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車生泉 周嫻
摘要 以上海市為例,對郊野公園型植物群落生態(tài)景觀特征和空間特征、游憩活動進行調(diào)研,并采取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建立植物群落綜合評價體系,從生態(tài)、景觀和游憩方面對樣地進行評價,總結和比較分析5種類型植物群落顯著特征,為未來郊野公園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郊野公園;植物群落;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S6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0-06682-04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untry Park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ZHANG Ting et al
(Shanghai Guoan Landscape Gardening Development Co. Ltd., Shanghai 200011)
Abstract With Shanghai City as an example,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of plant community in country parks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plant community was established b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 The sample plots were evaluated from aspects of ecology, landscape and recreation. The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5 types of plant community we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park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ountry park; Plant community; Evaluation system
隨著經(jīng)濟快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渴望回歸自然以舒緩都市工作和生活壓力。郊野公園是一種新型公園模式,其對于有效保護郊野自然生態(tài)資源,抑制城市過度蔓延,提供接近自然的游憩場所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近年來郊野公園已逐漸成為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的重要部分。北京市制訂了近年建設百個郊野公園環(huán)繞京城的目標[1];上海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郊野公園項目是作為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
植物群落是營造郊野公園休憩空間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人們主要的活動和公園內(nèi)聚集場所,對于建設郊野公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nèi)外對郊野公園的相關闡述和研究起步較晚[2],對郊野公園中的植物群落研究更是明顯缺乏。陳敏[3]從城市的發(fā)展趨勢、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的角度闡釋了發(fā)展郊野公園在上海等大型城市的積極意義,并分析了上海外環(huán)線林帶和郊區(qū)林帶對發(fā)展城市郊野公園提供的有利條件。黃景波[4]在分析郊野公園植物群落結構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保護其中的天然林和將其改造成近自然森林。目前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未能從量化角度深入分析郊野公園內(nèi)不同景區(qū)、不同功能需求的植物群落的配置。該研究以上海市郊野公園型植物群落為研究對象,實地調(diào)查并采集其生態(tài)、景觀等特征指標,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郊野公園型植物群落綜合評價體系并進行評價,為后續(xù)建設提供優(yōu)化參考建議。
1 郊野公園植物群落的類型劃分
對于植物群落空間分類,受到廣泛認可和引用的主要是以植物空間構成為依據(jù)[5]和以群落郁閉度為依據(jù)[6]的分類方式??紤]到植物群落生態(tài)、景觀、游憩三方面主要功能,筆者結合以上兩種分類方式、依據(jù)植物群落外貌特征及空間圍合方式,分為5種空間類型:開敞通透型、開敞半通透型、水平遮蔽型、垂直遮蔽型和全遮蔽型(表1),這5種類型既能反映郊野公園型植物群落的空間格局,也能反映一定群落生態(tài)特點。
開敞通透型頂面和四周開敞,水平郁閉度<0.1,視線通透外部植物空間,低矮灌木或地被植物作為水平邊界空曠型草坪
