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欲將“周易”申遺的東鄰韓國可謂躬行自明。
60年前,韓國跌入當時世界最貧窮國家的行列;40年前,外向型經濟讓韓國人集體品嘗到幸福的味道;20年前,韓國正值民主蛻變,其GDP儼然中國的3/4;到今天,韓國經濟總量僅及中國1/7,雖然人均下來仍4倍于中國,但作為經濟樣板的意義已大為遜色。
不過,也許正因為發(fā)展階段的趨近,中國才更多被拿來與韓國做比較。韓國在政治民主化和“打老虎”上的不凡經歷,在對付大企業(yè)壟斷、調節(jié)人口、調控樓市等方面的政策反復,以及對于應激型民族主義的引導和釋放,于中國人很有代入感和啟發(fā)性。而對此的思考和解釋,除了訴諸后發(fā)國家轉型成敗的基本邏輯,還得放到韓國特殊的歷史背景與外部環(huán)境中去“還原”。
韓國身上,殘留著朝鮮王朝數(shù)世紀“事大”的痕跡,刨不掉日本35年“訓政”的遺產,偶爾露出當代3年“代理人戰(zhàn)爭”的傷疤,更多時候因為“冒進而粗糙的現(xiàn)代化”印記而一臉羞赧。
這個被人戲稱的“三星共和國”,如今是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也因為水到渠成的國事訪問所帶來的友好氛圍,而成為中國最不難就近取鑒的對象。
不必謙,看懂了韓國轉型,你更能號準中國的脈動。
策劃|南風窗編輯部 統(tǒng)籌|謝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