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超
摘 要:馬爾羅的《人的狀況》是一本人們向往已久,翹首以盼的書。它以中國1927年的革命斗爭為題材,直接描寫了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個關鍵時刻的大裂變。在小說中,作者以革命者喬為主人公,并采用多個人物視角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多樣化的描述,為欣賞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感知角度。聚焦體的轉換和聚焦層次的劃分構成了作品結構的一大特色。
關鍵詞:馬爾羅;內在式聚焦;外在式聚焦;聚焦層次;《人的狀況》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01
法國作家馬爾羅的《人的狀況》是以1927年中國的革命斗爭為題材,直接描寫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小說。在法國,這部小說以其“獨特的異國題材、舉世矚目的東方革命,復雜的政治關系與黨派斗爭,精辟的政治哲學,驚險的行刺場面,硝煙彌漫的街頭,現(xiàn)實描繪與象征朦朧意境的某種結合,深刻的人生哲理與感受以及主人公對性愛的引人深思的態(tài)度[1]”,對讀者構成了經(jīng)久不衰的吸引力。
一、米克·巴爾《敘述學》中的聚焦問題
敘述學作為對敘事作品進行微觀研究的理論,自本世紀80年代末、70年代初從法國興起以來,發(fā)展十分迅速。它體現(xiàn)了文本著重研究作品的形而下層面的原則,可以說,敘述學正體現(xiàn)了西方文學批評的這一明顯傾向,是文本批評的集大成者。米克·巴爾教授的《敘述學:敘事學理論導論》一書闡述了系統(tǒng)的敘述學以及相應概念,并主要基于以語言作為媒介的敘述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在書中,作者提出了對有關概念,尤其是一些核心概念的明確界定。例如,作為敘事作品三層次——素材、故事、本文——之一的故事層次中,作者探討的“聚焦體”問題,以及其與在本文層次中探討的“敘述者”問題之間的區(qū)別正是這篇文章想主要分析的。
二、《人的狀況》中的聚焦現(xiàn)象分析
(一) 內在式與外在式聚焦和聚焦轉移
《人的狀況》全書主要以外在式聚焦為主,也就是此前在其他理論家著作中曾經(jīng)提及的第三人稱聚焦。外在式聚焦的視點是置身在故事范疇之外的。按照米克·巴爾的說法,“這樣一個外在式的、非人物的聚焦者以EF來表示[2]”。下面的例子是對外在式聚焦的最好例證:
他那雙猶豫的手插在衣袋里。右手拿著一把沒有打開的剃刀,左手握著一柄短刀。他把這兩件家伙盡量地藏在衣袋里,仿佛這夜色仍掩蓋不住他的這些舉動。(第2頁)
這幾句話,是在人物陳在進行暗殺行動前,站在被暗殺者床前的一段描述。句子的主語人稱是“他”,可以判斷出這并不是人物陳自己的視角,而且在這個場景下,也并沒有引出其他人物(作為被暗殺者的人物不可能聚焦),因此是一個不在故事中,也就是說沒有作為素材行為者的外在行為者進行聚焦。此處的觀點,可以參照熱拉爾·熱奈特在其《敘事話語》(1972)中對聚焦進行劃分時提到的“外聚焦”形式,指從旁觀者的角度敘事,不涉及任何主觀內容。此處的外在式聚焦者,正是在全書中作為主要聚焦者存在的行為者。他和其他的以人物視角聚焦而構成的內在式聚焦者相互交換,形成了一種復調式的結構。
通過實際閱讀可知,完全由外在式聚焦或者內在書聚焦構成的敘述文本在《人的狀況》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聚焦的轉移現(xiàn)象大量存在,這是因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從外在式聚焦中發(fā)現(xiàn)敘事作品的客觀性,也可以通過人物的內在式聚焦理解人物的心理感受。
(二)聚焦對象
和研究聚焦主體的聚焦者一樣,對于聚焦客體——聚焦對象的研究也很重要。特別在內在式聚焦中,聚焦者所表現(xiàn)出的聚焦對象的形象也會表現(xiàn)出聚焦者的一些特點。有時,還有助于我們分析聚焦者與聚焦對象之間的關系和力量對比,比如在某一人物對另一人物聚焦時。所有的成分都可以被聚焦,包括時間,人物,地點,時間等。在米克·巴爾教授的《敘述學:敘事學理論導論》中,聚焦對象分為可感知的和不可感知的兩類,“這一區(qū)別可以通過在聚焦者的標識加上‘p(可感知的)或‘np(不可感知的)來表明。[3]”
① 想把帳子撩起來?還是隔著帳子扎下去?
② 蚊帳從天花板上吊下來,罩著一團依稀可見,模模糊糊的身影,只有側著的那只腳,因睡夢正酣從蚊帳里邊竄出來,這畢竟是活生生的人的一段肢體。從毗鄰大樓里射來一道燈光:一道長方形的、慘淡的燈光。燈光被窗上的柵欄截開,其中一段正印在他腳下的床上,使腳的大小及其生命顯得格外分明。
(以上兩句摘自分析聚焦轉移時引用的段落)
①部分是人物陳的心理活動。此處的聚焦對象是只有在內在式聚焦者的頭腦中才可見的,聚焦者“看見”的是在其之內的東西。這樣的對象是某一人物的夢境,幻想,思想或者感情,這種對象就屬于不可感知的范疇。①部分可以標記為CF(Tch)-np;③部分是對場景的描寫,是聚焦者真實所見的可感知的事物。③部分可以標記為CF(Tch)-p/EF-p。
(三)聚焦層次
①C在干什么。
②B看到C在干什么。
這兩個句子都敘述了“C在干什么”這樣一個事件。從中可以看出聚焦層次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句①中,沒有舉出是什么人聚焦了這一事件,那么可以假設是一個素材之外的外部聚焦者,這樣句①表現(xiàn)的是一個外在式聚焦,且聚焦對象可感知,即EF-p;句②中,出現(xiàn)了一個在語法上是復合句的句子,那么聚焦從此也同樣出現(xiàn)了復合式的層次。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個外在式聚焦者(實際上,如果是一個內在式聚焦者,也可以看做是外在式聚焦者把聚焦讓與了內在式聚焦者,卻仍舊包含在外在式聚焦者無所不在的范圍內)。
三、結論
通過以上對小說聚焦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聚焦問題的寫作技巧上所做出的的諸多嘗試。這些嘗試使《人的狀況》這部作品不只具有客觀性,而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通過大量的內在式聚焦,馬爾羅成功塑造了主人公喬,他的妻子梅,恐怖主義者陳等一批富于生命力的人物。總之,馬爾羅在聚焦者和聚焦對象上形式的多樣性,以及聚焦層次的多重劃分擴大了敘事范圍,形成了一種立體式的敘事結構。
參考文獻:
[1]柳鳴九.《人的狀況-中國:1927風云》中譯本序. 楊元良,于耀南譯, 漓江出版社,1990:1-19.
[2][荷]米克·巴爾. 敘述學[M]. 譚君強,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14.115.119.120.126
[3] [法]熱奈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