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靜
摘要:目的 探索舒適護理模式在結腸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方法 對2010年3月~2013年3月60例行結腸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護理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實施舒適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并對圍術期不同階段(術前護理,術中護理,術后護理)的患者走訪調查。結論 舒適化護理明顯提高了手術護理質量和手術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結腸癌;舒適護理模式;效果
結腸癌是指結腸粘膜上皮發(fā)生的惡性病變,其發(fā)病原因與環(huán)境、遺傳及飲食等多種致癌因素有關,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40歲~50歲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0%~15%[1]。近年來其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目前, 手術仍是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方法,約有60%~70%的結腸癌患者可經結腸癌根治術得到有效的治療[2]。舒適化護理是一個整體的、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目的是使患者生理、心理達到愉快的狀態(tài)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3]。舒適化醫(yī)療護理是醫(yī)院護理發(fā)展的方向,特別是對手術患者尤為重要,因為手術患者存在著術前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因素。術中存在因恐懼不配合、體征受到影響;術后出現(xiàn)暈厥、心理障礙、過激反應等。為探討舒適護理模式在結腸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對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結腸癌根治術住院患者實施全程舒適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兩組方法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就手術患者舒適化護理模式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60例結腸癌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2歲;所有患者均經電子結腸鏡和病理確診為結腸癌,其中升結腸癌16例,橫結腸癌9例,降結腸14例,乙狀結腸癌21例,術前伴糖尿病15例,高血壓21例,慢性肺功能不全5例。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劃分。
1.2方法 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腹正中切口進入腹腔,后可根據(jù)腫瘤不同部位采取相應的手術方式。
1.3方法
1.3.1術前護理 ①做好對手術患者的術前宣教和心理指導,一旦確定手術后,患者就會對麻醉和手術感到緊張和恐懼,對自己所患疾病感到焦慮或憂傷,甚至悲觀、絕望,術前訪視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措施之一,首先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要經常主動與其交流談心,掌握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狀態(tài),講解通俗易懂的相關的醫(yī)療知識,讓患者了解自身的手術情況,放下心里負擔,配合手術治療;同時加強患者家屬對結腸癌相關知識的正確認識。輔助醫(yī)師實時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結腸癌根治術的條件。入手術室前,確認術前常規(guī)準備情況并與手術室人員認真核對患者信息;②腸道準備 術前3d行腸道準備,口服甲硝唑0.4g,4次/d,以減少腸道細菌,降低術后切口發(fā)生感染機率,防止術后吻合口發(fā)生吻合口瘺。為了減少胃腸道脹氣,術前2d應食用無刺激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禁食豆類、牛奶等易產氣食物。術前1d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舒泰清)以清潔腸道,對于口服效果不佳者,術前晚及術晨清潔灌腸,以徹底排空腸道。術前12h禁食、禁飲。手術麻醉期間腹內壓增高和體位改變可增加胃內容物反流和誤吸,術晨應留置胃管并持續(xù)負壓吸引。
1.3.2術中護理 ①患者接入手術室過程中注意不必要的顛簸碰撞,平穩(wěn)的把患者安置到手術床上,從熟悉的病房到陌生的手術間后,患者常常表現(xiàn)為過度緊張與害怕,此時護士要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以患者為中心,守護在患者身旁。營造一個良好舒適的術中氛圍,保持手術室空氣清新,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潔,手術有條不紊是形成術中舒適化護理的先決條件;②保障患者舒適的手術體位,一方面要滿足患者的舒適感,所有用來維持手術體位的臂撐、頭架、布類或護腕均需加上襯墊以減輕患者生理上的不適感,同時防止壓迫神經和血管;另一方面要要便于手術醫(yī)生操作,在滿足患者舒適化的手術體位的同時,應注意手術醫(yī)生操作方便,以不影響手術順利進行,特別是巡回和器械護士擔任術中重要的護理角色,是滿足患者舒適化護理的主要事實者,這要求護理人員必須掌握過硬的基礎護理知識,具有承擔壓力的忍耐力。手術患者蘇醒后根據(jù)患者意識和情緒狀況告知手術已順利結束,情況很好,讓患者自我解除壓力、恐懼、焦慮等癥狀。
