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訓是一種相對獨特的應用文本。校訓詞匯簡單精煉,義有所指;句型結構整齊對稱,少用連詞;修辭方式美辭迭出,通俗易懂。校訓這些特殊的語言風格啟發(fā)人們積極進取、奮發(fā)圖強,是大學不可缺少的文化名片。
關鍵詞:校訓 詞匯 句型 修辭
大學校訓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內在沉淀,是校園精神的精準凝練。在當前全國高校范圍內掀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以語言學的視角重新認識中國大學的校訓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將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新的途徑。
在撰寫本文的前期工作中,筆者收集了全國近400所高校的校訓,通過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了集中在大學校訓里的語言規(guī)律。本文希望通過解讀大學校訓的主要內容來發(fā)現(xiàn)其背后存在的語言特點,從而為大學校訓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鑒。
一、詞匯特點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沒有詞匯就沒有語言,詞匯是一種語言特定范圍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組合(黃伯榮、廖序東,2002)。作為大學宣傳語言的集中體現(xiàn)——校訓,在選字用詞上十分考究,既有詞語上的典雅凝練,又有詞義上的樸實明快,并以無任何修飾性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居多,具有極強的感召力。
(一)精煉性
校訓像一面鏡子,它反映的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和目標,這樣的目標必須通過簡短精悍的文字映射在學生記憶中。之于校訓的意義,決定了它必須是由精煉的詞語組成。中國的大學校訓簡潔凝練、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有兩個字,如北京交通大學的“知行”;有的是四個字,如浙江大學“求是、創(chuàng)新”,西北工業(yè)大學“公、誠、勇、毅 ”;大多數(shù)校訓都是八個字,如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中央民族大學“團結、求實、文明、創(chuàng)新 ”,吉林大學“求實創(chuàng)新、勵志圖強”;還有的校訓是十六個字,如中國外交學院的“熟悉業(yè)務、嚴守紀律、站穩(wěn)立場、掌握政策”。這些校訓都是經(jīng)過反復推敲而成,每個字都具有深刻的涵義。
(二)延續(xù)性
校訓所用詞語一經(jīng)確認,在短時間內就不會改變,有很強的延續(xù)性。中國許多大學的校訓自建校初確立便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它們或意義深刻、底蘊深厚,或耳熟能詳、家喻戶曉。如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是1934年張伯苓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30周年校慶紀念會上確定的。他主張“惟‘公故能化私,化散,愛護團體,有為公犧牲之精神;惟‘能故能去愚,去弱,團結合作,有為公服務之能力?!使誓?,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國之人才?!盵2]經(jīng)過歲月的浸潤與磨礪,南開大學“公、能校訓”激勵著一代代南開學子自強不息、奮發(fā)有為。
(三)指向性
好的校訓選用的詞句不僅宣揚的是大學本身的價值觀念,更多的是凝聚了歷屆學子的歸屬感,無論身在何處,這些學子談到自己母校的校訓時,如同講一個深厚的歷史故事,而這背后深層的原因便是這些校訓是有指向性的。大學校訓的指向性是指人們通過校訓便知這所大學的辦學定位、學科特色等知識。如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校訓“規(guī)格嚴格、功夫到家”顯示了工科專業(yè)的學生要學有真本事,對自己負責,對事業(yè)負責,嚴格要求自己的品格。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突出了學校的師范特色,并教育學生作為教師,學習功底要深厚,行為要為世人典范。
二、句型特點
句型即句子的結構類型,是語言分類的結果。如果按照結構來分,句子可分為單句和復句,單句中又可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朱德熙,2005)。而大學校訓以非主謂句居多,并多以對稱句型出現(xiàn)。
(一)非主謂句居多
非主謂句是指分不出主語和謂語的單句,常以短語或單個字詞組成。這與漢文化崇尚簡約樸實有關,正如有學者所言漢語語法“不追求形式的完備,以意合為準則”“‘詞達而大量簡省”[4],漢語不太重視結構形式的完整,注重領悟意合。所以很多中國大學校訓沒有主語,缺少連詞,以簡短的詞匯或短語來表達意蘊深長的內涵。如下表:
此外,還有部分大學校訓中出現(xiàn)表示連接的“而”“之”等字的非主謂句。如復旦大學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榆林學院的“德之本、學之慧、行之果、勇之勝”等。
(二)對稱句型為主
