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日危機
你也許會覺得現(xiàn)在的籃球比賽節(jié)奏快得驚人,攻防轉(zhuǎn)換往往在瞬息間完成,還有太陽隊這種“7秒進攻”的快攻代言人??墒牵@球運動在誕生之初卻并不十分受人待見。
這是有原因的,為了取得比賽的勝利,領先一方往往會持球在手,通過“靠時間”的方法贏得勝利。凱爾特人隊名宿、聯(lián)盟歷史上最好的控球后衛(wèi)之一鮑伯庫西(Bob Cousy)說:“基本上從第三節(jié)比賽開始,球隊便開始按兵不動,當時的主帥也大多趨于保守,認為比賽沒有必要那么大開大闔,只要能保證最后勝利就好?!?/p>
與庫西同時代的迪克·麥克奎爾(DickMcGuire)、斯雷特·馬?。⊿lacer Martin)、鮑伯·戴維斯(Bob Davies)或者安迪·菲利普(Andyphillip)這些日后在名人堂位列仙班的傳奇后衛(wèi)們,也都是控球高手。他們都會一直不停運球、運球、運球……直到被對方球員犯規(guī)為止,因為這是落后方唯一拿回球權的辦法。而當罰球結束之后,場上又會上演類似的情景。而聯(lián)盟則要求裁判無視一些身體接觸,以確保比賽的流暢,因為很多球隊老板都是冰球圈子的人,聯(lián)盟辦公室的權威人士堅持認為賽場斗毆對于精神和票房都有好處,這等于頒發(fā)了搶劫許可證,比賽變得沉悶冗長,節(jié)奏像蝸牛一樣緩慢,幾乎沒有任何流暢的進攻或者配合,籃球開始向冰球方向發(fā)展。
傳奇教練阿列克斯·漢納姆(Alex Hannum)把當時的比賽比作一場較高質(zhì)量的大學女籃比賽?!皥錾峡臻g拉得很開,球不停地傳導,主要的出手方式是立定投籃和勾手。但是比賽身體接觸很多,尤其是在最后一節(jié),當大家開始控制球的時候,馬薩諸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是籃球的發(fā)源,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就是在那里的春田學院用一個破舊的足球和兩個梨筐發(fā)明了這項運動。進一步探討籃球運動的發(fā)展,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或許會成為球迷口中的圣地,因為邁克爾·喬丹(Michael Jordan)曾經(jīng)在那里書寫了籃球史上無數(shù)偉大的傳奇。但是,如果提到專業(yè)籃球比賽的誕生地,真正的答案應該是紐約州的錫拉丘茲。因為,就是在那兒,誕生了迄今為止對籃球比賽最具里程碑意義的規(guī)則——24秒進攻限時。觀眾會覺得很無聊。”漢納姆說。對于NBA管理層來說,“無聊”恐怕是他們最不愿意聽到的評價,但這的確是當時NBA比賽的真實寫照。
這種緩慢的比賽持續(xù)了幾年,終于激起了公憤,上世紀50年代初期,這個新生聯(lián)盟遭遇的一次危機使管理者們發(fā)現(xiàn),比賽必須要有一些改變了。
1950年11月22日,韋恩堡活塞和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進行了一場全場比分只有19-18的比賽——48分鐘,兩隊一共出手投籃31次,全場總共只有8個進球。喬治-邁肯(George Mikan)為湖人隊投中了全部4個進球,拿到了18分中的15分,其他湖人球員再沒有人出手超過兩次,第四節(jié)的比分更是只有可憐的3-1。球迷們早就坐不住了,他們噓了一會兒,然后開始自顧自地看報紙。過了一會兒,他們又開始把報紙和其他垃圾扔到賽場上。比賽結束后,有大批的球迷要求退票。這也難怪,有誰想看一場兩隊只得37分,卻打了兩個多小時的比賽?
