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光榮
分析了當今還存在著個別教師“拖堂”教學情況,提倡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把課堂留給學生自主探研質疑,杜絕個別教師拖堂現象,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成果。
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情景激發(fā)興趣我們每一位老師,在今天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最主要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只有在教學時通過實物、媒體等展示,創(chuàng)設情境,去激發(fā)學生們的強烈的好奇心。然而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仍有極個別教師,還是采用老辦法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班里還在搞一言堂,改變不了以自我為主的教學現象,每當一堂下課鈴聲響后,還是在那“三尺講臺上”滔滔不決地講他的課。這種現象,我們就叫做“拖堂”。這種一言堂的“拖堂”教學模式,在現實教學生活中是絕不可取的,教師應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
“拖堂”看起來是小事,其實不然,學生聽了滿滿的45分鐘這樣一堂課,就無心再聽你講的內容,實質上教師所講的內容也沒有什么效果了,那么教師就等于是自我欣賞而已。教師嚴守課堂時間,是我們每位教師應該遵循的一件小事,是很容易做到的。十八世紀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他擔任過大學的講師、教授、校長,他在任職期間時常對周圍的同事說:“學校嚴格的作息時間,是為了建立穩(wěn)定的教學秩序,而我身體力行,是為了給學生做出表率”。是的,他在教學中是那樣說的,也是那樣做的。據說,他在哥尼斯大學教學期間,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每日起床、寫作、講課、與師生談話、甚至吃飯和散步都準時地遵守時間。由此聯想到我們老師中的極個別同志,老是拖堂,引起學生不滿。這個習慣很難改,其原因主要是:忽視了課前預備兩分鐘的準備工作。在他們看來:“認為課前兩分鐘沒有多大意思,準備不準備無所謂”。還有的老師,課前兩分鐘還在忙于處理與教學無關的雜事,上課鈴響了才匆匆忙忙的趕往教室。連這一節(jié)課要講些什么內容都來不及思考一下,也有的教師與同事吹“牛?!比チ?,忘了本堂課是自己應該上的教學課,回過神來立馬就去上課……如此種種,都會延誤了正常的上課時間。這種現象有害于教學,也有悖于教師的表率作用;學生也是不會歡迎這樣的老師的。試想,我們的學生在上課鈴響了遲遲不進教室,任課老師又會怎樣的態(tài)度呀?如果我們所教的學生,他們聽到上課鈴響了,就迅速地回到了教室,并端端正正地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懷著獲取知識的心情,打開桌上的書本,拿起筆,靜靜地等待老師來講課,那我們當堂課的老師,那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會不言而喻了吧。當然我們老師拖堂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學任務重,特別是我們中學語文老師,語文教學內容多,教學任務重,作業(yè)量大,傳授的知識點多,許多教學任務一堂課要完成,難度非常大的。再加之升學壓力大,時間緊,教學是和績效工資掛上鉤的,所以老師要把教學質量抓上去,就必須在課堂上延長時間來把他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努力完成,這是出于無賴之舉,因此,這就導致了老師在本課堂上該完成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為了把教學任務完成,就推遲下課,因而就“拖堂”,下不了課;還有個別老師而遲遲不下課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那里侃侃而談,下了課仍在那里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少則三兩分鐘,多則六七分鐘,這就長時間地養(yǎng)成了喜歡拖堂的習慣。教師拖堂自身的認為:“我是想給學生多講點內容,讓他們多學點知識,善始善終嘛!”他們的認為看起來是很有道理的,其實不然,恰恰是所做的是適得其反的事。
前蘇聯教育家尤·弗羅夫說過:“講課時,必須很好掌握時間,切忌前松后緊,講課不能前面滔滔不絕,像河水決口,后面一發(fā)不可收拾,草草收兵。因為草草收兵,丟三落四的,延長時間,必然無人愛聽。教師在上課中常常是以下課鈴為準‘寧早三分,莫晚一秒?!蔽覀円凑沼取じチ_夫說的這樣去做,該怎么辦呀?大家都知道45分鐘一堂課,時間還是比較長的,教師在教學時,應把所講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教學的過程應快慢適宜。