1.3.3術后護理 ①及時給以患者心電監(jiān)護和血氧飽和度的監(jiān)測,在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各項指標觀察的同時密切觀察病情及尿量變化,定時監(jiān)測動脈血氣及血糖,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做相應處理;②切口護理:根據(jù)患者要求采取適當方法防治術后傷口疼痛、術后反應等,盡力減輕或消除患者痛苦。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和高熱現(xiàn)象[4]。采取術后回訪和責任護士巡視護理相結合,有利于了解患者對手術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可以了解手術后患者傷口愈合和恢復情況;③臥位:待患者清醒后病情趨于穩(wěn)定時采取半臥位,這樣的體位既可以減輕患者呼吸困難又有利于腹腔與盆腔引流,同時還可以減輕患者切口縫合處的張力,有助于切口愈合;④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要將引流管固定穩(wěn)妥,防止患者因翻身或活動時,使引流管移位或扭曲打折,應隨時注意觀察,保持其通暢,對引流液的性質要準確記錄,如有異常情況發(fā)生應及時做相應處理。在拔尿管前先夾閉導管,每1.5~2h或是患者有尿意時進行開放,已達到訓練膀胱收縮功能的目的,促使自動排尿功能的恢復[5];⑤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規(guī)范有效的基礎護理,是預防減少結腸癌根治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關鍵。提供主動服務,及時做好口腔護理,會陰護理,及時協(xié)助翻身扣背,并教會患者自主有效的咳嗽方法,如為減輕刺激性疼痛,應用手按壓腹部切口盡量咳嗽。并根據(jù)患者情況配合霧化吸入。預防腸梗阻, 結腸癌開腹術對腹部臟器干擾較大,易引起術后粘連性腸梗阻[6], 在護理時應定期協(xié)助患者翻身并根據(jù)病情配合腹部按摩,指導做橋式運動,以促進腸蠕動,盡快使腸功能恢復,肛門排氣后爭取盡早下床活動,預防腸粘連致梗阻發(fā)生。術后護理要求在細節(jié)方面營造以人為本,真正把服務對象的要求放在首位,并為其提供舒適化人性化的醫(yī)療保健服務。
1.3.4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前,由責任護士負責填寫患者健康檔案,內容包括病情資料,手術相關資料以及家屬需要的后續(xù)防治措施(飲食、鍛煉、用藥等)、復診時間、咨詢電話等。
1.4統(tǒng)計方法 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
2 結果
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只注重對疾病的治療,往往忽略患者的感受,特別是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醫(yī)學家恩格爾(Engel GL)就提出了生物-心理-醫(yī)學模式后,醫(yī)療目的由原來的減輕或解除患者的病痛轉向人群健康和人們的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提供健康、舒適和滿意的醫(yī)療服務。舒適護理模式是除了解并解決患者除生理上的病痛,還需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人文關懷,提供無痛苦舒適滿意的醫(yī)療服務。并將健康教育內容按入院時、術前、術后及出院前進行細化,由責任護士每天指導患者,避免患者由于健康教育內容過多而產生混亂或因過少而出現(xiàn)知識缺乏。根據(jù)患者掌握程度進行教育,直到患者能夠自覺采取有利于康復的行為。通過護士在日常工作中的干預和監(jiān)控作用,增進患者的自護能力,從而達到縮短平均住院日及降低住院費用的目的,從而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意識和滿意度。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真正把服務對象的需要放在首位并為其提供舒適化人性化的護理是醫(yī)院創(chuàng)新服務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石美鑫.實用外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76.
[2]李旭嬋. 60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0):59-61.
[3]朱秀美.舒適護理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6)11-12.
[4]王永菊,高煥新.直腸癌腹腔鏡下Miles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及效果[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7):1674-1676.
[5]鄢春寧.結腸癌術后的護理[J].右江醫(yī)學,2009,37(5):627-628.
[6]呂成余,時開網(wǎng),蔡永東,等.結直腸癌211例外科治療體會[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8,15(10):771-772.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