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也退
德國大作家君特·格拉斯今年87歲了,不再出新書,但偶爾還會露下臉。有一次,他的重孫給他展示自己的facebook界面,告訴他:“我有5萬個關注者?!薄?萬個?”格拉斯說,“那你一個朋友都沒有。”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人,活到今天仍然意志清醒,可能是件不幸的事。該怎么才能讓格拉斯相信,他所捍衛(wèi)的那套價值體系早就崩坼了。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你可以一個熟識的“朋友”都沒有,卻有一群你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不停地抬高一些數值,這些數值讓人的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再也不理會那些“離了wifi你什么都不是”的警誡。我們知道除非世界末日,否則,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里,我們不可能再活在一個沒有互聯(lián)網的世界里,就像人發(fā)明了熟食之后,就再也不會倒退回去吃生肉一樣。
老人們完全理解不了這些。我清楚記得,我的爺爺指著筆記本電腦告訴奶奶“喏,這就是電腦”時奶奶的樣子。好像僅僅在昨天,她還不敢隨便碰電話線,唯恐不慎觸電,今天就看著屏幕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和跳來跳去的顏色習以為常。老一代經歷過熱戰(zhàn)和冷戰(zhàn),憑著著書立說成為精英的文化人,無法想象互聯(lián)網將話語權碎散下放到如此程度,每個坐在電腦前面的人都可以追求和爭奪之。
近來有許多反思互聯(lián)網的新書紛紛出爐,其中一類就是隨著格拉斯們的傳統(tǒng)公知思路而來的,批評互聯(lián)網制造了喧囂的幻象,實際上讓人更加孤獨,更無法與真實生活里的人交流。這類論調,即使有大量數據支撐,看多了也嫌膩味,討論這些話題的人,總有種散不去的、酸酸的味道。我們已經認識到,互聯(lián)網帶來的問題,只能由互聯(lián)網自己來解決,無數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在制造新的“玩法”,其中就包括旨在驅散網絡幽閉癥、加強線下交流等種種新應用。它們隨著人的口碑流傳,也許在一兩周內,你的腦子里就植入了某個新名稱,或者英文字母縮寫。然后你再拿著它去跟更多的人交流。然后,“互聯(lián)網加深了人的孤獨感”的危言便不攻自破。
仍然有一批人堅持站在反互聯(lián)網的第一線上,比如美國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的教授馬克·鮑爾萊因,他的《最愚蠢的一代》列舉了互聯(lián)網的種種原罪:膚淺學習、厭惡學習、讀圖時代、文化斗士的喪失、精神導師之不存等。然而,這些觀點在互聯(lián)網問世的早期或能讓人點頭稱是,Web2.0時代可是連一星半點的悲壯都容不下的,它是個真正的“小時代”,縱橫捭闔讓位于垂直深耕的時代。也許有很多人在亞馬遜網站上淺淺地預覽他的書,看后邊的評論,然后斷言作者是個前網絡時代的“文化遺老”,這就行了。
現在的互聯(lián)網早已立于不敗之地,走到任何一個地方,空氣中都能呼吸到wifi的味道。只要有一臺能上網的設備,其余都是次要的。
在互聯(lián)網早期精英的設想中,“民主化”是互聯(lián)網可能貢獻給世界的最大財富,而“民主化”這3個字也對在“大時代”里活得太久的人構成了最強的吸引力?!拔覀儽桓嬷?,電腦鍵盤比秘密警察強大:獨裁政權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臺,互聯(lián)網激發(fā)了爭取民主的吶喊?!弊髡哒材匪埂た绿m寫道。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過去后,“占領華爾街”似乎展示了互聯(lián)網的民主力量,運動的積極分子們通過網絡彼此串聯(lián),約定時間和地點,傳播動態(tài),互相打氣。但是,“占領華爾街”有手段混淆目的之嫌,舉著“99%”牌子的人輕輕松松地就“被看見”了,這種抗議的表演性讓人質疑他們的真誠。
不管民主化進程是否真的大大受益,對于那些尚存?zhèn)鹘y(tǒng)“改變世界”理念的人而言,互聯(lián)網絕對會讓他們絕望。因為我們時時處處都離不了它,依賴它,迷戀它。
書中所引互聯(lián)網研究專家約迪·迪恩指出,與新媒體的開放性相伴隨的,是“全球范圍內極端的公司化、金融化和私有化”。當你在媒體上一次次讀到,某人創(chuàng)業(yè)成功,目前他創(chuàng)立的品牌“被估值為某某億美元”時,你會不會產生一種“世界已完全被金錢標準所主宰”的感覺?
另一位專家諾瓦爾點到了要害:我們只看重在互聯(lián)網的新政治框架下“原則上人人都能發(fā)聲”,但是,我們“卻不注意那種框架的結構,也不注意個人如何在其中被人看見”。不談作為“例外”的政府管制,facebook對一切人開放,youtube對一切人開放,google對一切人開放,原則上說,一切人都能被看到、被聽到,但這就是“民主化”了嗎?也許少數一言九鼎的人物被拉下了神壇,包括原本在公共話語里呼風喚雨的傳統(tǒng)媒體,但是人們已經發(fā)現,新生的所謂新媒體盡管失去了大部分主導輿論的功能,卻更加緊密地將自己的利益同政商巨頭捆綁在了一起,在后者面前,不服從、不馴順的網民都變成了可笑的“嘴炮黨”。
格拉斯對他的重孫說,你在網上沒有一個朋友;他也可以對那些抗議者說,你們說了很多,展示了很多,賺足了點擊率,但這些都跟名副其實的抵抗相去甚遠。好在,現在還有人談論這些,未來最大的危險是,我們將聽不到任何這類針對“框架”的反思之聲,每個人都只能想到依托現有的框架“成就自己”,從網絡制造的無限機會之海中刮取一層金燦燦的粉末?;ヂ?lián)網以及新興電子產品在知識界的推動者,從尼葛洛龐帝到凱文·凱利,似乎都有意避開了這個棘手的話題,更很少去談網絡之外、在現實中日趨嚴重的社會不公。如果我們想盡量推遲危險變成現實的進度,那么,就去讀讀《互聯(lián)網的誤讀》這本書吧。
(作者為書評人)
一周書情
《講學札記》
錢穆 講授
葉龍 記錄整理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08
本書為葉龍整理編寫,經錢穆刪改潤飾,所計百余條講學札記,均為已出版錢穆諸著作中所未見,簡短但發(fā)人深省,極富學術和文化價值。
《反誤導》
高連奎 著
東方出版社
2014-07
作者對西方經濟思想史、發(fā)展經濟學、貨幣理論、福利社會理論等深入研究,以及對中國經濟宏觀調控、微觀經濟現象常年跟蹤觀察后的一本“經濟學清本溯源”之作。
《非常銀行家》
邢建榕 著
東方出版中心
2014-07
本書主要圍繞著民國時期的上海灘發(fā)生的驚心動魄的金融事件和金融風潮,講述了近代上海的著名銀行家的故事。
《資本的幽靈》
[德]約瑟夫·福格爾 著
史世偉、趙弘、張凱 譯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4-06
本書在如何認識金融資本市場,如何對金融現象進行分析,如何構建新的經濟學體系等問題上,具有啟發(fā)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