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勇
一、設問質(zhì)疑導入
古人云:“學貴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根據(jù)課堂講授的內(nèi)容,善布疑陣,設計有關(guān)的問題向?qū)W生提出,在學生心理上引起懸念,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啟其心扉,促其思維。設疑布陣要從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出發(fā),做到有疑可設,自然合理,切不可為疑而設,故弄玄虛,要及時抓住這一契機,導入新課。
例如,在講授《我國的外交政策》的時候,一上課我就問:“你們的爸爸去哪兒了?你們的時間去哪兒了?”學生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氣氛立刻活躍了起來,接著我又問:“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并用多媒體圖片投射出習主席自2013年3月份當選為國家主席以來,迄今為止出訪過5次,總計39天,行程遍布五大洲的14個國家。緊接著我又設問:“習主席為什么要出訪?我們國家實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學生在快樂和質(zhì)疑中認真聽課,主動看書、思考,以求答案。
二、歌曲歌詞導入
“美好的生活需要音樂,思想政治課也需要音樂”,歌曲導入新穎活潑,容易渲染氣氛,能引起學生共鳴。恰當?shù)剡\用歌曲導入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課題,不僅能夠創(chuàng)設愉快生動的教學情境,調(diào)節(jié)學生的情緒,而且能極大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
例如,在新授課《生活與哲學》之《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一框題,我給學生播放了王菲歌曲《明月幾時有》,利用歌詞“轉(zhuǎn)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對“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做了詮釋。
三、詩詞佳句導入
“詩詞佳句”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jīng)典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哲理,巧妙、適時地引用詩歌佳句,既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感悟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又有利于塑造健康的心靈,培育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選擇恰當?shù)脑娫~佳句印證教學內(nèi)容,將理論知識與詩詞融為一體,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例如,在講授《生活與哲學》之《意識的本質(zhì)》一框,我運用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和柳宗元《漁翁》名句“煙銷日出不見人,欵乃一聲山水綠”。同是一個“綠”,可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形容詞。以此導入,闡明“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的主觀映像”,使得干枯的政治課堂文學氣息頗濃,學生更是領(lǐng)悟了哲學的深奧。
四、寓言典故導入
寓言典故,言簡意賅、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引用寓言典故,剖析觀點,用之于導入新課,能夠啟迪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習興趣,做到寓教于樂,打造高效課堂。
比如,在教學《生活與哲學》之《量變與質(zhì)變》時,我講了一則寓言《米缸里的老鼠》:一只老鼠找到了一個盛滿米的缸,它每天都到缸里吃米。米漸漸地少了,老鼠吃完米后要跳出米缸也越來越費勁。終于有一天,它跳不出來了,最后,水缸里的米沒有了,老鼠餓死在米缸里。在津津有味的聆聽中,學生感悟到做事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否則事情做得過了頭,就會落得老鼠的下場。講完寓言,我不再說話,回身板書出課題——量變與質(zhì)變,引出課題,學生也馬上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水到渠成。
五、幽默漫畫導入
“沒有幽默感的語言是一篇公文,沒有幽默感的教師是一尊雕像。”教師恰當?shù)剡\用幽默不僅能提高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利于課堂上師生雙方的互動,提高授課效率。幽默的語言與故事,形象的漫畫導入,讓學生倍感親切,在幽默的情趣、辛辣的諷刺和夸張的手法中悟出不少道理。
比如,在講授《資本主義國家政體》時,我把家庭場景幽默化,“唉(埃及)呀,阿(阿根廷)爸(巴西)美(美國)什么(墨西哥)呢(印尼)?哈哈大笑中,導出了資本主義總統(tǒng)共和制典型國家,而議會制君主制國家,我敘述了另一幅場景畫“英國和日本比賽誰的綠丹蘭質(zhì)量好,一位叫盧西加澳的小伙子騎著一匹泰國馬來?!保ㄓ?、日、挪、瑞、比、荷、丹,盧、西、加、澳、泰、馬來西亞)。讀來上口,學生在笑聲中,就記住了這些國家,幾年過去了,仍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