這里所謂的“快”和“慢”,是就教學過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學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對教學內容各個部份,教學活動各步驟的時間分配比率,更強調對教學過程中時間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靈活調節(jié),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有重點與非重點,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節(jié)奏時,宜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將內容安排得錯落有致,時間和分配大體要適當。重點要突出,可反復地講;難點要分散,則緩慢地講;一般內容要交代,可簡明地講;新課引入宜快,時間不能拖得太長;需要學生記筆記的地方,則應適當放慢速度;學生易懂的內容可以一帶而過,學生難的問題則要重錘敲打;兩個小步驟之間的過渡可以快些,而兩個大步驟之間的過渡就需慢些,怎樣才算教學藝術節(jié)奏快慢得宜呢?(一)使用快節(jié)奏時,學生的思路能跟上講課的進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現掉隊現象;(二)使用慢節(jié)奏時,仍能保證學生適度緊張的學習活動,不致使他們覺得無事可做,注意力渙散;(三)課堂教學中快、慢節(jié)奏交替出現“柔性”轉喚,使教學組織結構如行云流水,順暢自然。同時還要疏密相間。這里所謂“疏”和“密”是就教學活動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一堂教學課,學生接受信息的量度,最終還是看他可以記憶貯存多少新的知識。疏密相間,會給學生帶來有張有弛的心理節(jié)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學生精神長時間緊張,容易疲勞,疏而不密,學生情緒則會過于松弛,注意力就難以集中。注意把握學情,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課堂教學“起承轉合”的每一細節(jié),都應縝密思考,精心設計,使構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體,銜接有序,融洽統(tǒng)一,以構成整體節(jié)奏的和諧美,猶如一首樂曲不可亂彈,而教師在講臺上,猶如樂隊指揮,要用心調動每一種樂器,演奏出節(jié)奏和諧、旋律優(yōu)美的樂曲,讓學生在身心愉悅中接受深刻的教育并獲得知識。那么,老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把我們每堂課所教學的內容大致分成三等:重點、一般、非重點。教學應把重點著重講,非重點可有可無.看時間多少,機動靈活,就不至于
臨時應變,舉措失當。在教學實踐中,個別教師往往存在有“舍不得割愛”的思想,總認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勞動,不講出去,就很對不起自己。尤其是非重點有些獨到見解,就非把觀點全拋出去不可,結果,一堂課老是讓自己的講課稿牽著自己鼻子在走。如果我們把時間分配好了,把時間多讓給學生,讓學生能更多的在質疑中獲取答案的時間。在解決一般問題時,也可以劃劃,這樣講的課,快慢得當,形式和內容統(tǒng)一。此外,備課要有余地,最好多準備幾手,比如,根據課程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出一些有助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思考題,培養(yǎng)一些樂于探疑的興趣。讓學生輕松地完成課堂作業(yè)。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是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并搭建一個自探共研的“平臺”,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興趣。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長時間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拖堂較久,不但對學生的生理健康會受到影響(因為人在動腦思考問題,腦細胞在不斷活動,然而其活動的時間是有限的,它的能量的消耗也是有限的,腦細胞超過了這個限度,大腦就會產生疲勞,甚至會出現抑制狀態(tài),這時對學生的學習會起到負面作用。正是根據這個科學道理,國家教育部才規(guī)定了課間休息10分鐘,讓學生調節(jié)精神,以便繼續(xù)學習),而且還直接影響到下一堂任課老師的教學。當然,個別老師拖堂,也許是出于“好心”,以為時間拖長一點,就會給學生多講一點,學生就會多學一點,應該說,這種“好心”只是一廂情愿,并不得到大多數學生的欣賞。同時,這樣連續(xù)作戰(zhàn),也會影響下一堂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
當今,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給學生切莫忽視和小看了“拖堂”這樣的“小事”。當然,從根本上說要克服“拖堂”的現象,只有深入鉆研教材,加強每節(jié)課的計劃性,并且認真講究課堂導學藝術,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把課堂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師生互動研究,共研探疑,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是的,教師嚴肅的治學態(tài)度,是從平常的教學實踐中點滴做起,應該長時間地養(yǎng)成不拖堂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