中國的大學校訓多來自于古典專著,受儒家“尚中”思想影響,語言文字上體現(xiàn)了中庸之道,所以歷史較早的大學所確定的校訓都以對稱句型出現(xiàn),后來者結合對稱句簡單易記、高度精煉的特點在提煉中也多用此類型。綜觀現(xiàn)在中國大學校訓,在句型結構上,多為“二言八字”及“四言八字”的均衡對稱,如下表所示:
也有采用“一言、三言和五言”作為校訓的。如燕山大學“厚德、博學、求是”;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對稱句型字少意深、通俗易懂、便于傳播。
三、修辭特點
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為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恰當?shù)剡\用修辭手法能使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既能增強語言的美感,又能產生較高的審美價值。大學校訓也講究修辭,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對偶
對偶是漢語獨有的辭格,是漢文化中的精品,富有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歷來為漢民族所喜聞樂見,廣泛使用(陳炯,2001)。對偶也是大學校訓中使用最為廣泛的修辭手法,目的是在傳播過程中更加醒目,朗朗上口,賞心悅目。對偶按照格式分為寬對和嚴對,大學校訓中一般寬對占多數(shù)。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訓“智周萬物、道濟天下”,“智”對“道”,“周”對“濟”,“萬物”對“天下”;成都體育學院校訓“厚德博學、睿智健體”,“厚德”對“睿智”,“博學”對“健體”;北京工商大學校訓“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博觀”對“厚積”,“約取”對“薄發(fā)”。
(二)排比
排比是指把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以增強語氣語勢等表達效果的修辭方式。校訓有時為了增強表達效果,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將內容相關、結構相同、語氣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詞語或短語連接起來用,給人的視覺沖擊力強,有助于加深記憶。如河北經(jīng)貿大學校訓“嚴謹為師、勤奮為學、誠信為人”,用三個字符串,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識記;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校訓“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作為以會計專業(yè)為特色的大學,立信會計學院校訓不僅暗示了校名,還警示今后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要“信義第一,以信為本”,發(fā)人深省。
(三)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指把兩種性質不同,彼此有相似點的事物,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格。大學校訓中的比喻多以暗喻形式出現(xiàn),使得校訓讀起來生動形象。如青海大學校訓“志比昆侖、學競江河”,借助昆侖山脈地處青海和長江黃河源于青海的地域特點,來激勵學子立志高遠、學貫古今;上海交通大學校訓“飲水思源、愛國榮?!?,激發(fā)交大學子不忘國家和學校的培養(yǎng)之恩;北京林業(yè)大學的校訓“養(yǎng)青松正氣、法竹梅風骨”,以“歲寒三友”中的“松、竹、梅”來啟示學生要有高尚的品格、堅強的意志和脫俗的氣質。
(四)嵌字
嵌字也叫嵌名,指將特定的名稱嵌入到對聯(lián)中的特定的位置。一部分大學校訓使用了對聯(lián)中嵌字的修辭手法。如海南大學校訓“海納百川、大道致遠”,句首暗嵌了海南大學校名“海大”;四川大學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句尾暗嵌了四川大學校名“川大”;成都理工學院校訓“窮究于理,成就于工”,巧妙嵌入了“理工”二字,體現(xiàn)了校名的同時也宣傳了該校的專業(yè)特色和學校定位。
校訓的語言特點在于詞匯上的言簡意賅,吸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在于句型上的整齊對稱,體現(xiàn)漢文化的和諧之美;在于修辭上的美辭迭出,反映華夏兒女追求美的良好夙愿。但也應看到當前大學校訓的不足——相似和雷同詞語太多,千篇一律,讓人感到乏味。
校訓是學校的名片,確立好的校訓事關重大。提升中國大學校訓價值的研究還比較缺乏,這方面研究工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張伯苓.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
[3]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刑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5]陳炯.中國文化修辭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洪濤濤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