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瓊
娛樂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nèi)容,人們在休閑消遣的過程中獲得了生理和精神需求的滿足。娛樂起源于社會實踐,在與其他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不斷發(fā)展完善,形成一種文化現(xiàn)象,即娛樂文化。[1]魏晉六朝是一個人和文學開始“自覺”的時代,當時休閑娛樂之風始盛,休閑成為人的生命的一種自覺。作為魏晉名士的教科書的《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許多娛樂活動,這些活動是一種任達瀟灑的反映,也是一種獨特的生命境界和人生哲學,這種心靈的閑適與寧靜或行為的曠放與風流主導著士人們的生活方式?!妒勒f新語》中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充分表現(xiàn)了魏晉士人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品位。
博戲一詞的前身系博弈,始見于《論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盵2]就博戲而言,我們可以理解成帶有競技性的游戲的總稱,博戲本身而言,它并沒有必然的賭性,但在某種條件下,卻可以為人所用,進行賭博活動。就功能而言,博戲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身心娛樂活動之一,在西方體育傳入中國之前,博戲不論從概念上還是從作用上都在一定程度的替代著體育的作用。
從東漢末年開始,隨著中央政權的勢微,以及地方割據(jù)勢力的膨脹,其后的300多年里,國家陷于了分裂和戰(zhàn)亂當中,同室操戈、父子相殘的現(xiàn)象不一而足。另一方面,道家哲學的復興和玄學的興盛以及傳統(tǒng)儒家禮制的失控,使得人們在思想上處于混亂的狀態(tài)。亂世當中,無論是寒門還是士族集團,都抱有及時行樂的人生觀,這也給博戲的興盛提供了土壤。[3]
一、圍棋
圍棋是中國傳統(tǒng)的棋類博戲之一,先秦時期,圍棋被稱作“弈棋”,是中國最古老的棋類博戲之一。學術界對于圍棋的起源,有很多爭論,《論語·陽貨》中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由博弈者忽”?!蹲髠鳌は骞迥辍樊斨幸灿羞@樣一段記載:“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雖然對于圍棋最早的發(fā)明時間難以考證,但學者們依據(jù)這兩段文字,認為至遲在春秋時期,圍棋在社會當中就已經(jīng)非常流行了。[4]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圍棋的發(fā)展則進入了新的高峰階段,當時的士大夫?qū)宥挤浅5木?,從《世說新語》的記載可以看到,圍棋是士族文人重要的生活內(nèi)容和人格修養(yǎng)之一。很多名士的音容笑貌和言談舉止,是伴隨著高雅神秘的圍棋活動而進行的。他們對于圍棋的貪戀已經(jīng)到了忘我投入的程度。如:
王長豫幼便和令,丞相愛恣甚篤。每共圍棋,丞相欲舉行,長豫按指不聽。丞相笑曰:“詎得爾,相與似有瓜葛。”(《排調(diào)》第16則)
因大人與初學圍棋的兒童棋藝差距很大,可兒童又往往不甘心認輸,所以就以不講理的辦法阻止大人行棋。文中“按指不聽”四字,惟妙惟肖地刻畫出王導之子王悅的這一童稚心理和天真之態(tài)。而父子二人迷戀圍棋之深,就躍然紙上了。
圍棋在魏晉六朝時期真正的興盛了,成為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因為圍棋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和超越;它玄奧精深的棋理;及下棋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高雅的美,都與魏晉士人相契合。圍棋是魏晉士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精神宣泄的工具,也是他們自覺的藝術追求。圍棋正是在魏晉時期成為了中國文人身份的標志之一,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樗蒲
