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司曉靜 張虎 郭蘭田
【摘要】目的探討64排螺旋CT多期掃描及圖像后處理技術在胃、小腸病變中的診斷價值。方法搜集我院216例胃、小腸病變患者,進行上腹部平掃及增強掃描,圖像后處理工作站對掃描數(shù)據(jù)進行三維重建。結果216例臨床疑似胃、小腸疾病中胃癌65例,胃間質瘤22例,胃潰瘍12例,胃底靜脈曲張47例,胃息肉10例,小腸間質瘤12例,小腸淋巴瘤18例,十二指腸憩室30例,由2名副主任醫(yī)師各自獨立閱片,對照病理結果,回顧性總結病變的CT表現(xiàn)。診斷結果與纖維內窺鏡和或手術所見對照分析,只有5例胃潰瘍不能定其良惡性,8例十二指腸憩室漏診,占所有病例的6%,診斷符合率為96%。結論利用64排螺旋CT的多期掃描及多種圖像重建方式可全方位多角度顯示胃、小腸腔內外病灶,可以發(fā)現(xiàn)細微病灶,并發(fā)現(xiàn)周圍的轉移情況,為臨床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關鍵詞】胃病變;小腸病變;多期掃描;圖像處理;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目前腹部CT多用于實質器官的檢查,充分的胃腸準備不僅可以消除偽影,同時可很好觀察胃、小腸病變。隨著多排螺旋CT廣泛應用于胃腸道等空腔器官的檢查,其應用價值已日益受到臨床和影像學方面的重視。64排螺旋CT可以進行任意平面重建及三維圖像重建,極大擴寬了它在診斷胃、小腸疾病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將64排螺旋CT多期掃描及目前常用的圖像后處理技術對于胃、小腸中疾病檢查的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科進行胃、小腸CT掃描病例共216例,其中男136例,女80例,年齡45-88歲,平均65歲。臨床癥狀主要為腹痛、腹脹、納差、嘔吐,部分有體重減輕。部分病例體檢腹部可觸及腫塊。上述病例均經(jīng)手術或胃鏡病理證實。
1.2CT檢查方法所有的216例患者都進行腹部的平掃和增強,患者空腹8小時以上,胃部病變者在檢查前10分鐘口服溫開水500-800mL以充盈胃腸道;小腸病變者檢查前15分鐘口服溫開水1500mL-1800mL以充盈小腸腸腔,均在掃描前10分鐘肌肉注射654—II10mg,先平掃,再三期掃描。造影劑為碘海醇(240mg/mL),劑量1.5mL/kg,速率3.0mL/s,3期延遲時間分別為25、60、120s。掃描體位為仰臥位。
1.3檢查設備與方法掃描機為GELightspeed64層螺旋CT機,掃描層厚1.25/0.625mm,掃描層間隔1.25/0.625mm,螺距1.375:1,管電壓(KV)120KV,管電流100MA,重建模式:標準算法。掃描范圍從隔頂至雙腎下極,部分胃張力低者到盆腔。原始圖像傳至ADW4.0工作站上所有病例均進行三維重建。重建方法為: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
1.4CT圖像分析方法由2名副主任醫(yī)師各自獨立閱片,對照病理結果?;仡櫺钥偨Y病變的CT表現(xiàn),包括部位、大小、形態(tài)、密度,增強表現(xiàn)、周圍結構和轉移等,并與手術病理結果對照。
2結果
本組216例臨床疑似胃、小腸疾病中胃癌65例,胃間質瘤22例,胃潰瘍12例,胃底靜脈曲張47例,胃息肉10例,小腸間質瘤12例,小腸淋巴瘤18例,十二指腸憩室30例,2名副主任醫(yī)師認真讀平掃、增強及三維重建片后只有5例胃潰瘍不能定其良惡性,8例十二指腸憩室漏診,占所有病例的6%,符合率為94%;其他病變不僅診斷準確,而且發(fā)現(xiàn)了肝臟、淋巴結等轉移灶,為臨床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本組病例中胃癌65例,占30%。表現(xiàn)為腫塊或巨大潰瘍形成,胃竇多見(見圖1),多向腔內突出,局部胃壁不規(guī)則增厚,僵硬(各期掃描形態(tài)無明顯變化),腔面多不規(guī)則,外侵腫塊可與后部的胰腺等結構粘連而分辨不清;增強后病灶有不同程度強化,強化不均勻,表面粘膜強化明顯且不光整,厚薄不勻。35例合并有肝臟轉移(見圖1)。部分病例見胃周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腫大。