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海
在肉雞養(yǎng)殖過程中建造良好的雞舍、選擇優(yōu)質的雞苗和飼料,科學化的飼養(yǎng)管理,尤其是對溫度、通風、濕度、密度、光照進行科學控制,是養(yǎng)殖成功的必備因素。但在飼養(yǎng)過程中,還有一點是決定養(yǎng)殖成敗決定性的因素,并且在飼養(yǎng)過程中最難掌控的,也是誘發(fā)很多疾病的根源——溫差。眾所周知,飼養(yǎng)管理最核心的內容是溫度、通風、濕度。三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三者協(xié)調不好就會出現(xiàn)溫差,雞在羽毛更替期溫差的最大承受力為20℃以內,羽毛更替結束后對溫差的適應力有所增強,但最大也不易超過40℃。但現(xiàn)實中由于溫度探頭靈敏度、準確性的問題和安裝位置的不同,所表現(xiàn)的溫度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掌握溫度除觀察環(huán)控儀外,還應該參考雞群情況,來判斷雞群溫度是否適宜。溫差通常說起來很簡單,但要在整個飼養(yǎng)過程中,有效的掌控卻并非易事;溫差通常有如下幾種情況:
1 季節(jié)溫差
主要是指一年四季,季節(jié)溫差對飼養(yǎng)管理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季節(jié)交替時、氣候極易突變給飼養(yǎng)管理帶來較大的不便。
1.1 春季的特點 濕度較低,溫差變化較大,多風,飼養(yǎng)管理的主要工作:增加雞舍濕度(尤其是暖風爐和水暖鍋爐采暖的雞舍),負壓通風的雞舍,要根據(jù)雞舍構造和實際情況給予雞群合理的通風,以降低雞舍內單位空間病原體的含量。
1.2 夏季的特點 干熱和濕熱并存,飼養(yǎng)管理的主要工作主要以降溫為主。初夏天氣易突然炎熱,可使用縱向風機通風降溫,此階段要注意,雖然外界溫度已經較高,但風速溫度仍然較涼,要注意進風口不能直接吹雞(做好濕簾擋風板或擋風簾)。隨著溫度的升高,濕度的增加逐漸使用水簾降溫,使用初期要注意緩慢使用,防止溫度急劇降低(可通過調整風機的使用數(shù)量和調整濕簾周圍的側窗、調整濕簾上水時間)。進入三伏天后,要放開使用一切降溫設備,包括風機、濕簾,此階段的注意事項是:①盡最大可能性降低雞群喘息的比例;②注意通風死角,尤其是雞舍前端;③注意舍中間的風速是否達標;④注意晚上的通風降溫;⑤千萬不能控水,要及時檢查水線;⑥注意舍內負壓。
1.3 秋季的特點 溫差逐漸加大,初秋多水,風大。與夏季相比,秋季的飼養(yǎng)最難掌握的就是通風。初秋白天高溫高濕應該降溫為主,夜間合理通風保持雞群所需目標溫度。到深秋就是一個在合理通風的情況下保持雞群所需目標溫度的過程。
1.4 冬季的特點 天氣逐漸變冷,多干燥,有風。冬季最主要的是考驗雞舍的密封及保溫情況,這個階段要注意的是:①在深秋和初冬季節(jié)要注意看雞舍的墻壁、棚頂、隔斷是否有水珠形成,凡能形成水珠的位置,冬季將會有冷氣滲入進雞舍,造成雞舍內溫差拉大和局部雞群受涼;②在合理的通風下保持溫度,以達到雞群所需目標溫度。
2 天氣溫差
主要指天氣在晴、陰、雨、霜、雪、風時對飼養(yǎng)管理造成的不變及應對。
在養(yǎng)殖的過程中,只有不斷的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才能讓雞群最大限度地減少發(fā)病,因此養(yǎng)雞喜勤忌懶。
晴天時要注意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溫度;陰天時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給予合理通風或供暖。
雨天時要注意及時升溫,防止外界溫度下降引起雞舍內溫度的下降。
下霜時,往往白天熱,晚上冷,尤其凌晨的1~5點,要注意1~5點這一時間段通風及溫度是否在合理范圍。
