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七觀”說的相關內(nèi)容,最早見于傳世文獻《孔叢子》和《尚書大傳》兩書,但兩書所載“七觀”說的具體內(nèi)容又稍有差異,因此“七觀”說一度被認為是秦漢或魏晉時期儒者所臆造,論文圍繞《孔叢子》和《尚書大傳》兩書中所載“七觀”說的文本異同展開論述,意在證明兩書中“七觀”說實有其共同的史料來源,并非臆造而來。為當下《尚書》學的研究提供更為廣博的文獻材料。
關鍵詞:“七觀”說;《孔叢子》;《尚書大傳》
作者簡介:趙燕汝(1989-),女,漢族,山東濱州人,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01
“七觀”說的相關內(nèi)容,最早見于傳世文獻《孔叢子》和《尚書大傳》兩書。
《孔叢子》,《隋書·經(jīng)籍志》題為孔鮒所撰,書中所載內(nèi)容繁雜,記錄了自孔子始,迄東漢孔子二十代孫季彥等人的言行?!捌哂^”說見于《孔叢子·論書》篇:
子夏問《書》大義。子曰:“吾于《帝典》見堯、舜之圣焉,于《大禹》《皋陶謨》《益稷》見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勛焉,于《洛誥》見周公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范》可以觀度,《秦誓》可以觀議,“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
孔子用“美”、“事”、“政”、“度”、“義”、“仁”、“誡”七個字對《書》的根本旨義做了準確的概括。
此外,對“七觀”說有明確記載的是《尚書大傳》,《尚書大傳》是最早解釋《書》經(jīng)的著作,一般認為《尚書大傳》是秦博士伏生所撰?!渡袝髠鳌ぢ哉f》所載“七觀”說如下:
子夏讀《書》畢??鬃訂栐唬骸拔嶙雍螢橛凇稌??”子夏曰:“《書》之論事,昭昭若日月焉。所受于夫子者,弗敢忘,退而窮居河濟之間,深山之中,壤室蓬戶,彈琴瑟以歌先王之風,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上見堯舜之道,下見三王之義,可以忘死生矣?!笨鬃鱼溉蛔?nèi)菰唬骸拔?!子殆可與言《書》矣。雖然,見其表未見其里,窺其門未入其中。”顏回曰:“何謂也?”孔子曰:“丘常悉心盡志,以入其中,則前有高岸,后有大谷,填填正立而已?!目梢杂^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范》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通斯七者,《書》之大義舉也?!?/p>
雖然《尚書大傳》所載“七觀”說亦是孔子與弟子論《書》時所言,但兩書所載“七觀”說在內(nèi)容上卻有差異,《孔叢子》所載為孔子與子夏兩人論《書》,而《尚書大傳》所載除孔子與子夏之外,又多了顏回。此外,兩書所載“七觀”的次序與所涉《書》之篇目亦不相同?,F(xiàn)就兩書記載的不同點進行考辨,并參照兩書所載內(nèi)容確認“七觀”說的可信性。
首先,《孔叢子》所載“七觀”依次為:“觀美”、“觀事”、“觀政”、“觀度”、“觀議”、“觀仁”、“觀誡”;《尚書大傳》所載“七觀”依次為:“觀義”、“觀仁”、 “觀誡”、“觀度”、“觀事”、“觀治”、“觀美”。 在所觀結果上存在“議”與“義”、“政”與“治”的差異。宋咸認為“議”謂“天命之義”;《皋陶謨》可以“觀治”或“觀政”,事實上是在高度評價舜、禹、皋陶的治政言行。兩組字實則義同。所以,兩處對于《書》之大義的記載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兩書所涉及的《書》之篇目上共有四處不同,現(xiàn)分別考述:
一、關于《帝典》與《堯典》之別?!兜鄣洹愤@一篇名又見于《禮記·大學》中:“《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编嵭ⅲ骸啊兜鄣洹罚秷虻洹?,亦《尚書》篇名也。”《孔叢子》所稱《帝典》實際上指的是《尚書》中包含了堯舜兩位帝王的事跡的《堯典》篇。
雖然后來偽《古文尚書》為了湊篇數(shù)將《舜典》從《堯典》中分離出來,但是在伏生《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中,《舜典》一篇是統(tǒng)于《堯典》之中的。而《尚書大傳》又是對《今文尚書》的說解,所以《尚書大傳》中所指的《堯典》無疑也是包含了堯舜兩位帝王事跡的內(nèi)容的。
故《孔叢子》和《尚書大傳》在“《帝典》或《堯典》可以觀美”這一觀上其實是沒有差別的。
二、關于《大禹謨》《禹貢》與《禹貢》之別。劉瞳先生認為:“傳統(tǒng)觀點認為《大禹謨》既不在今文篇目內(nèi),亦不在真古文篇目內(nèi),是偽古文所摻入?!?/p>
三、關于《皋陶謨》《益稷》與《皋陶謨》之別。《益稷》屬于《古文尚書》的篇目,《今文尚書》將此篇統(tǒng)于《皋陶謨》中。
四、關于《秦誓》與“六誓”之別?!犊讌沧印吩唬骸啊肚厥摹房梢杂^議”,宋咸注:“謂天命之義”。
《周禮》云:“誓,用之于軍旅。”《墨子》云:“所以整師旅,進退師徒者,誓也?!?“誓”主要是指君王諸侯在征伐交戰(zhàn)前率隊誓師之辭,交戰(zhàn)征伐之前統(tǒng)治者對師旅的誓辭必定要陳述征伐的正義性,故孔子提出了“六誓”可以觀義的思想。
通過《孔叢子》和《尚書大傳》兩處文獻所載內(nèi)容的對比參照,可以看出雖然兩處文獻在篇目上看似有較大差異,但從傳世文獻來看,實則基本吻合,這恰恰能說明“七觀”說有同一原始文獻來源,兩書所載極有可能出于共同的原始材料,只不過在成書的過程中因為作者、時代、地域、語言習慣或門派之別等方面的諸多差異而導致局部內(nèi)容有所出入。通過近代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印證可知,儒家學說在戰(zhàn)國時期屬于顯學,孔子的言論通過弟子及后學的傳播曾在相當大的區(qū)域內(nèi)被廣為稱引,在傳播過程中雖然有些被臆改的現(xiàn)象,導致現(xiàn)有文獻記載出現(xiàn)文本差異,但是總體上還是遵循了孔子的本義和旨歸。
參考文獻:
[1]王鈞林、周海生譯注.孔叢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16.
[2][漢]伏生撰,鄭玄注.尚書大傳[M].四部叢刊初編,商務印書館,1989:14.
[4]王鈞林、周海生譯注.孔叢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16.
[5]劉曈.劉勰“《書》標七觀”說考源[J].東岳論叢.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