開敞半通透型頂面開敞,水平郁閉度在0.1~0.4,視線一定程度受限外部植物空間和少量半外部植物空間,低矮植被和外圍的高大喬灌木作為水平邊界 疏林草地
垂直遮蔽型頂面開敞,水平郁閉度<0.4,喬灌叢狀分布,四周視線不通透半外部植物空間,灌叢作為水平邊界 觀賞灌木叢,兩邊封閉的游步徑
水平遮蔽型頂面較遮蔽,水平郁閉度>0.4,喬木層高度較均一,樹冠和地面之間有一定空間,能穿行或站立于樹干之中,四周視線較通透內(nèi)部植物空間,喬木主干作為水平邊界 喬草結構人工風景林
全遮蔽型頂面遮蔽,水平郁閉度>0.4,灌木層平均高度>1.5 m,四周視線不通透內(nèi)部植物空間,喬灌木作為水平邊界山林中自然或近自然植被
2 調(diào)研樣本與方法
2.1 樣本選擇
上海主要依托城郊森林或人工生態(tài)林來建設郊野公園,其中的植物群落主要是片段化的自然保留地、近自然群落或人工林帶。因此該調(diào)研主要從以下3類公園或綠地中選取60個郊野公園型植物群落作為樣本,既包含上海建成郊野公園中典型的植物群落,也包括了在生態(tài)、景觀、游憩等方面具有郊野公園類似特征的植物群落,統(tǒng)稱為郊野公園型植物群落。①已建成的郊野公園或具郊野公園概念和雛形的森林公園,如濱江森林公園、吳淞炮臺灣森林公園、顧村公園、世紀森林生態(tài)園;
②建成較久、具穩(wěn)定植物群落,在地理區(qū)位、景觀資源、植被生態(tài)特性和游憩內(nèi)容等方面與郊野公園具有相似特征的森林公園,如共青森林公園、東平森林公園、佘山森林公園、由西郊公園改建的上海動物園;③規(guī)劃建成郊野公園的城郊植被資源,如上海市郊的外環(huán)人工林帶。
2.2 調(diào)研方法
2.2.1
樣地選擇和面積確定。以法瑞學派的典型樣地記錄法為基礎[7],選擇面積為20 m×20 m、物種分布均勻且具有較高連續(xù)性的植物群落作為調(diào)查樣方。對于小型人工植物群落,則以路緣、林緣為邊界確定樣地邊界,并保證樣地面積不小于400 m2。
2.2.2
生態(tài)特性調(diào)查。記錄植物群落生境條件、位置、地形特征,群落內(nèi)不同植物層的蓋度、高度、格局和平均株距,每層植物種類及其高度、胸徑、冠幅或蓬徑、健康狀況和分布格局,喬木層郁閉度和葉下高,灌木層和草本層物種多蓋度等。
2.2.3
景觀游憩特性調(diào)查。記錄群落主要功能、游憩行為和游憩者年齡狀況、視覺景觀狀況(包括群落通透度、林冠閑、季相變化3個子項),描繪樣地平面圖并拍攝照片以作為其平面分布和豎向景觀的有效補充。
2.3 樣本的植物群落類型統(tǒng)計
調(diào)研的60個樣地涉及9種植被類型,涵蓋該研究定義的5種植物群落類型(水平遮蔽型24個,全遮蔽型23個,開敞通透型6個,開敞半通透型5個,垂直遮蔽型2個),基本反映了上海典型地帶性植被和植物群落空間概況。
3 評價方法和體系構建
郊野公園要求其自然生態(tài)、景觀美學和游憩適宜并重。參考目前關于植物群落生態(tài)評價、美學評價和游憩適宜度評價的研究[8-11],綜合采用Delphi法和AHP等方法對植物群落建立綜合評價模型,從生態(tài)、景觀和游憩等方面對植物群落進行綜合評價和比較。
3.1 確立評價指標及權重
對6位本領域專家進行問卷咨詢,逐輪收集意見并為專家反饋信息,3輪后70%以上的專家意見達到一致,從而確定了12項評價因子。
采用Delphi法邀請專家對各層指標進行相對重要性的兩兩比較并填寫判斷矩陣,通過YAAHP軟件的標度法群決策計算得出準則層和指標層的各因子權重(表2)。
3.2 評分標準與評分方法
采用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每一個評價指標確定了從優(yōu)到差的5級評分標準。
3.2.1
C1物種數(shù)量越多,群落穩(wěn)定性越好。由于樣地不全為20 m×20 m規(guī)則樣地,故采用Gleason指數(shù)D計算,見表3。
3.2.2
C2植物群落中的鄉(xiāng)土植物越多,鄉(xiāng)土特色越明顯,群落生態(tài)穩(wěn)定性越好,人工管護需求越低。將鄉(xiāng)土物種數(shù)量占喬灌物種總數(shù)的百分比記為P(單位為%),見表4。
3.2.3
C3群落層次結構越豐富,不同生活型植物結合度越好,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越強,見表5。
3.2.4
C4健康狀況反映植物群落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通過植物的生長勢和群落的病蟲害發(fā)生情況來衡量群落的健康狀況(表6)。
3.2.5
C5觀賞特性是衡量植物個體微觀的觀賞特性,主要是指群落中植物個體的葉、花、果或枝條紋理等。植物觀賞特性越多,物種越稀有,群落的景觀美學價值越高(表7)。
3.2.6
C6個體形態(tài)主要衡量植株單體形態(tài)的視覺美學質(zhì)量。郊野公園崇尚自然野趣的景觀風格,喬木單體高大繁茂,形態(tài)優(yōu)美,灌叢和草本自然生長,無人工痕跡,則復合郊野公園的審美傾向(表8)。
3.2.7
C7空間格局可衡量植物群落整體的視覺美學價值??臻g格局變化越豐富,且過渡自然,群落整體美學價值越高(表9)。
3.2.8
C8季相變化是從時間維度上衡量植物群落美景度。群落的季相變化越明顯,其美景度越高(表10)。
3.2.9
C9親綠邊界是衡量群落的親綠程度。群落的邊界清晰且易于游人進入,則群落的游憩功能越容易得到發(fā)揮(表11)。
3.2.10
C10環(huán)境質(zhì)量反映人們在植物群落中感受群落游憩空間的舒適程度。群落空間的舒適程度取決于地面是否干凈衛(wèi)生,周圍視線是否通透,葉下高和郁閉度是否合適等(表12)。
表12 環(huán)境質(zhì)量評分標準
3.2.11
