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源萍
“課題學習”作為初中數學四大領域之一,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特色,它是“實踐與綜合應用”在第三學段的呈現形態(tài)。人教版新課程數學教材在每章的后面設立了課題學習內容。數學課題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和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課程。它可以彌補數學學科實踐能力的不足,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重視數學思維的訓練,促進學生興趣、個性、特長等自主、和諧的發(fā)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它提倡的是參與、探索、思考、實踐的學習方式,正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課題學習是必修課內容,對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它值得教師和學生給予重視。
一、充分認識數學課題學習的地位、作用與目標
將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數學知識技能領域的一個重要內容.并不是在其它數學知識領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識,而是強調數學知識的整體性、現實性和應用性,注意數學的現實背景以及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標準》中設置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同時使新的數學課程具有了一定的彈性和開放性。新課改完全改革了過去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的單一課程結構,將實踐活動作為課程的加強內容,讓學生通過數學課題學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筆者認為,新增課題學習內容,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教育現狀,改“學數學”為“做數學”,與國際教學接軌,是一種全新的課程理念。開展數學課題學習課,對于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綜合素質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是外來信息與學生原有知識和思維結構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的數學能力是通過活動作為中介形成的,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創(chuàng)新,在活動中得到發(fā)展。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觀念及體驗,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同時也為課題學習課程的實施指明了方向,即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活動來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充分而各有特色的發(fā)展,而不是片面地強調為發(fā)展特長而發(fā)展特長。
數學課題學習為教師評價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平臺和窗口,站在這個平臺,透過這個窗口,教師可以看到學生的狀態(tài),包括學習興趣、參與程度、合作意識、心理素質、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從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實表現,更要重視全體學生的未來發(fā)展,重視每個學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發(fā)展。所以在新課程所需要的學習評價里,是對學生過去和現在做全面分析,根據他們過去的基礎和現實的表現,預測性地揭示每個學生未來發(fā)展的目標,使他們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激勵他們釋放自己的發(fā)展?jié)撃?,縮小與未來目標的差距。同時,在評價中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重視學習過程和體驗情況、重視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視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二、用新課程理念豐富數學課題學習課的教學過程
數學課題學習課,突出表現為數學教學在活動中進行,即“數學+活動”。活動是載體,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必須貫穿始終。活動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動(動手),也包括觀念性活動(動腦),學生通過“做一做、議一議、讀一讀”等形式,在“做中學”、“學中做”,導、學、做三合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說明了這一道理:“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活動中,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fā)揮,從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提高。
實踐與自主是數學課題學習課的精髓,因而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是上好數學活動課的核心要素。就課題學習而言,學生才是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需根據學生的要求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尊重學生新穎的思維方式,給他們較多的自由,讓他們自主、獨立地活動,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如:筆者在設計《拼圖與勾股定理》這一課題學習課時,做了一個前期準備:即在上課之前,便引導學生準備七巧板.五巧板.三角板,在做的過程中增加他們的空間圖形及實踐操作經驗。在活動中,筆者沒有直接將書上給出的結果展示出來,而是通過學生的拼,讓他們在操作中尋求結果。然后,再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討論、填寫活動報告,總結活動過程。自始至終,都由學生占主導地位,讓他們在經歷觀察、猜想、實際操作、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過程,發(fā)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歸納能力。
數學這門課程來源于實踐,同時又服務于實踐,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光要引導學生能很好的解決教材上的課題學習內容,還要積極的設計一些與現實相關問題讓學生去解決,甚至還要發(fā)動學生搜集一些現實中數學問題,拿到課堂上來共同研究,走一條讓數學回歸現實,在現實應用中發(fā)展數學的路子。這樣,學生在現實應用中不斷發(fā)現數學問題產生困惑,渴望解決,通過同伴互助、師生交流,問題得到解決,從而也就體驗到數學課題學習的無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