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階層流動性缺乏,迄今為止,高考還是為數(shù)不多的促進階層流動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但凡有關于高考改革的風吹草動的消息,社會上都會掀起軒然大波。
有關高考中的英語考試改革就是如此。主張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重要程度的人認為:中國經濟崛起后,中文會擴大使用范圍,因此從整體上來看,經濟發(fā)展對英文能力的需求降低。所以高考調低英語考試的重要性,將考核英語一事交給市場和社會,是較合理的選擇。
但反對者一來認為英語的大規(guī)模使用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未來雙語并存且主要是英語的使用依舊是促進貿易和增長的主要因素。而且英語能力的提高與個人收入的增長緊密相關。所以調低英語的重要性,或將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二來,反對者還有一個重要的基于“能力”視角的關于貧富差距的考慮。由于英語能力與收入水平之間的高度相關性,如果在高考中調低英語的重要性,對那些處境貧困的學生而言,就會減少其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和投入,從而使得這些人無法獲得或者極大減少了原本可以通過學習英語獲得的收益。這樣一來,他們在未來的就業(yè)市場上就會處于不利地位,從而無法縮減貧富差距。
也就是說,英語能力一來涉及到效率問題,與促進經濟增長相關;二來涉及到公平問題,與縮減貧富差距相關。
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是:如果英語考試市場化了,是不是英語的重要性就一定降低?答案是不一定。只要就業(yè)市場對英語能力的需求一直在,那么不管是由壟斷的公立教育體系來提供英語教學,還是由市場化或社會化機構來提供英語培訓,英語能力的增長就不會斷。
同時值得考慮的是,由公立教育系統(tǒng)來強制性提供英語教學的成本高,還是由社會或市場機構來提供英語培訓的成本高?職場英語培訓的價格不低,但不應該只是考慮此類培訓的名義價格。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參與就業(yè)市場的時候,依舊會選擇職場英語培訓,很重要的原因是公立教育系統(tǒng)提供的英語教學并不適合市場需要??紤]到職場英語培訓更能被市場認可,其價格相較于公立教育體系或許并不算高。
目前討論大多集中在英語能力不同帶來的回報差異,但還需要比較公立教育體系提供的英語教學質量與市場提供的英語培訓質量。從這個角度上看,英語考試的社會化改革或許不是壞事。
作者為本刊特約學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