如果說這場比賽還不足以引起聯(lián)盟的重視,那兩周之后,一場歷經(jīng)五個加時的冗長比賽開始挑戰(zhàn)觀眾的底線。比賽的對陣雙方是羅切斯特皇家和印第安納波利斯奧林匹亞,在每一個加時賽中,跳球獲勝的一方都選擇一直控球,直到加時賽的最后時刻再出手,場上所有人就那么站著干等加時賽五分鐘的時間耗。乏味的比賽讓羅切斯特的主場球迷狂噓自己的主隊,甚至開始退場抗議。更要命的是,這樣的趨勢愈演愈烈,1953年季后賽甚至出現(xiàn)了空前絕后的場均80次罰球的“盛況”。
到了1954年,“拖時間”的做法更成為聯(lián)盟通病,球迷們到場觀看比賽,通常只是浪費兩三個小時的時間來觀看一群大個子在那里罰球玩。球市低迷得一塌糊涂,籃球比賽就像現(xiàn)在的中國男足一樣,臭遍了大街小巷,球隊老板和聯(lián)盟管理層發(fā)現(xiàn),他們必須做出改變,讓球迷們重新返回賽場。
困境中的救贖
這時,一個人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本質(zhì):要想讓比賽更加精彩,就必須加快攻防轉(zhuǎn)換的節(jié)奏。這個人就是錫拉丘茲民族的第一任總裁丹尼比亞索恩(Darmy Biasone)。這位意大利移民只身來到愛麗絲島,靠經(jīng)營保齡球俱樂部起家。二戰(zhàn)前,他曾擁有一支半職業(yè)化的橄欖球隊。二戰(zhàn)結束后,比亞索恩找不到足夠的球員為他打球,于是組建了一支籃球隊。比亞索恩記得他的球隊和凱爾特人之間的一場比賽。當時,“紅衣主教”奧爾巴赫(RedAuerbach)的球隊在比賽還剩8分鐘的時候領先了4分,庫西想要一直運球到底耗光比賽時間,民族只能對他犯規(guī)。凱爾特入在最后8分鐘一次投籃出手都沒有,但民族隊也一個球都沒能投進。
于是,比亞索恩和民族隊的總經(jīng)理里奧費里斯(Leo Ferris),研究了多場比賽技術的統(tǒng)計。他們發(fā)現(xiàn),每一支球隊平均每場出手次數(shù)約為60次。也就是說,每場比賽的總出手數(shù)在120次左右,而每場比賽一共有2880秒(48分鐘),2880秒除以120,剛好是24秒。如果將每一次的進攻都限制在24秒以內(nèi)的話,那么一場48分鐘比賽就至少會有120次的進攻機會。而每一次進攻都必須在24秒內(nèi)完成,一旦超過時限則失去球權。為了對付無休止的犯規(guī)和罰球,比亞索恩還提出對比賽雙方每一節(jié)的犯規(guī)次數(shù)加以限制,一旦超出限制,每一次額外犯規(guī)都會給對方帶來罰球機會?,F(xiàn)在看來,這兩條規(guī)則是籃球比賽必不可少的,但在當時,比亞索恩的建議整整三年都沒被采納。但比亞索恩卻沒有放棄自己的構想,在帶隊前往客場比賽或參加公眾活動時,他都會不遺余力地向其他人傳播“24秒進攻”的概念,而在球市跌至谷底時,聯(lián)盟的其他人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奧爾巴赫最先響應比亞索恩,隨后民族隊隊的當家球星多爾夫謝伊斯(Dolph Schayes)以及其他看不慣傳統(tǒng)比賽方式的球員都站了出來,力挺比亞索恩,要求聯(lián)盟作出改變。
為了進一步驗證24秒進攻限時的可行性,比亞索恩把所有球隊的老板和聯(lián)盟的官員都邀請到了錫拉丘茲的布羅吉特假日高中體育館,并且招來謝伊斯等NBA球星,加上一群高中、大學球員進行示范。當時還沒有24計時器,比亞索恩和助手用自己的手表計時,只要24秒一到,就喊“Time!”,進攻隊必須交出控球權。令人驚訝的是,球賽進行十分順暢,球員不但不需要慌張出手,甚至還可以利用24秒完成很不錯的戰(zhàn)術。
理論和實踐都沒問題,一個月后,聯(lián)盟總裁莫里斯·普多洛夫(Maurice Podoloff)要求所有老板針對24秒進攻限時進行電話投票,結果全票通過。不過老板們多少還有點疑慮,要求季前賽還是用手表計時,直到常規(guī)賽開打前,各隊才訂制24秒計時器,以免花冤枉錢。但24秒也只是比亞索恩的個人意見,事實上,他認為進攻時限設20秒或30秒任何數(shù)字都行,只要有個時間限制。但其他人覺得比亞索恩的建議十分合理,紛紛表示:“丹尼,既然這是你的注意,那就24秒吧。”
