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古話: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F(xiàn)在大多數(shù)國人的“倉廩”比以往充實多了,但“知禮節(jié)”上卻落后了一步。12月11日晚,一對中國年輕情侶在泰航飛機上和空姐發(fā)生沖突,致使飛機返航。僅僅隔了兩天,又有中國游客在曼谷大皇宮弄倒柵欄,卻拒絕認錯,并在現(xiàn)場大聲反駁、爭吵,直到工作人員指出有監(jiān)控才安靜下來。
剖析一下,可做出這樣的判斷:這些人的行為說明他們不僅不懂得公共場合應有的禮儀,且極不尊重他人,無視他人。在他們的心里,自身的自由和權益被放在很高的位置,卻忘了它們的實現(xiàn),必須有基本的社會契約做保障,即在捍衛(wèi)自己自由和權益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權益。這類鬧事事件的本質,是對社會契約的忽視或漠視。當這種忽視或漠視達到了更嚴重的程度,就是違法行為。
對社會契約與自由的含義,最精辟的詮釋來自于盧梭。他在著作中寫道:“自由不僅在于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別人的意志。自由還在于不使別人的意志屈服于我們的意志;如果屈服了,那就不是服從公約的法律了?!痹诒R梭的思想中,社會契約是每個人將自己的全部力量置于“公共的大我”的指導之下。馬克思則更深刻更明晰地論述了自由的相對性,他指出:“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guī)范,在這些規(guī)范中自由獲得了一種與個人無關的、理論的、不取決于個別人的任性的存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jīng)。”
理解社會契約與個人自由,除了接受教育和主動習得之外別無他途。進一步說,通過理解社會契約,一個“自然人”才能變?yōu)椤吧鐣恕保⑦M一步變?yōu)椤拔幕恕?,最終成為真正的“公民”。從該視角來看,談“公民”,論“自由”,繞不開“文化”一詞。
在研究領域,“文化”有三層含義:作為藝術和藝術活動的文化;作為習得的生活方式的文化;作為發(fā)展過程的文化。在西方,“文化”一詞本身就處于發(fā)展變化中。中世紀晚期,“文化”一詞通常指農作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飼養(yǎng)。英文agriculture(農業(yè))一詞與culture (文化)一詞中的詞根cult,都有耕種、培養(yǎng)之意。之后,“文化”的意義發(fā)生變化,除了原來的詞義,還常用來指對人的心智的培養(yǎng),增進人的教養(yǎng)。
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我國的綜合實力上升了,國人愈加富有了,受教育水平似乎也有所提高。然而,應試教育及粗放式教育讓很多家長和老師忽略了對孩子今后發(fā)展最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不得不說,我國國民的平均“文化”水平還不高。這一點,僅與世界各國對比一下近年來的國民人均年閱讀圖書量就能看出——我國國民人均閱讀量4.35本,以色列人均60本、日本人均40本、法國人均20本、韓國人均11本。國人在國門外無修養(yǎng)、缺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只是國民文化水平較低的表現(xiàn)之一。
因此,談國家形象,論公民素質,還得回歸教育——不僅僅是應試及職業(yè)教育,還有社會化的教育,包括鼓勵國民多讀書、尊重他人以及真正理解自由的含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