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語言與性別的關(guān)系一直都是研究者感興趣的一個問題。社會地位與社會文化等這些因素會影響男女在語言的使用上產(chǎn)生差異。對于語言與性別的關(guān)系的研究,學者們一般從語音、聲調(diào)、詞匯、語法和男女交際這些方面進行研究的。本論文擬從這些角度中的幾個方面并添加了副語言這個角度來加深對于這方面的探討。
關(guān)鍵詞:性別差異;詞匯;語法;副語言
有關(guān)語言與性別的研究,最開始是由對人類學很感興趣的歐洲人和北美人開展的。他們比較傾向于研究兩性語言在音位學與詞匯—語法學上的差異。相較于漢語對其的研究,他們對此的研究開展的比較早并且進行的也很充分。在西方,羅賓.福特(Robin)所著的Histories Nature Morale desiles Antilles一書,可算是“性別語言學”比較早的研究文獻了。(陽春,2010:1)隨著社會語言學研究的興起,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美國的社會語言學家采用全新的調(diào)查研究方法,開始向人們展示一系列表示英語性別差異現(xiàn)象的準確數(shù)據(jù)資料。到了70年代,一些著名學者,比如萊科夫(Lakoff)、特拉吉爾(Trudgill)和齊默曼(Zimmerman)等都分別從語音,詞匯、語法和男女交談互動這些角度深入了對語言與性別差異的研究。而到了現(xiàn)在的21世紀,沃德豪(Wardhaugh)則在他的著作里提到了從副語言的角度來剖析語言與性別的關(guān)系。由此可見,學者們對于性別語言的研究主要是從語音、詞匯(包括形態(tài)和語義)、語法,男女交談互動和副語言這五個方面來進行的。
一、語音和副語言
語言與性別在語音方面的差異,比較典型的研究要屬特拉吉爾發(fā)現(xiàn)大部分男性把詞尾為ing的讀音發(fā)成了的前鼻音/in/,而女性則比較偏向于發(fā)成后鼻音/in/。這樣的做的原因是因為特拉吉爾認為女性在語言語音語調(diào)上的發(fā)音更加標準。沃德豪認為,“男女在語音上的差異性在許多語言上都能體現(xiàn)出來”。(Wardhaugh,2000:311)在講尤卡吉爾語的民族里,女性和小孩在單詞里面發(fā)/ts/和/dz/的音,男性則會把這兩個音會發(fā)成/tj/和/dj/。與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西伯利亞語里面,楚克奇人在詞語的發(fā)音上也是有差別的。在這種語言里面,當/n/音和/t/音這兩個音出現(xiàn)在元音之間時,男性通常會略掉它們發(fā)音但是女性則不會。在我國,現(xiàn)在語音學的開創(chuàng)者趙元任先生早期曾提出過女國音現(xiàn)象,女國音現(xiàn)象指的是北京一些女青年會把j/q/x發(fā)成尖音Z、C、S。比如她們會把“事情(shì qíng)發(fā)成(shì cíng)。
副語言又稱為輔助語言。狹義的副語言指的是一種有聲現(xiàn)象而廣義的則包括身勢語。就身勢語而言,有的人認為男女在這方面的不同暗示女性要對男性表示服從。比如女性有時會被男性要求在他們說話時保持安靜。智利的阿勞干印第安人鼓勵男性在一切場合說話,而理想的妻子應該在丈夫在場的情況下都保持沉默,而在男人出現(xiàn)的集會上,如果要她說話,也應該只是耳語。(Wardhaugh,2005:379)其實在我國這樣的現(xiàn)象也是存在的,例如男性聚集在公眾場合交談的時候,身旁的妻子則也應該盡量保持沉默并且不要去無禮地打斷自己丈夫和別人的談話。那么中國人則會形容這樣的妻子比較賢惠。
二、詞匯和語法
20世紀70年代,萊科夫在她的《語言與婦女的位置》(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一書中描述了女性主義論語言與社會性別的研究。(艾曉明,2007:40)在本書中,她主要描述了“美國中部”女性在表達工作詞匯、顏色、形容詞以及一些委婉語的語言習慣。比如,女性有時會談論褶縫法(shirr)。這個詞匯是與女性從事的活動有關(guān)的詞匯,而萊科夫認為男人只會語帶譏誚地用這個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在用詞上的差異在表示感情的形容詞和委婉語上面差異也很大。例如表示贊成或傾慕的形容詞里面,神圣的(divine)、可愛的(adorable)、迷人的(charming)這樣的詞匯都被明確地標記為女性所有的特征。萊科夫把這些詞匯稱之為“空洞的”并且毫無意義的形容詞。與此同時,她同樣認為女性一般會對咒罵發(fā)誓的詞語進行回避,她們會大量的使用委婉說法。萊科夫把這樣兩種假設(shè)的說話方式進行了對比:
1. Oh, dear, youve put the peanut butter in the refrigerator again.
2. Shit, youve put the peanut butter in the refrigerator again.
她認為,對于這上面兩句話,人們會確認說第一句話的是女性和第二句話的則是位男性。
這本萊科夫早期的著作為后面的研究者們在這方面的研究上奠定了基礎(chǔ)。因性別而導致的詞匯方面的差異,除了萊科夫分析的以外,還有許多方面,比如,稱呼、詞綴以及詞語的涵義。
在稱謂方面,亞洲一些國家的語言可以充分地展示男女在稱謂上的區(qū)別。在日語里面,男性稱自己的妻子為“女房”和“家內(nèi)”,女性稱呼自己的丈夫為“ご主人”。這也是由于在傳統(tǒng)的日本社會里,男性一般在外工作而女性則負責打理家務。除此以外,日語里面男性通常會稱呼自己為“僕”或者是“俺”而女性則會用“あたし”來稱呼自己。并且這樣一些稱呼的使用角色都是不能顛倒的。
在英語里面有專門的名詞后綴用來指代女性,并且通常是以男性詞匯為詞根,女性詞在它們的后面加上女性后綴。比較常見的女性后綴有:-ess,-ine,-ette。例如,actress,heroine,coquette。中文里面也有許多由“女”這個偏旁構(gòu)成的形容女性的詞匯。比如“嫵媚”、“娼”、“嫁”等。這樣的一些詞語不會用來形容男性,并且其中有些在語義上面是帶有貶義的。
英語當中有些詞匯被用來形容男性和女性的時候,其表達的內(nèi)涵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形容單身的男性是bachelor,但是單身的女性則用spinster(老處女)。很明顯這是帶有貶義意味的,同時這也說明英語中詞匯在性別上的差異。英語中也有一些詞匯,這些詞匯本身并無褒貶的含義,但是用它們來分別形容男女時,體現(xiàn)出來的含義的區(qū)別卻很大。例如:
1.He is easy.
2.She is easy.
“easy”本身并無褒貶的含義,但是第一句話用來表示“這位男性非常的友善和好相處”;第二句話則表示“這位女性的道德修養(yǎng)很低下”。
男女的語言差異在語法上面也很明顯。語法上的男女語言差異則體現(xiàn)在一些并列結(jié)構(gòu)和附加疑問句的使用。在并列結(jié)構(gòu)里面的差異體現(xiàn)在詞序上,比如英語里面boys and girls、husband and wife、brother and sister。在這些并列結(jié)構(gòu)里面都是把男性放在前面。在中文里面也有與之對應的表達,例如:男生和女生、夫婦、兄弟姐妹。就附加疑問句的使用來講,根據(jù)萊科夫的觀點,女性使用附加疑問句比男性的使用要頻繁些。萊科夫認為女性用陳述句回答問題時,通常使用的是與疑問相關(guān)的聲調(diào)而不是堅定的論斷的降調(diào)。她也認為女性經(jīng)常在陳述句后面附加問句。
三、交談模式
社會語言學家Tannen曾對美國中產(chǎn)階級男女的交談模式做過研究,他認為男性在一個對話當中具有主導性(power),男性希望自己在對話當中去辯駁別人的觀點而維護自己的觀點。于是男性的對話模式一般是一個人與多個人交談的模式。因為對于男性而言,生活對于他們就意味著競爭、獨立和避免失敗。女性在對話模式則完全不同,Tannen認為,和男性的對話模式相比,女性的對話顯的比較的具有團結(jié)性(solidarity)。女性們既不喜歡去辯駁別人的觀點,也不是很在乎自己是否在對話當中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對于她們而言,對話是尋求商量、互相支持從而統(tǒng)一觀點的方法。因此女性的對話模式是會把一個大的談話群體分化成比較小的談話群體。
四、結(jié)語
男女的性別差異作為一種社會因素對語言變異產(chǎn)生了比較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在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語用和副語言這幾個方面都有體現(xiàn)。產(chǎn)生這些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男女的生理差別、社會地位以及社會文化因素決定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指比如根據(jù)聲帶的長度、厚度以及共鳴腔的容量再加上男性一般身材高大,女性較男性而言身材較小,所以男性的聲調(diào)低沉而女性的音調(diào)則較高。社會地位和社會文化指的主要是男女社會分工不一樣從而導致男性在社會上處于主導地位而女性則處于附屬地位。因此,男性應該直接且肯定,而女性則應該柔和與委婉。
【參考文獻】
[1]Hunson R.A., Sociolinguistic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Spolsky Bernard, Sociolinguistic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Wardhaugh Ralp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0
[4]艾曉明等譯.語言與社會性別導論[Z].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 雷洪波譯.社會語言學引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