發(fā)音對應(yīng)的漢字有以下6個(見表2)。
二、日語語言政策
1946年之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許多難懂的漢字。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試圖控制漢字的數(shù)量,但沒有成功。1946年,國家語言委員會決定限制漢字的數(shù)量為1850個,并且簡化了許多漢字,形成了《當用漢字表》。后來在《當用漢字增補表》中增加881個漢字。
為了解決對限制漢字使用的批判問題,國家語言委員會改變了發(fā)布漢字表的目的,將其從一個硬性強制標準改為具有建議性質(zhì)的參考指南。同時,該委員會在1949年發(fā)布的《當用漢字音訓表》中增加了357個漢字讀音和106個特殊漢字讀音,于1973年發(fā)布了《當用漢字音訓表修訂版》。后來,《當用漢字表》被廢除,日本政府于1981年發(fā)布了《常用漢字表》,表中共有1945個漢字?!懂斢脻h字表》是一個硬性強制標準,而《常用漢字表》是具有建議性質(zhì)的漢字使用參考指南。日本政府于2010年修訂了《常用漢字表》,其中包括2136個漢字(新增216個,移除5個)、4087個讀音和116個讀音(見表3)。
《常用漢字表》覆蓋了97%日本使用的漢字。在日常生活中,法令、公文、報紙、雜志、廣播等漢字的使用均要參照《常用漢字表》。日本的小學生要學習1006個漢字,要求學生高中畢業(yè)以后掌握2136個漢字的讀音。
在2012年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國際成人能力評估調(diào)查(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PIAAC)的讀寫測試中,日本學生在閱讀方面平均538分,位居第四位;日本的成年人在讀寫方面平均296分,位居第一位。
現(xiàn)在日語的使用也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比如,傳統(tǒng)詞匯和新興詞匯的平衡、不同年代人之間的語言代溝、大量外來詞的涌入等,這些都需要日本政府進一步規(guī)范語言的使用。
編輯 王俊烽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