判斷淋巴結轉移主要參考Delia等[1]標準:胃周淋巴結短徑>6厘米和胃周外淋巴結短徑>8厘米視為轉移。多期掃描結合MPR可很好發(fā)現(xiàn)轉移淋巴結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胃間質瘤例22例,占10%,位于胃大彎側15例,胃竇部7例,向胃內生長12例,向胃外生長10例,表現(xiàn)為類圓形或類橢圓形腫塊,個別(4例)為分葉狀;形態(tài)規(guī)則的多數(shù)強化均勻,多為中度強化;分葉狀強化不均勻,中心強化程度低,體積多較大,與胃壁分界不清晰。胃底靜脈曲張例47,占22%,平掃時多表現(xiàn)為胃底、賁門區(qū)腫塊,多突向胃腔,與胃癌難以區(qū)分,增強掃描后明顯強化,并可見粗大扭曲的血管,與惡性腫塊鑒別容易。胃潰瘍12例,占5%,表現(xiàn)為病變胃壁略厚,腔內面不光整,局部胃壁柔軟(各期掃描形態(tài)有變化),強化不明顯。小腸間質瘤12例,占5%,表現(xiàn)為類圓形或類橢圓形,多數(shù)強化均勻,個別直徑較大的內見低密度壞死區(qū);10例向小腸外、系膜生長(見圖2),2例向腸內生長,可見小腸間質瘤向小腸外、系膜生長多見。小腸淋巴瘤18例,占8%,表現(xiàn)為一段小腸彌漫性增厚,部分呈腫塊形,侵及腸壁內外,與正常小腸分界不清,強化不明顯,較均勻。十二指腸憩室30例,占14%,表現(xiàn)為十二指腸降部、水平部外凸的囊狀影,多可見氣-液平面。
3討論
本組病例中部分胃癌是在做肝臟三期掃描時發(fā)現(xiàn),病變多已較大,多期掃描及MPR可清晰顯示肝臟轉移及胃周轉移淋巴結情況,為臨床進一步治療提供很好的資料。間質瘤(GISTs)是胃腸道最常見的一種獨特的間葉腫瘤[2],目前認為GISTs沒有真正良性的,“良性”和“惡性”分類應該被描述為“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更加確切[3]。唐文艷等認為高度惡性GISTs多為腔外腫塊,低度惡性GISTs多為腔內腫塊[4],與本文不相符,可能與病例數(shù)和取樣有關;但可以肯定腫塊位置對于病灶的定性無幫助;病灶形態(tài)、強化模式、生長方式等對定性有幫助[5]。良性胃潰瘍的定性診斷是很困難的,12例胃良性潰瘍中5例不能定性,最后是靠胃鏡證實,這與病變較小、胃充盈欠佳等有關。十二指腸憩室很容易漏診,30例中8例漏診,占27%,主要原因是病變較小,與膽總管相鄰近而難以分辨,位于水平部的不易與腸管分辨,個別病例則是與其他病變合并存在而影像診斷醫(yī)師對此病不重視造成漏診。
腹部CT檢查時充分的胃腸準備不僅可以減少、消除偽影,同時可很好觀察胃、小腸病變。螺旋CT多期掃描及多種重建技術對胃、小腸部疾病的診斷有很好的定位、定性診斷及臨床價值。軸位圖像結合多種重建能夠準確顯示病變的部位、大小、范圍、表面形態(tài)、胃、小腸壁浸潤范圍、程度、是否侵及漿膜層、胃周圍淋巴結轉移程度。同時觀察肝臟、腎上腺等的轉移情況(見圖1,2),對臨床、外科手術方案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Delia F.Hydro-dynamic CT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findings.A prospective study of 107 cases[J].Eur Radiol,2000,10(12):1877-1885.
[2]WHO腫瘤病理學及遺傳學分類消化系統(tǒng)腫瘤(2000)[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5,6(1):40-43.
[3]朱為梅,李正勇,劉海.胃腸間質瘤綜述[J].中國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雜志,2007,6(8):44-46.
[4]唐文艷,等.CT對胃腸間質瘤的診斷價值[J].放射學實踐,2009,24(1):43-46.
[5]夏淦林,等.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學特征及侵襲危險的CT評價[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11(28):1712-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