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摘要】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以股骨頭血液供應障礙為其病理特點的骨科疾病,目前其發(fā)病原因和機理尚不清楚。如果得不到及時正規(guī)的治療,將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再加上負重(如走路、爬樓、抬重物等)引起股骨頭塌陷,形成骨性關節(jié)炎,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本次研究對18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進行了手術治療,經(jīng)隨訪證實效果滿意,其護理重點是進行術前、術后評估,指導病人早期正確進行功能鍛煉,現(xiàn)就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關鍵詞】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術后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429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359-0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對18例骨頭缺血性壞死進行了手術治療,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齡30-75歲,均經(jīng)X線平片、CT或MRI檢查確診。病史1-20年。發(fā)病原因:外傷6例,非外傷9例,原因不明3例。
1.2治療方法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結合CT或MRI檢查,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或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治療方法。
2結果
18例術后經(jīng)12月-48月的隨訪,優(yōu)8例,良8例,可1例,差1例,優(yōu)良率為88.8%。
3護理體會
3.1術前評估術前評估是制訂護理計劃的前提,為使評估的資料全面而準確,必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評估內容包括:病人的一般情況,術前髖關節(jié)的功能,病人的心理狀況及學習能力等。
3.2術前指導指導病人術前床上生活及功能鍛煉,解除其焦慮,調整心理狀態(tài),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協(xié)商,制訂康復訓練計劃進程表,并督促落實,術前2-3d開始行股四頭股功能鍛煉,仰臥位,下腿伸直,做肌肉的等長收縮活動和鄰近關節(jié)(膝、踝關節(jié))的抗阻力運動,為手術做準備。
3.3術后護理
3.3.1體位術后患者仰臥位,床上鋪氣墊,減輕身體突出部位的局部壓力,兩腿間置一軟枕,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在患肢腘窩處墊一軟墊,使髖、膝關節(jié)屈曲10°-15°,防止股直肌壓迫血管吻合處。術后患肢采取平臥外展20°-30°中立位加皮牽引治療,采用“三不”原則:不負重、不盤腿、不健側;外展中立位,盡最大可能防止帶血管蒂股前外側筋膜瓣血管蒂扭曲或受壓,嚴密觀察患肢趾端血液循環(huán)及感覺情況,翻身時避免患肢受壓。做好護理交接班。
3.3.2疼痛的護理手術切口疼痛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出現(xiàn),術日晚疼痛最劇烈,要觀察疼痛出現(xiàn)的時間、疼痛性質及程度。在手術后24-48h內切口疼痛時,給予鎮(zhèn)痛劑,使病人得到安靜休息,達到較舒適的狀態(tài)。正確及時地應用止痛劑可防止因局部疼痛致血管痙攣。必須注意有很多因素可引起切口疼痛和不適,如:咳嗽、嘔吐、活動及敷料固定過緊、牽引不當?shù)?,要盡量避免并加以控制。此外,轉移病人的注意力,進行心理疏導,指導病人做一些放松動作,如腹式呼吸,可使緊張的骨骼肌或張力性切口松弛以阻斷疼痛反應,而減輕疲勞和體力消耗。應用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效果確切,但要密切注意病人對麻醉劑的反應,護理中要多與病人溝通、交流、善于傾聽,建立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給病人以安全感,充分發(fā)揮心理鎮(zhèn)痛效果。
3.3.3飲食護理戒煙、灑,盡量停用激素。對病人進行營養(yǎng)知識的宣教,鼓勵病人早期進食易消化食物,及時補充高鈣、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飲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按醫(yī)囑口服補鈣藥物,促進骨質形成有利于減壓區(qū)的新骨生成。多食用粗纖維素食物,保持大便的通暢防止便秘,預防增加腹壓而引起血管痙攣。鼓勵進適量的蔬菜,水果,攝取適量的水分,以促進腸蠕動。
3.3.4預防感染感染是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也是手術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術前、術中及術后根據(jù)醫(yī)囑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嚴格無菌換藥,也是預防切口感染重要措施。鼓勵患者做深呼吸,有痰及時咳出,防止肺部感染;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鼓勵患者多飲水,勤排尿,以促進新陳代謝,減少殘余尿,防止泌尿系感染,留置導尿者做好尿管的護理。定時對受壓部位皮膚進行護理,預防褥瘡的發(fā)生。
3.3.5功能鍛煉術后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應向患者解釋康復的必要性,得到患者的配合。足趾屈曲與背伸活動,術后立即就可進行,主要是最大限度屈伸患肢的小關節(jié),帶動小腿肌肉運動,有利于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減少腫脹的發(fā)生。下肢肌肉的收縮運動,首先指導病人進行健側的股四頭肌收縮運動,當病人掌握動作要領后,再指導病人進行患側股四頭肌等下肢肌肉的收縮運動。臀肌收縮運動,病人平臥,收縮臀肌保持10s以上再放松,重復20下,3-4次/d.術后患肢行皮牽引1個月,臥床2-3個月,指導病人在床上逐漸進行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的主動曲伸運動,根據(jù)X線片CT等復查結果,選擇不同的護理鍛煉。術后4-6周除去牽引架的患者,可坐輪椅或扶拐下地行走,但應避免患肢負重。定期復查X片,觀察股骨頭的修復情況。出院后要定期對其隨訪,不斷地鼓勵患者樹立康復信心,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康復的積極性,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3.4出院指導①睡姿以平臥位為主,3個月后可健側臥位,雙腿間夾三角枕,保持患肢處于中立或輕度外展位,下床時患肢緩慢滑行至床邊,然后下地。②術后6-8周屈髖<90°,即不宜坐過分松軟的沙發(fā),凳子高度應>45cm,且兩邊應帶扶手;不能做翹“二郎腿”、提鞋、穿襪等動作。③下車時,術腿先著地;上車時,健腿先上,并保持身體平衡。④提高坐便器座位。術側肢體靠前,重心移到健側肢體,抓住扶手,緩緩坐于坐便器上,保持術側肢體在身體前方。⑤術后6-8周避免性生活,要避免術側下肢極度外展及受壓。
4小結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一種發(fā)病率高,病因復雜,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至今還沒有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的疾病。但發(fā)病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股骨頭缺血、壞死,以及隨之出現(xiàn)的修復反應,進而發(fā)生股骨頭塌陷及髖關節(jié)退行性關節(jié)炎。治療的關鍵是促進股骨頭血液循環(huán)的恢復,防止股骨頭塌陷,減少髖關節(jié)退行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目前治療方法主要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或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但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因此加強圍手術期護理至關重要。護理人員除了加強基礎護理,還應針對性制定適合康復鍛煉計劃,出院后定期隨訪以提高護理質量。重視術前評估制訂護理計劃,術后加強患肢的體位護理,皮牽引護理,正確指導功能鍛煉,對肢體功能恢復及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重要作用,是護理人員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鵬.創(chuàng)傷性股骨頭壞死56例的臨床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09).
[2]李學陽.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24).
[3]溫書泉,鄧戈鋒,盧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X線與CT影像診斷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