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六年,江西蓮花廳同知盤獲一名游方僧人曇亮,在行李中搜出一本《鎮(zhèn)壇大悲法水》,一本《南泉秘旨》。地方官發(fā)現(xiàn),這兩本書非同小可,因為不但其中多有不經(jīng)之論,而且還畫了一道符,上書天皇、地皇、人皇字樣,人皇下面注有小字:趙弘歷。
清代避諱甚嚴,直接書寫皇帝的名字已是悖逆大罪,這本書竟然將御名冠以趙姓,自然罪在不赦。審訊后得知,編寫這兩本書的是早年一位僧人心光,畫符的意思是以天皇統(tǒng)管星宿,以地皇統(tǒng)管土地,以人皇統(tǒng)管人丁,倒也無甚新意。大概在40多年以前,心光將其傳給了徒弟明學,明學看到經(jīng)書已經(jīng)破爛,就令徒孫續(xù)先重新抄寫。抄寫之際,明學想當今人皇自然就是乾隆皇帝弘歷,雖然不知道皇上家貴姓,但既然《百家姓》以趙為首,大概皇帝就姓趙,所以讓續(xù)先在人皇下面,添寫了趙弘歷三個字。后來這兩本書歸了明學的徒弟慧定,卻被曇亮竊去,直到案發(fā)。
這個案子的結(jié)局沒有懸念。此時明學還活著,年紀已很大,也得與慧定一并凌遲處死;曇亮攜帶不法書籍,斬立決;抄書的續(xù)先已經(jīng)死了,還要開棺戮尸;其他還有見過經(jīng)書卻沒有舉報的兩個僧人,也判了斬監(jiān)侯。
說清朝的皇帝姓趙,看起來像個笑話,不過清朝的臣民,其實不一定都知道皇帝姓什么,而且認為皇帝姓趙的,肯定不止明學一人。
清代宗室昭(1776-1833)寫過一本《嘯亭雜錄》,里面說時任兩江總督的鐵?!翱计渥谧V,乃知其先為宋英宗越王之裔”,因為金滅了北宋,所以把這一支趙氏遷到了東北。鐵保系滿洲正黃旗人,董鄂氏,舊譜為覺羅氏,如果他都認為自己是宋代皇室之后,那么牽連之下,愛新覺羅家的血統(tǒng)也就很可疑了。
不止?jié)M人,漢人中也有類似的說法。與昭大致同時的姚元之(1773-1852)在《竹葉亭雜記》中說,滿洲崛起之初,有黑津人來投,后來也成為覺羅氏的一部分,而黑津即“徽欽”二字,是被金人擄去的徽欽二帝之后。黑津就是今天的赫哲族。這個傳說大概流行得非常普遍,而且滿人中間相信的并不少,有些人甚至說“覺”即是“趙”的發(fā)音,因為滿人讀不準漢字才念成了“覺羅”。進入民國以后,許多留在東北的愛新覺羅家族后裔改姓為“趙”或“肇”,好像更證實了這種猜想。
這些說法已被現(xiàn)代滿學學者證偽,覺羅氏出自女真已成不爭的事實??墒窃谇宄?,不但民間對皇家到底姓什么有過迷惑,就連官方記錄里面,也并不是一直清楚的。
明代的官方檔案多記載努爾哈赤姓佟或童,朝鮮方面的史料則有佟、童、崔、雀幾種說法,也有記載說胡人無姓的。在清代早期的官方記載里面,說愛新覺羅的祖先乃仙女吞果得孕而生,長大之后母親賜姓為愛新覺羅,并說愛新即漢語所謂“金”,覺羅才是真正的姓。乾隆時候重新編寫滿洲歷史,也說覺羅是姓,愛新是徽號。
其實不管清代皇帝究竟姓什么,滿洲所謂的“姓”與同時漢人的姓氏概念并不相同。粗略地說,“覺羅”既是姓氏,也通過分等來表示爵位或與皇室關(guān)系的遠近,愛新覺羅則是覺羅中比較高貴的一支。
滿人的名字一般不會冠姓,而清代統(tǒng)治者的“夷狄”身份,首先體現(xiàn)在愛新覺羅這個一望而知不是漢人的姓氏上,所以一般臣民無從知曉,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即便是知道皇上“貴姓”的人,也可能會有種種猜想。清末文廷式做過珍妃的老師,與宮廷關(guān)系密切,他認為所謂愛新覺羅就是新羅的詳文。他舉證說,史籍記載女真的皇帝完顏氏來自新羅,本來姓王,即完顏二字之合音,因為新羅產(chǎn)金,所以國號為金。既然大清源于女真,自然也是新羅之后,而且愛新覺羅漢譯為金,而《唐書》記載新羅王也姓金,一脈相承,可見清代皇帝本來就是朝鮮人。
姓氏問題困擾的不只是清朝。元代王惲曾經(jīng)寫過一篇《請明國朝姓氏狀》,說自古的君王都會推原世系,以明姓氏,我朝國土無遠弗屆,可是國朝姓氏亦然“輝潛未發(fā)”,臣民無從寄其仰慕,實在不成體統(tǒng),理應(yīng)請皇上昭告天下。
從成吉思汗統(tǒng)一諸部、建立大蒙古國,到王惲寫這篇奏疏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60多年了,蒙古鐵騎橫行天下,臣民卻連皇帝姓什么都不知道,這其中的原由,恐怕不能僅僅以統(tǒng)治者的顢頇糊涂來解釋,而明學為什么會覺得清朝的皇帝該姓趙,大概也有百家姓之外的原因吧。
作者為復(fù)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