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鑒玲
摘 要:詩歌教學注重“詩是情感的產(chǎn)物”。新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必須打破過去對詩歌進行肢解的枯燥分析,融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與理解。從情境導入、方法導讀、整體導悟和知識導評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課堂詩歌教學。
關(guān)鍵詞:情感;方法導讀;整體導悟
過去的詩歌教學很講究按照詩歌的結(jié)構(gòu)進行“起、承、轉(zhuǎn)、合”的分析,往往忽視了感情是詩歌內(nèi)涵的載體。詩歌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F(xiàn)代詩人、評論家何其芳曾對詩歌作了這樣的闡述:“詩是一種最集中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出現(xiàn),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jié)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痹姼枋欠菍嵱眯缘奈膶W樣式,無論是創(chuàng)作和鑒賞,理應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我國曾有“詩教”的傳統(tǒng),近代漸趨衰落,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也成了薄弱的一環(huán)。大多數(shù)教師喜歡詩,但卻覺得詩難教。在詩歌教學中,面對教材缺、方法少、起點低等不利情況,我們更應該尋找一條適合新課標的詩歌教學新路。下面就筆者的教學體驗淺談對詩歌教學的一點探索。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感意境,導入新課
導語是創(chuàng)設(shè)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強化課堂教學心理場的第一步。教師用生動的導語,配以多媒體的音樂和畫面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醞釀一種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情感或情緒,學生則會由此產(chǎn)生一種情感反射,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形成一種與教材內(nèi)容相應的情緒氛圍、一種情感體驗、一種語義境界,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chǔ)。同時,如何使學生產(chǎn)生對詩歌內(nèi)容把握的強烈興趣也必須在教師考慮之列。筆者在用如詩般的語言導入何其芳的《秋天》一詩時,便配以一副黃葉滿地的幻燈片和鋼琴曲《秋日的私語》,導語的情與眼前的景誘發(fā)了學生的主觀情感,這種情感滲透到詩歌的教學中使審美客體(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欣賞者)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鳴升華,形成了一個“滿是秋”的情感意境,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氛圍。
二、渲染情感的場景,導讀
郭沫若在《文藝論集》中描述道:“立在海邊,聽著一種轟轟烈烈的怒濤卷地吼來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血跳腕鳴,我們的精神更要生出一種勇于進取的氣象?!甭牴?jié)奏有力的濤聲能引發(fā)人的情思,聽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自然能引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更何況輔以多媒體課件的流動播放,形成了一種時空藝術(shù),使學生忘卻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詩歌最具可讀性。從一定意義上說,如果不憑借忘情投入地讀,對詩歌必有隔膜之感?!昂迷姴粎挵倩刈x?!毙抡n標重視學生的朗讀。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趁熱打鐵,反復引導學生讀出詩的意味和情感,或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使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所提高,一定要將人人參與、逐級選拔的朗誦會組織起來,使“好讀詩”蔚然成風。
三、充分感知詩歌意境,導悟
充分了解詩歌的基本特點,提高學生對詩歌閱讀和鑒賞的認識。這是詩歌理解必不可少的步驟?!对姟ご笮颉分姓f:“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痹娛亲髡吒星闆_動的產(chǎn)物,貴在真實無偽。因此,讀詩入境首先要入感情之境。為了幫助學生“悟”,教師要有相當充盈的詩歌知識積淀,加上自己對詩歌的摯愛,才有可能將學生引入金碧輝煌的詩歌殿堂之中?!拔颉?,也可以理解為整體感悟,可以引導學生簡單地歸納詩意,這是詩歌的第一步。第二步:可以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和詞語來讀、來體會,學生的理解往往是豐富多彩的,真知灼見時有閃現(xiàn),他們不僅能說出喜歡哪句詩,而且能說出喜歡這句詩的原因,表述也很有特色。第三步,是通過想象再現(xiàn)詩的情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讀,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詩意,因為詩歌的音樂性需要我們聲情并茂地表達,詩歌的集中性需要借助想象拓展,詩歌的跳躍性需要借助想象補充。這對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無疑是一種鍛煉。
四、教之以詩歌鑒賞方法,導評
詩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厚的抒情性與和諧的音樂性。詩歌是極具凝縮性的文章,讀而不評達不到詩歌閱讀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鑒賞評價要在詩歌的內(nèi)容、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方面下工夫。如意境與意象知識,內(nèi)容情感和選擇的意象是否吻合,對詩句的理解,詩歌的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等都可以作為詩歌品評的突破口。這樣學生就能進一步了解詩歌、熱愛詩歌,從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五、針對豆蔻年華,導寫
中學生正是作詩的年齡。他們往往思維敏捷,對生活、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也是迅速感知世界、感知生活的最佳時期,往往能有感而發(fā)。在指導學生鑒賞優(yōu)秀詩歌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仿寫同類詩歌:相同題材或相同體裁,在實踐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研究詩的內(nèi)涵與意韻,以讀促寫,以寫代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詩歌的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創(chuàng)新.中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法.學苑出版社,1999-06-01:95.
[2]李景陽.語文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1:9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