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翰?羅瑋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越來越明顯,很多農村人口進城務工,這給城市發(fā)展帶來機會,也給城市負荷帶來壓力,尤其突出的就是子女的教育問題。文章結合贛州市的情況,對外來務工子女與本地生的融合教育問題進行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務工子女;中小學生;教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的流動人口涌入城市。這部分人口中,有取得城市戶籍的,也有純屬城市暫住人口的。無論現狀如何,他們都勤懇地為城市建設付出了自己的汗水。然而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未能取得城市戶籍的大多數外來人口子女在城市中的受教育問題成為一個很現實的困境。
近幾年來,贛州中心城區(qū)人口也急劇膨脹,市區(qū)適齡兒童入學人數大量增加,中心城區(qū)教育資源供不應求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截至2011年9月,章貢區(qū)義務教育階段共有近10000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中心城區(qū)小學就學,占全區(qū)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5.5%。
由于種種原因,普遍存在的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在學習成績上可能會比城市本地生源差一些,但這并不能作為我們偏見外地生的理由,相反我們是不是應該更重視這些外地生源的學習,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使得他們更好地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F在由于國家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中受教育政策的調整,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地生能享受到本地城市教育資源,但是還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大多數情況下,外地生的學習成績較差或不善于溝通交流,不能快速融入學校環(huán)境與氛圍中。
要想應對這種生源現狀,首先就要分析分析外地生的生源組成,及造成此種現狀的根源所在,以期對癥下藥。
其一,外地生由于生源大多來源于農村,父母本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在調查中顯示極個別的家長達到本科學歷,而多數外地生家長只是初中甚至小學文化。雖說當今社會早已不以學歷論人才,但文化素質過低,仍舊影響到孩子的家庭教育的質量。這些父母更普遍存在的情況是,在城市中忙于工作,不能花更多的精力去指導、關心子女的學習和與城市生人際關系的處理,結果就導致這部分孩子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作為教師要及時與學生家長進行深入地溝通,畢竟教育不是學校一方的責任?!白硬唤?,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學生的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是在課堂之外,而不僅僅是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教師有責任督促學生的家長抽出時間多監(jiān)督孩子,幫助孩子培養(yǎng)和建立起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與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做好課外預習與復習、查漏補缺工作。家校加強聯系要切實落實,絕不能是落于口號、流于形式。
其二,外地生原本在農村或其他城市接受教育,由于父母進入現居城市而被迫轉學,重新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由于教育方式與教育資源都發(fā)生了一些改變,更重要的是離開了他們原本所熟悉甚至無比喜愛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難免會產生各種不適應的狀況。少數適應能力強的學生能很好地適應周邊環(huán)境的變化,能漸漸融入新遷入城市的教育環(huán)境,但這畢竟是極少數,而大多數學生反應出的是對改變了的周邊環(huán)境的無所適從和茫然。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和教師不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溝通、交流,會對外地生的心理產生一些障礙。性格健康開朗的學生能自我慢慢適應,但對于內向或不善與人溝通的學生會漸漸與周圍環(huán)境格格不入。對這類學生,教師應該多與其談心,尋找他各方面的優(yōu)勢,挖掘其不適應的深層次的原因,鼓勵他去適應環(huán)境。同時輔助家長,提醒家長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家長可以多帶子女進行一些戶外的活動以更好的讓學生融入周邊的環(huán)境。有條件的話,也可參加一些戶外拓展訓練來完善學生的人格與性格。作為教師也可動員本地生多與外地生進行交流溝通,發(fā)掘本地生與外地生的優(yōu)缺點,倡導孩子能取長補短,在合作中共贏。比如,外地生由于生活或學習環(huán)境經常變換,獨立生存能力較優(yōu)于本地生,這方面可以很好地作為本地生的互補。教師應該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比學習成績一時的好壞更重要。
其三,對于外地生中由于家庭變故、父母離異等特殊情況而遷移來校的學生,教師應多從生活上給予他們關心,從生活到學習多方位照顧學生,使得他們能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這類孩子在其幼年時就經歷過不同尋常的遭遇,承受了不應有的痛苦,所以多數在性格上比較孤僻、愛走極端,甚至有暴力傾向。如果教師疏于對他們的關心,聽之任之,他們往往很容易走上歧路,在放縱與墮落的深淵中越滑越遠,直至做出無法挽救的錯誤。作為小學老師,作為孩子人生啟蒙階段的領航人,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幫助這類孩子更好地更健康地成長,為他們行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保駕護航。
其四,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贛州市把依法保障區(qū)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擺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統(tǒng)籌協(xié)調,科學規(guī)劃,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學校建設,逐步、合理地擴充中心城區(qū)公辦中小學校資源,同時,根據中心城區(qū)所處區(qū)域位置、人口規(guī)模、經濟狀況、產業(yè)布局,積極優(yōu)化調整教育資源布局,最大限度吸納區(qū)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到公辦學校就讀;區(qū)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多項制度,配齊、配強專任教師,規(guī)范學校管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求各校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本地學生一視同仁,加強與區(qū)外生源家庭的聯系,及時了解區(qū)外生源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等特點,著力于優(yōu)化學校教育環(huán)境,努力營造尊重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氛圍,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環(huán)境。
總之,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大城市在教育上都面臨著本地生與外地生的問題。對待這兩類學生,教師在態(tài)度上理應一視同仁,都是祖國未來發(fā)展的希望;在教育方法上則必須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首要問題,才有可能實現教育公平。對于為城市建設同樣出力出汗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師應當從生活上學習上給予更多地關懷更多地照顧,并引導這些孩子的父母重視起子女的教育問題,讓孩子在新的城市感受到家的溫馨,以情動人,以情教化人。
參考文獻:
[1]徐化育;融合教育: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治本之策[J];生活教育;2013年07期
[2]陳建宏;張立潔;融合教育不是隨班“混”讀[J];江西教育;2014年04期
[3]張大良;外來幼兒與本地幼兒融合教育的實踐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