C11游憩數(shù)量指群落空間能夠支持游憩項目的類型和數(shù)量,具有不同規(guī)模、不同形態(tài)且彼此相互隔離不干擾的群落空間能夠支持的游憩活動類型和數(shù)量相對較多(表13)。
3.2.12
C12采用自然材質(zhì)的基礎設施,以及針對群落景觀資源而配設的專門性設施,能夠完善群落的游憩功能,提升群落的游憩質(zhì)量(表14)。
4 評價結果
4.1 上海郊野公園型植物群落綜合評價結果
調(diào)研樣地綜合評價得分最高為8.87分,最低為2.47分,平均值為6.39分(滿分為10分)。整體質(zhì)量差異較大,部分作為未來郊野公園建設的潛在植被資源大多得分較低,這些群落由于建成時間較久,群落穩(wěn)定、植物繁茂,初步具有自然野趣的生態(tài)和景觀特征,但其游憩空間質(zhì)量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親綠邊界、空間格局、環(huán)境質(zhì)量、群落結構、個體形態(tài)、游憩設施等方面有待改進。
4.2 各空間類型植物群落評價結果比較與分析
統(tǒng)計5種植物群落類型的綜合評價平均分,從高到低依次為開敞半通透型(7.35)、開敞通透型(6.99)、垂直遮蔽型(6.74)、水平遮蔽型(6.70)和全遮蔽型(5.68)。
統(tǒng)計5種類型植物群落在生態(tài)、景觀和游憩三方面的單項得分平均值,結果見表15。
在自然生態(tài)度方面,水平遮蔽型植物群落主要因其豐富的物種和健康穩(wěn)定的群落結構而普遍得分較高。而開敞通透型主要是以草坪為主的游憩活動區(qū),其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相對簡單,人工干擾和維護強度大,自然生態(tài)度低。垂直遮蔽型則主要是觀花或觀葉灌木組成,喬木較少,由于灌木蓋度較大,其下草本較少,喬灌草的整體結合度較弱。
在視覺美景度方面,垂直遮蔽型因具有植株姿態(tài)清晰、高大優(yōu)美、觀賞價值較高的花灌木,如杜鵑、海棠等獲得高分,開敞半通透型則因具有寬廣冠幅和優(yōu)美體態(tài)的孤植高大喬木,如懸鈴木、香樟、楓楊等而得分較高。而開敞通透型則主要是以常綠喬木為場地邊緣的開敞活動空間,觀賞價值稍低、物種數(shù)量較少、林冠線變化單調(diào)。水平遮蔽型和全遮蔽型植物群落主要由常見鄉(xiāng)土樹種組成的人工森林構成,株距較小且觀賞價值稍弱,空間形式均一,美景度得分較低。
在游憩適宜度方面,開敞通透型和開敞半通透型主要為視線通透的大面積草坪,地形平坦,支持多項普通休閑游憩項目和運動型游憩項目,游憩豐富度極高,游人量較大,具有完備游憩設施。而全遮蔽型的水平面和垂直面封閉感極強,邊緣灌木較高,游人進入性差,內(nèi)部空間狹窄黑暗、植物雜亂、舒適度欠缺,能支持的游憩項目十分有限,位于公園偏遠景區(qū),幾乎無任何游憩設施。
5 小結
通過本次調(diào)研和綜合評價得出,目前上海郊野公園型植物群落整體質(zhì)量不高,且樣地綜合質(zhì)量差異較大。水平遮蔽型和全遮蔽型群落的植被類型豐富,自然生態(tài)度較高,在郊野公園植物群落中所占比例極大,而游憩適宜度卻很低,探討如何提高對于這兩種空間類型游憩適宜度,對豐富郊野公園游憩空間具有重要意義。而開敞通透型和垂直遮蔽型具有較好景觀效果,但自然生態(tài)度得分偏低,植物群落的生態(tài)物種和生態(tài)結構需要調(diào)整。對于部分作為未來郊野公園建設的潛在植被資源,其植物群落雖已初步具有郊野公園植物群落的生態(tài)和景觀特征,然而在群落結構、個體形態(tài)、空間格局、親綠邊界、環(huán)境質(zhì)量等方面的得分較低,還需要多方面人工地細心調(diào)整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曾瑤,齊童.北京市郊野公園游憩設施及游憩者行為偏好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2(1):62-66.
[2] 張婷,車生泉.郊野公園的研究與建設[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科學版,2009(3):259-269.
[3] 陳敏,李婷婷.上海郊野公園發(fā)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園林,2009(6):10-15.
[4] 黃景波,黎建力.天鹿湖郊野公園天然格木林的植物群落學研究[J].林業(yè)建設,2006(1):15-19.
[5] 諾曼.K·布思.風景園林設計要素[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7.
[6] 陸兆蘇,趙德海,趙仁壽,等.南京市鐘山風景區(qū)森林經(jīng)理的實踐和研究[J].華東森林經(jīng)理,1991(1):1-6.
[7] 宋永昌.植被生態(tài)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83.
[8] 李春嬌,賈培義,董麗.近自然園林植物群落及其評價指標體系初探[C].2007中國園藝學會觀賞園藝專業(yè)委員會年會,2007.
[9] 方和俊.上海城市綠地植物群落現(xiàn)狀及綜合評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10] 童麗麗,金波,湯庚國.南京地區(qū)風景林植物群落質(zhì)量的綜合評價體系[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8(3):23-28.
[11] 牛君麗.北京風景游憩林質(zhì)量評價的指標體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