就是這樣,在比亞索恩的努力下,24秒進攻時限誕生了,并且拯救了NBA這個瀕危的聯(lián)盟,并對職業(yè)籃球運動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也沒有人有過疑問,更沒有人主張修改。
世界因此而改變
1954年10月30日,第一場引入24秒計時的比賽在紐約羅切斯特舉行,對陣雙方是羅切斯特皇家和波士頓凱爾特人,結果皇家以98-95戰(zhàn)勝對手。但在24秒最初應用的時候,計時器卻并沒派上太大用場,因為球員們都在20秒以內(nèi)就投籃了。按照謝伊斯的說法:“我們覺得必須快點出手以免違例,所以有時候傳一次球就趕緊投籃了,大概只用了8-10秒鐘的樣子。結果比賽打得很難看,出現(xiàn)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投籃和失誤。但隨著比賽進行,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丹尼的24秒規(guī)則的智慧所在——其實你有足夠的時間好好地傳導球,尋找一次好的投籃機會?!?/p>
結果,1954-55賽季,每支球隊平均每場得分由之前的79分上升至93分,凱爾特人隊更是成為NBA歷史上首支單賽季場均得分超過100的球隊。短短三年之后,幾乎每一支球隊都做到了場均得分突破100大關。第四年,聯(lián)盟各隊平均得分為115,其中最高的凱爾特人隊場均能攻下124分!波士頓也以創(chuàng)紀錄地173-139擊敗了明尼阿波利斯,庫西也在那場比賽中送出了不可思議的29次助攻。
“如果沒有計時器,職業(yè)籃球就不會生存下來?!北葋喫鞫髯院赖卣f。當然,他本人也是這項發(fā)明的受益者,他的錫拉丘茲民族最早適應了新規(guī)則,也在1955年獲得了NBA總冠軍。1992年,比亞索恩去世,享年83歲。NBA并沒有忘記他,專門派人送去一個24秒計時器形狀的花圈。2000年,比亞索恩入選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直到現(xiàn)在,依然有人說,他是繼奈史密斯博士之后,對這項運動影響最大的人。
傳奇教頭基恩·舒(Gene Shue)就認為,當進攻時限被引入比賽,比賽的速度開始提高,擁有優(yōu)秀運動能力的球隊就從中獲益。短短幾年之內(nèi),聯(lián)盟中出現(xiàn)了計時器,跳投技術和身體素質(zhì)更好的黑人運動員,所有這些都把比賽的重心轉(zhuǎn)向了提高速度,形成了現(xiàn)代籃球的雛形?!啊t衣主教圍繞比爾·拉塞爾(Bill Russell)建立了一支速度型球隊,那支偉大的凱爾特人隊就獲益于丹尼的24秒計時器?!鼻癗BA總裁普多洛夫也說,“在比賽中引入計時器是NBA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職業(yè)籃球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完成了自我救贖?!?954-55賽季,NBA的上座率直接增長了57%,也佐證了普多洛夫的觀點。而奧爾巴赫對普多洛夫的說法表示完全贊同:“這是最近50年來最為重要的一條規(guī)則?!?/p>
此后不久,“進攻限時”被廣泛引入到各個籃球聯(lián)盟,包括國際籃聯(lián),雖然時間限制上稍有差別,但是理念無疑都來自比亞索恩的24秒。
當年為比亞索恩打球的謝伊斯說,他永遠無法想像如果沒有24秒進攻時限,籃球比賽將會是什么樣子?!斑~克爾·喬丹與24秒計時器都相互造就了對方?!?005在錫拉丘茲舉行的紀念24秒計時器揭牌儀式時,當時已經(jīng)76歲的謝伊斯說,“如果沒有這個計時器,會有邁克爾·喬丹嗎?會有約翰·哈夫利切克(John Havlicek)嗎?會有比爾·沃爾頓(Bill Walton)嗎?會有那些振奮人心的絕殺場面嗎?不,當然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