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能源近年來異軍突起,成為風機領域的行業(yè)新貴。該公司大力提倡“能源互聯網概念”,賺取了大量眼球,也招來了質疑。
近日在上海,《財經》記者與遠景能源董事長兼CEO張雷進行了一次對話,張雷詳細講述了他的企業(yè)戰(zhàn)略。
《財經》:有人認為,“能源互聯網”是遠景為上市講的故事。
張雷:不是這樣的。遠景兩年內不考慮上市。媒體和公眾應少從上市角度來看遠景的創(chuàng)新嘗試,不要把這當成是炒作。為什么中國不能多一些有夢想、有理想的公司呢?
過去幾年中,遠景提出的低風速技術、智能風機和智慧風場理念,一度加速了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我想再過五年,大家回頭看我們今天推廣的能源互聯網,就能明白它對能源市場理性繁榮的意義。
《財經》:中國風電行業(yè)一定程度上還處于野蠻生長階段,這種情況下發(fā)布格林威治云平臺的意義是什么?
張雷:新能源的航海時代剛開始。商船在大洋中穿越,不至于觸礁和迷失方向,需要一個能夠幫你管理風險的工具,格林威治云平臺就是這么一個工具。
我是從歷史和人文的角度來思考格林威治云平臺存在的意義。一個偉大的產品背后必須有個偉大的理念。
《財經》:遠景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開放軟件免費讓用戶使用?
張雷:我們是一個全球化的公司。歐美購買智慧風場都是五年到十年的服務合同,且客戶基數每年都在壯大。智慧風場軟件在歐美利潤足以支持軟件的研發(fā)。但在中國,我們的軟件不會采用收費模式。
我們的風機業(yè)務和軟件業(yè)務都非常健康?,F在遠景沒有融資需求。遠景的利潤來自設計,我們是技術型公司。遠景對出貨量排名沒有興趣,不爭名次。我們的理念是服務理性的客戶,讓理性的客戶更成功。對于不理性客戶的不理性條款,我們會遠離。
從某種程度上說,遠景做很多事不是憑著精細的商業(yè)規(guī)劃,而是憑著愿景,正如我們的名字一樣。
《財經》:格林威治云平臺今后會不會開源,也就是說讓用戶和聯盟成員來共享遠景的數據和標準?
張雷:我有一個最基本的邏輯:作為一個技術公司,我們希望行業(yè)理性繁榮;如果行業(yè)繁榮了,理性的技術公司一定會有收獲。
我們不會同某些國外風電公司一樣搞一些封閉的系統,垂直整合來滿足自己的商業(yè)目的。遠景希望通過發(fā)布共享和開源的平臺,來武裝中小型開發(fā)商以及中小型設計院,幫助它們成長,它們是可再生能源革命的主要力量。
未來,我們不僅不通過軟件收費來為自己增加收入,而且還會開源。一兩年后開源是有可能的,但不是隨便開源,特別是不能在這個行業(yè)還混亂的時候開源。
《財經》:給誰開源?怎么做到開源?
張雷:首先進入格林威治這個聯盟,沒有門檻。但一開始我們不會推銷,只給有迫切需求的人。遠景不希望制造一個很嘈雜的聲音。寶劍贈英雄,我要把寶劍獻給認識到格林威治價值的人。
這里就涉及到我對新能源革命的定義,我認為新能源革命就是要讓人民大眾成為生產者,成為開發(fā)商,要聯產承包到戶。
格林平臺將不再關注風機本身,而是關注整個風場的設計,關注整體解決方案,讓整個風電場設計更加準確。我們不會要求聯盟成員分享數據,就像你的谷歌郵箱一樣,我們不會使用用戶的數據,除非這個公司愿意開放。如果這個公司愿意向投資方開放數據,我們才幫助投資方整合。
不能立即開源。要等到行業(yè)發(fā)展主流更清晰了,看市場的理性程度,我們愿意貢獻格林威治平臺,與行業(yè)共享。一些風電大公司有自己的系統,但太過于基于自己的數據,只從公司的理念出發(fā),只形成了自己公司的架構。
或許你很難理解我,但遠景做到今天靠的不是野心,我們的使命是解決人類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問題,有些人現在還不能體會到這一點。
《財經》:除了風電之外,遠景是否也有意進入分布式光伏領域?
張雷:是的,我們不僅要把我們先進的控制和能效技術帶入光伏領域,我們希望通過更好的風險管理,從而把低成本的資金帶到光伏行業(yè)里來。格林威治的理念在光伏行業(yè)同樣適用,現在光伏行業(yè)遇到最大的問題是融資難。我們無法為光伏行業(yè)提供融資服務,但能幫他們有效管理風險,風險可控,資本就更愿意接近這個行業(yè)。
遠景的阿波羅平臺就是這樣的工具,我們的愿景是2025年要讓太陽能和風能成為世界主流能源。到時在電力結構中,可再生能源會超過化石能源的比例,這并非不可能。
《財經》: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超過化石能源,這種可能性是否存在?
張雷:如果到2020年,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明顯低于化石能源,人人可以參與電力的生產,市場將有無限潛能。
遠景希望提供的平臺、機制和技術,就在于幫助我們的能源生產像改革開放之初的糧食生產一樣,從公社的集中生產,變成千家萬戶的聯產承包。
這有三個先決條件,第一,風能和太陽能成本很低,低于化石能源成本;第二,儲能成本五年之后會大幅降低;第三,智能化的軟件平臺。這樣的話,能源的聯產責任承包制就將實現,可再生能源將成為主流能源,北京將天天是APEC藍。
本刊實習生陸余恬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