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失去記憶,世界將變得一片荒蕪。”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吁全球重視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那時,中國有一位畫家正在和時間賽跑。一個凳子,一支筆,攤開紙張就是山河!他要用手中的畫筆留住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根。
這個世界上有一類畫家,他們不單純?yōu)槭鼙姷难劬Χ嫞歉⒅匦撵`和文化內涵上的溝通。畫家湯余銘先生便是如此。從青年時期繪畫中國社會紅色題材,到潛居五臺山12年研究佛教文化,最終投入畢生心力探索世界文化遺產,整個過程,耗費了湯余銘先生46載的光陰。
2014年11月6日,臺灣中正紀念堂,湯余銘“世界文化遺產繪畫作品展”開幕。這是繼香港、澳門展覽后的又一高潮。世界各地的文化名流特意趕來參觀,有人驚嘆地寫下:“這是我過去幾年來所見到的最美藝術作品!”女兒湯唯也前來助陣,她乖巧地為父親研墨。在湯唯心中,父親對藝術的執(zhí)著,早已深深影響自己。
湯余銘早年畢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在20世紀70年代,他就創(chuàng)作了諸多家喻戶曉的版畫、年畫和紅色題材作品,如:《保衛(wèi)祖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四周年》《為實現理想奮斗》等,如今甚至有人出價100多萬元尋找他的原稿。
經過10年西畫技法的積淀,上世紀80年代,湯余銘開始研究中國的水墨畫。他遍訪中國有千年歷史的各大石窟,在云岡石窟一住就是兩年;從五臺山到普陀山等四大佛教圣地;從中原禪宗到西藏密宗、印度尼泊爾……千千萬萬尊佛像、壁畫,讓湯余銘恍如隔世。最終,他決定潛居五臺山12年,探索用水墨在宣紙上描繪中西結合立體效果的方法,把石窟的質感、量感、空間感都表現出來,創(chuàng)造了三維空間效果。20多年來,他以世界文化遺產藝術研究為題材,寫生創(chuàng)作出多個系列作品,被中外媒體譽為“世界文化遺產藝術繪畫第一人”。
看到那么多絢爛而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被破壞,湯余銘十分痛心。“很多佛像面容慈祥,身姿曼妙,然而現在由于嚴重的自然風化,已經面目全非……”
“珍貴而脆弱是每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的特質,我想畫家的職責就是要留住中華民族的美。它也是我們中國夢的一張名片!”湯余銘說。截至2014年,中國有47處地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位居世界第二。“我們在全世界的文化地位如此之重,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呼喚更多的社會團體和企業(yè)來關注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全人類的文明瑰寶。祖先的、我們的、子孫的!我會用盡畢生心血,參與到世界文化遺產的研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