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一個早晨,妻子帶6歲的兒子去菜市場買菜。在一家菜攤稱好2斤雞蛋,攤主算好價錢,說一共20元5角。妻子掏出20元錢,又故意摸了摸口袋說:“沒有零錢了,你這蛋也不算便宜,就給20元吧?!睌傊髦缓么饝?。哪知,在一旁的兒子卻說:“媽媽,我這有?!闭f完就掏出5角錢遞給了攤主?;丶液?,妻子還氣不打一處來,不停地責怪兒子是“敗家子”?!拔沂鞘匾?guī)矩的。”兒子卻一臉的委屈,哭喪著臉要我給評個理。我知道自己要是遇到這種情況也不會掏錢,但還是肯定了兒子的做法,說該給人家多少就給多少,這才安慰了兒子。
按理說,買賣中討價還價是正?,F(xiàn)象,5角錢也不值得一提。可是,在幼兒眼中,既然是公平交易,就不應該欠人家的,這就是他眼中的“規(guī)則”。有時,幼兒的某些做法令成人感到奇怪和不可思議,但仔細想一想,那卻是幼兒沒有個人私利的真實之舉。在幼兒心里,一定也會對大人的行為感到奇怪。
記得去年的一個周末,我曾帶兒子去參觀一個市級展覽會。按照規(guī)定:身高低于1.2米的小孩免門票。兒子剛到1.2米,不買門票也說得過去。誰知兒子卻昂首挺胸站在丈量尺前,還說自己早已過了1.2米,那語氣一點也不含糊。我只得多掏出了25元錢給他買了票。事后我沒有責備兒子,他沒有錯,他只是遵從了常常被成人逃避的規(guī)則。
然而,現(xiàn)實中一些成人懂得規(guī)則卻常常為了私利而逃避規(guī)則,甚至認為這是自己“聰明”,有的還向幼兒傳授所謂“經(jīng)驗”。如此長期的潛移默化,勢必會玷污幼兒正直、純潔的心靈。幼兒成長過程中自然就會變得庸俗、自私、圓滑、勢利,這將會對他們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人格的形成造成極大危害。
一個健康、和諧、美好的社會,是有序而有規(guī)則的。這“規(guī)則”的含義很廣,小到個人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大到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既涉及道德層面,又涉及法律范疇。無疑,幼兒心里是有規(guī)則的,而且這些規(guī)則賦予他們安全感。而許多成人一方面向幼兒傳輸規(guī)則,另一方面又帶頭違背。所以,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往往是成人行為的一面鏡子。
(《中國教育報》2014年8月31日 操樂發(f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