下雪不冷化雪冷,雪天過后要及時給雞舍房頂清雪,并適當提高舍溫,合理通風。
天氣突變對養(yǎng)殖的影響最主要考驗的是:快速、及時。不要認為冷一會不要緊,熱一會沒關系,要知道細節(jié)決定成敗。
3 晝夜溫差
晝夜溫差是養(yǎng)殖過程中最累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白天溫度逐漸升高和晚上溫度逐漸下降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供暖設備和通風設備,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舍內溫差,因此將舍內設備設為自動最為合理客觀。最明顯的四個階段:早上7:00~11:00,升溫階段;13:00~15:00,高溫階段;17:00~22:00,降溫階段;凌晨1:00~4:00,低溫階段。當然以上四個階段有一定的地區(qū)差異和季節(jié)差異,要靈活掌握。
4 進口兒溫差
進口兒主要指人員設備的進出口,一般進口瞬間進來的風較涼,也最容易忽視,因此臨床上70%以上雞群的呼吸道,都是由于進口溫差引起。人員的進出口要有一個充足溫度緩沖帶,并在進口2m內,用塑料紙對舍頂至地面的位置進行保護,以防人員進出涼風趁機入侵。
5 日齡溫差
主要指雞群隨日齡的增長,自身對溫度需求的變化,和雞群自身產生的熱量的變化。這個過程要注意兩點:①日齡增長的同時溫度應該緩慢下降,始終保持雞群所需目標溫度;②當后期機體自身產生的熱量能滿足需要時,也不要著急停止供暖設備(可適當加強通風),防止突然降溫。
6 舍中溫差
主要指舍內溫度分布的均勻情況和有沒有通風死角,尤其是規(guī)?;B(yǎng)殖場的雞舍。一般情況下,育雛的位置靠近暖風爐的位置,溫度始終要高一點,離熱源遠一點(靠近風機)的位置始終要低一些。為彌補這一缺點,可以將散熱片盡可能向后移動(送風袋靠近爐子的出風口全部扎死讓熱風向后輸送);另一種情況是,雞舍四周溫度低,中間溫度高(尤其夏季降溫時),通風時要充分考慮。
7 密度溫差
主要指雞群在舍內的分布均勻情況和整體的飼養(yǎng)密度是否合理。雞正常的體溫是42℃,控制密度溫差的一個原則是不讓雞相互擁抱取暖。一般雞場飼養(yǎng)密度,地面飼養(yǎng)為不超過12只/m2,夏季根據(jù)降溫設備情況確定合理的密度,冬季如果通風設備不很理想,建議不要盲目擴大密度,以免因舍內空氣質量差、單位空間病原體含量高誘發(fā)氣囊炎、大腸桿菌、腹水等疾病。在飼養(yǎng)的過程中建議及時用網(wǎng)片將雞分成幾段或幾片,不讓其來回自由奔跑,以免雞都擠在一起時熱,分散開來又涼。當然密度溫差也受擴群及時與否的影響。
8 擴群溫差
指在雞群擴群前后產生的溫差,現(xiàn)實生存中15%的呼吸道與擴群有一定關系。什么時間擴群為最好。當溫度能夠滿足時,雞群密度應越小越好,但最大的密度承受在于,不管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不管是吃料還是喝水,都不應該有雞在后面等著或者擠著吃料喝水。
擴群的注意事項:①擴群前,適當提高雞舍內溫度1~2℃(主要為秋冬季節(jié))并持續(xù)到擴群后24h,逐漸下降至正常溫度;②擴群前,對即將要擴的位置育溫,不低于雞舍內現(xiàn)有溫度,當溫度能夠滿足雞時,先將塑料隔斷拉下,注意2h內不要往里放雞;③后端塑料隔斷必須全密封,不能讓雞直接接觸塑料隔斷;④擴群時盡量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免疫前后不擴群,雞群在亞健康時慎重擴群。
9 接雞溫差
主要指雞苗進舍前,舍內溫度過高,與雞苗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溫差。一般雞苗進舍前,建議提前6h升高溫度至34℃,以后緩慢降至30℃。雛雞進舍后緩慢升溫至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