樗蒲起源于漢代,盛行于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后逐漸衰落,南宋時己廢置不行。據(jù)《晉中興書》載:“樗蒲,老子入胡所作,外國戲耳?!?/p>
作為士族名士的教科書,《世說新語》記載了許多名士以樗蒲活動展示其個性魅力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是有關樗蒲活動記載的珍貴史料,而且有助于認識魏晉名士的精神風貌。由于樗蒲活動帶有賭博的性質(zhì),輸贏的籌碼很大,甚至頃刻間可以使人傾家蕩產(chǎn),所以它吸引了許多尋求冒險精神和競爭意識的弄潮兒:
溫太真位未高時,屢與揚州、淮中估客樗蒲,與輒不競。嘗一過,大輸物,戲屈,無因得反。與庾亮善,于舫中大喚亮曰:“卿可贖我!”庾即送直,然后得還。經(jīng)此數(shù)四。(《任誕》第26則)
盡管屢戰(zhàn)屢敗,卻還要屢敗屢戰(zhàn)。這股不服輸?shù)膭蓬^兒來自樗蒲活動十分渺茫的勝利的機會,而樗蒲的魅力就在于通過參與者來調(diào)動冒險和競爭意識。由于這種魅力的吸引,有些樂此不疲者已經(jīng)到了不顧一切的地步:
桓宣武少家貧,戲大輸,債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陳郡袁耽,俊邁多能。宣武欲求救于耽。耽方居艱,恐致疑,試以告焉,應聲便許,略無嫌吝。遂變服懷布帽隨溫去,與債主戲。耽素有藝名,債主就局曰:“汝故當不辦袁彥道邪?”遂共戲。十萬一擲,直上百萬數(shù)。投馬絕叫,傍若無人,探布帽對人曰:“汝意識袁彥道不?”(《任誕》第34則)
這篇故事可謂是馬融《樗蒲賦》所描繪的“見利電發(fā),紛綸滂沸。精誠一叫,入盧九雉”、“先名所射,應聲粉潰。勝貴歡悅,負者沉悴”的激烈刺激場面。文中袁耽能夠放下父母的喪禮而去替桓溫出氣報仇,其動力既不是哥們兒意氣,也不是掙錢的欲望,他只是想在樗蒲游戲中一展才華,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西域文化的冒險競爭意識對中原士人的影響,魏晉士人將個人價值置于禮法之上,于此可見一斑。從中亦可見習樗蒲者在性格和人格方面所形成的自信和自尊。
三、彈棋
彈棋之始,其說有三,一為漢武帝時東方朔進獻,《太平御覽》卷755“工藝部”“彈棋”引《彈棋經(jīng)序》曰:“彈棋者,仙家之戲也。昔漢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蓋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群臣不能諫,侍臣東方朔因以此藝進之,帝就舍蹴鞠,而上彈棋焉?!倍闈h成帝時劉向所作,據(jù)傅玄《彈棋賦序》:“漢成帝好蹴鞠,劉向以為蹴鞠勞人體,竭人力,非至尊所宜御,乃因其體而作彈棋以解之。今觀其道,蹴鞠道也?!薄?/p>
魏晉士人喜歡彈棋,與它透射出的高雅趣味有關,亦與它所具有的道教的文化內(nèi)涵有關?!端嚱?jīng)》曰:
彈棋者,雅戲也。非事乎千百梟撅之數(shù),不游乎紛競詆欺之間,淡薄自如,固趨名近利之人多不尚焉。蓋道家所為,欲習其偃亞導引之法,擊博騰擲之妙,以自暢耳。
玩彈棋的目的不是為了追名逐利,而是純粹為了娛樂休閑,玩家需要具有放松的心情,淡泊的心境,同時,它又是一種智力游戲,“乘色行巧,據(jù)險用智?!蓖豸臃Q它可以“清靈體道,稽謨玄神”,具有了形上意味,這使它與清談活動類似,是一種需要智力的高雅活動,正投合中國文人的喜好,所以稱它為“雅戲”。而其動作合于道家導引修煉之術,在道教養(yǎng)生長生思想興盛的魏晉,也投合了士人們的趣味。
【參考文獻】
[1]王開玉.當前中國娛樂文化研究[J].新疆大學,2010(05):3
[2]李越.中國古代博戲文化與當代百姓休閑精神[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05):188
[3]劉甫晟.魏晉南北朝時期博戲及博戲賭博現(xiàn)象初探[J].成都體育學院,2012(06):10
[4]郝勤.體育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