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懷
朱樹蒸二三事
——對潘小松文的補充
○鄭錦懷
《博覽群書》2011年第6期上刊載了潘小松先生所撰《清末民初英漢成語辭典三序》一文。潘先生在文中指出:“朱樹蒸和陳蔭明的生平資料我沒有見到,望博雅之學者有教于我?!北救瞬桓易苑Q博雅,但碰巧了解朱樹蒸的一些情況,特補充于下。
商務印書館出版過朱樹蒸編譯的兩種詞典,一種是《袖珍英華成語辭典》,另一種就是潘小松為我們介紹的《增廣雙解袖珍英華成語辭典》。《袖珍英華成語辭典》的英文書名為A Pocket Dictionary of English Phrases with Chinese Equivalents,于中華民國二年六月(1913年6月)初版?!对鰪V雙解袖珍英華成語辭典》的英文書名為A Pocket Dictionary ofEnglishPhraseswithChinese Equivalents and a Supplement,因其在《袖珍英華成語辭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新詞條,故而改為此名。
我在《張元濟日記》中發(fā)現了一些有益線索。日記中記載,1912年8月24日“購入朱樹蒸英文成語辭典一部”(《張元濟日記(上冊)》,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P6);1916年7月7日,“朱企云送來校訂袖珍英華成語辭典及清冊一本”(同上,P86)。由于我所見到的正式出版的《袖珍英華成語辭典》一書的編譯者署名為“朱樹蒸”,因此我可以推斷,朱企云與朱樹蒸是同一個人,“企云”應當是朱樹蒸的字。關于這一推論,我在《海派廟市》這本上海文史研究論著里找到了佐證:“1910年,龍門師范學校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簡稱“省二師”)……省二師所聘教師中,亦多博學之士……英文教師朱樹蒸
(字企云)”(《海派廟市》,費慧林著,文匯出版社2010年版,P188)。
《袖珍英華成語辭典》與《增廣雙解袖珍英華成語辭典》的版權頁均標明其編譯者為“上海朱樹蒸”,可見朱樹蒸的籍貫就是上海。同時,《袖珍英華成語辭典》初版本的扉頁標明,該 書 譯 者 為“Tsu Zu-tsung(Nanyang College,Shanghai)”。Tsu Zu-tsung就是朱樹蒸的英文姓名,而“Nanyang College”是南洋公學。據此線索,我在《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年譜》中查到,朱樹蒸是南洋公學高等預科第五屆(即中院第八屆)27名畢業(yè)生之一,于1907年夏天畢業(yè)(《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年譜》,霍有光、顧利民編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30)。畢業(yè)之后,朱樹蒸積極參與南洋公學同學會的活動。比如,1915年《南洋》創(chuàng)刊號所載《南洋公學同學會乙卯職員表》便提到,朱企云(朱樹蒸)是南洋公學同學會交際部的六名本埠交際員之一(同上,P52)。
黃炎培為《袖珍英華成語辭典》所寫的序言說:“朱君樹蒸,舊共事浦東中學,寢饋佉慮歷有年?!保ā恫┯[群書》2011年第6期,P94)經查,黃炎培于1906年應楊斯盛之請在浦東六里橋創(chuàng)辦浦東中學并擔任校長,至1909年10月左右改任校董,但仍負學校主要責任(《黃炎培年譜》,許漢三編,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P7-8)。由此可以推斷,朱樹蒸1907年夏天從南洋公學高等預科畢業(yè)之后,很可能就到浦東中學擔任教師,與黃炎培共事,交情頗深,所以后來才得以請其為《袖珍英華成語辭典》撰寫序言。
張元濟在其1919年1月8日的日記中提到“擬聘朱企云到館辦理詞典事”,但“朱有回信、言辭不去師范一席、只可作罷”(《張元濟日記(下冊)》,P515);1919年3月27日的日記中寫到:“朱企云前有邀入英文部之意后渠以難辭校席為言。近又來說愿復來、要求加薪二十元、合成一百廿元。”(同上,P557)張元濟的這兩條記載表明,朱樹蒸當時領有“師范一席”與“校席”,亦即在某所師范學校擔任教職。而《海派廟市》指出,在1910年龍門師范學校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時,該校便有一位英文教師“朱樹蒸(字企云)”。由此,我推斷,朱樹蒸應當是在1910年夏季離開浦東中學,轉而來到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擔任英文教師,直到1919年3月,他仍然在該校執(zhí)教。
《袖珍英華成語辭典》初版本扉頁
我不知朱樹蒸是在何時離開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到商務印書館任職。但是,我查到朱樹蒸后來還是回到高校擔任教職,而且還是到由其母校南洋公學發(fā)展而來的交通大學執(zhí)教。據1927年12月“本校同學就職交大教職員一覽表”,朱樹蒸此時已經在交通大學預科擔任教職(《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年譜》,P184)。1929年 10月 5、10、16日出版的三期《交大三日刊》上連載了一份《本校各院教員一覽》,在“預科教員姓名表”中,有“朱樹蒸:英文(一)”的記載(同上,P212-213)。顯然,朱樹蒸最遲在1927年下半年(可能是在該年秋季學期開始之時)已經來到交通大學預科擔任英文教師。
我查到,1953年,陳毅主持建立了上海文史館,而朱樹蒸被聘為該館館員。同年,朱樹蒸等212位上海文史館館員一起聯名致信臺灣耆老,宣傳愛國、統(tǒng)一的思想。此信全文公開發(fā)表在香港《大公報》上,至今仍然可以在該報網站上查閱得到。
我在《云間孔陽——朱孔陽紀念集》一書中找到朱孔陽寫于“辛丑年(1961年)”“一月十三日”的一首詩,詩前提到:“交大朱企云教授悼亡,有‘形單影只徒悲哀’句,賦此慰之?!保ā对崎g孔陽——朱孔陽紀念集》,朱德天主編,學林出版社2006年版,P101)名叫朱企云,又為交大教授,顯然朱孔陽悼念的就是朱樹蒸(朱企云)。如是推斷,朱樹蒸應當是逝世于1961年初。
綜上所述,朱樹蒸字企云,籍貫上海,為南洋公學高等預科第五屆畢業(yè)生,先后在浦東中學、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可能還有商務印書館)、交通大學預科、上海文史館等處工作,到1961年逝世。至于出生日期、家庭背景等其他情況,則有待后續(xù)考察。
泉州師范學院圖書館,館員
(本文編輯 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