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喻若然
從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到電影《開往春天的地鐵》,再到《好奇害死貓》《夜·上海》,張一白在內地導演中素以對青春和城市氛圍的及時把握而著稱。雖然缺少萬眾矚目的票房成功和獎項肯定,他卻被很多人稱為“導演界最會搞營銷的,營銷界最會拍電影的人”。
作為導演的張一白近年來逐漸減產,更多是以監(jiān)制的身份出現(xiàn)。2012年末他執(zhí)導的賀歲片《越來越好之村晚》雖然群星薈萃,但上映后卻遭遇票房滑鐵盧。這讓他開始反思自己對項目的選擇,“導一個戲考慮很多外在因素,但是一個導演一輩子很難遇到幾個劇本能讓自己怦然心動的。為什么不去聽從內心的聲音呢?”張一白說《匆匆那年》就是這樣“隨心”的選擇。目前,即將上映的該片可謂順風順水,唯一的雜音或許只有主投方小馬奔騰公司最近的內部風波。跟這家公司淵源深厚的張一白對此不置一詞,只是淡淡地強調“對影片沒有任何影響”。
《綜藝》:之前你的《越來越好之村晚》也是在賀歲檔上映的,但反響沒有達到預期。這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張一白:豈止是沒有達到預期,完全是慘敗。我膽大妄為了一次,拍了自己不了解的生活。因為當時覺得自己很牛逼,什么題材都不在話下,包括農村戲,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任務因素。這部電影的失敗給我很大的啟發(fā),我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是井底之蛙,知道的太少,其實就熟悉那么一點東西,所以現(xiàn)在我還是回到自己最熟悉、最熱愛的題材。
《綜藝》:《匆匆那年》為什么選擇競爭如此激烈的賀歲檔?
張一白:到了年底,人會很自然地盤點過去,回顧下一整年的生活,“匆匆那年”嘛,所以片名就很適合這個時節(jié)。其實賀歲檔的影片里面我們最沒壓力,畢竟是不到5000萬元的中等投資,通過各種商業(yè)合作基本都已經回本了,所以我也沒有那么高的票房期待。
《綜藝》:你的電影里總是有很多商業(yè)植入,你怎么看待植入對電影的意義?
張一白:這部影片也有很多植入,比如Vivo手機、平安保險、伊利、蘇寧等等。以前我覺得植入是為了給投資方分擔風險,降低成本,但現(xiàn)在我的觀念已經變了:電影還是應該靠票房而不是植入來掙錢,投資方理所應當該承擔虧損的風險。我現(xiàn)在更愿意邀請商業(yè)品牌一起來聯(lián)合營銷、推廣電影,這個資源才是最重要的。現(xiàn)在我們估計已經有3個多億的聯(lián)合推廣資源。
《綜藝》:《匆匆那年》的電影和網劇差不多是同時開始制作,你看過網劇版嗎?你是否擔心網劇會對觀眾有影響?
張一白:我怎么會看呢?我好忙哦。感謝網劇幫我們做宣傳。我們的電影還是很視覺化的作品。至于先入為主,這是沒辦法的,我不可能控制觀眾的想法。
《綜藝》:這次電影的營銷相比以往有哪些突破?
張一白:原來我做《將愛情進行到底》的時候,主要采用的是事件營銷。這次我們更多用的是話題營銷,做得很不錯。我們在微博上制造了一堆話題,都是和“匆匆那年”有關系。這部電影里有很多“金玉良言”,我們把這些句子摘出來,我的說法是“酸詞兒”營銷。有些電影死守一個話題,做4個多億的推廣,我們每個話題都能做1個多億。此外是音樂營銷,王菲唱主題曲是其中的高潮點,我們后續(xù)還會有很多音樂主題的活動。還有視覺營銷。拍攝期間,我專門成立了一個團隊來同步制作各種相關物料。有些成片里沒用到的素材最后被剪進了預告片。我們在電影拍攝期間也拍攝了大量的劇照,我自己都拍了不少,所以我們的官方微博才敢每天發(fā)布劇照,幾乎沒有其他劇組這樣做過。
其實剛開始我沒想到“話題”這個概念,但拍攝期間,在我們沒有做任何主動宣傳的情況下,“匆匆那年”突然上了微博熱議榜。原來是兩個小朋友在網上號召大家分成兩派,分別是紅軍和藍軍,一派支持彭于晏,一派支持魏晨。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話題”如此有意思。
《綜藝》:你覺得賀歲檔適合什么樣的電影?
張一白:這件事不能“順撇”去想,這樣想那就只能是大片、喜劇。我覺得市場應該還是要差異化,重點還是拍得好不好。拍得不好,喜劇也可能不受歡迎;拍的好,悲劇可能也會賣座。其實這個問題大家都在思考,我也沒有答案,要是說得出所以然,我年年都拍賀歲片(笑)。
《綜藝》:你的下一部導演作品現(xiàn)在決定了嗎?
張一白:拍電影就像談戀愛,我也不知道下一秒會遇見誰。談項目就像相親,得考慮各種條件是否匹配。談戀愛完全不是盤算出來的,《匆匆那年》也是一樣。過去我有很多電影盤算得太多:如果把誰請來會怎樣;喜劇加點悲劇再加點動作是不是就能賣座……我一直在反省這一點,但是每次還是忍不住去盤算,盤算的時候我又很清楚這是在相親,只等那個一見鐘情的瞬間?,F(xiàn)在我跟很多項目“相親”,但是我現(xiàn)在還無法告訴你我接下來會愛上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