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
熱愛攝影的人從來都不是少數(shù),即便是在拍攝成本極高的膠片時代。改革開放、數(shù)字化發(fā)展……過去的三十多年,時代為攝影提供了無數(shù)精彩主題。然而,現(xiàn)如今能夠真正稱得上“用攝影記錄時代的人”卻不多。
攝影家王文瀾認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紀錄中國變革,40多年的攝影經(jīng)歷也證實他做到了這一點。在他眾多的紀實攝影專題中,中國城鄉(xiāng)千姿百態(tài)的自行車被他“賦予血肉、賦予肢體、賦予表情,賦予靈魂”。他拍自行車,其實是在拍大眾酸甜苦辣的生活,拍“市井眾生像,阡陌百態(tài)狀,邊疆異域情”。模仿他拍攝自行車這個主題的人有很多,大多數(shù)的后來人只能模仿到他鏡頭下自行車王國的“形”,而不能在影像中體現(xiàn)出屬于自己的人文關懷,也沒能讓人從中讀出更多的信息。為什么會這樣?論攝影的熱情,大家都一樣高漲,勤奮度或許更高,可為什么拍出的照片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呢?“意識”可能是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我們想要偶爾收獲一張好照片并不難。我們只需要在正確的時間出現(xiàn)在正確的地點,當那精彩瞬間出現(xiàn)的時候,盡可能快地舉起相機(或是手機)按下快門,一切就OK了。這樣的拍攝其實是一種“無意識”的拍攝,你并不知道這樣的精彩瞬間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你只是本能一種反應:記錄下來!這只是運氣,人生漫長,總會有這樣的運氣,但這樣的運氣也不可能一輩子都伴你左右。王文瀾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有意識”,他選擇自行車是因為在30多年前,自行車是中國人最為主要的交通工具,數(shù)量龐大,中國也被稱為“自行車王國”,自行車與老百姓息息相關,在自行車上能夠看到中國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而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自行車的角色也跟著發(fā)生的變化,在王文瀾的攝影作品中,這樣的變化也得到的體現(xiàn)。這就是“有意識”的拍攝:選擇拍攝對象、思考拍攝角度、持之以恒、以變應變。
王福春的《火車上的中國人》也是“有意識”攝影的典范。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受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火車始終是中國人長途旅行最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每一趟列車上,天南地北的人在一起,小小車廂儼然成為了大社會的縮影。各種故事將在這擁擠的舞臺上上演,精彩的瞬間將層出不窮,你有意識到嗎?你有想過以火車為背景來展現(xiàn)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嗎?攝影家王福春想到了,30幾年來,他乘坐列車上千次,行程十幾萬公里,拍攝近幾萬張底片,留下了人生旅途的印記,也記錄下了整個大時代的變化。
拍一張好照片不難,拍一輩子照片也不難,難的是“有意識”的拍一輩子?!盁o意識”的勤奮并不能彌補什么,與其盲目的拍下去,不如打開自己的“圖片庫”,看看“無意識”情況下,你拍的最多的是什么,這可能是你內(nèi)心最向往的主題,或許它可以作為你“有意識”拍攝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