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萱
[摘要]我國藝術歌曲呈多元化的格局發(fā)展。無論是運用泛調性、多調性、無調性或十二音序列技術,還是立足于功能體系、調式體系的傳統(tǒng)技法,或是以調性與非調性相結合的原則從事創(chuàng)作,作曲家們銳意創(chuàng)新,大膽突破,從不同側面展示了當代藝術歌曲的風采。
[關鍵詞]藝術歌曲;鋼琴伴奏;聲樂藝術
一、藝術歌曲概論
藝術歌曲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興起于歐洲的一種古典傳統(tǒng)抒情歌曲的通稱。是世界聲樂藝術的重要部分,百年來,藝術歌曲一直是聲樂藝術中的經典題材,有無數(shù)的經典之作流傳至今,在傳統(tǒng)創(chuàng)作的手法和風格上不斷推陳出新,并在此基礎上延伸和發(fā)展。
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藝術歌曲,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和風格,表達著不同的民族情懷和地域風情。20世紀80年代的藝術歌曲是中國藝術歌曲騰飛的階段,寫作手法和曲式構造的運用都更加嫻熟,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涌現(xiàn)出了大量各類題材的藝術歌曲,往往是在一個階段中,在一定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藝術作品,最能反映歷史真實性,在歷史的矛盾中,給予藝術歌曲不同的創(chuàng)作靈感。
二、中國藝術歌曲的興起
青主根據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大江東去》開辟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先河。青主根據原詩詞結構,將歌曲分為兩個部分。
譜例第1小節(jié),作曲家通過左右手柱式和弦反行級進的非功能性和聲配置,使得e小調的調性感覺很模糊,在第2小節(jié)短暫的穩(wěn)定之后,第3小節(jié)通過等和弦轉調向bB大調離調,然后又進入g調。這一系列的調性安排,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情緒的起伏動蕩。最后,用沉穩(wěn)、雄厚的聲調,高唱一聲“一樽還酹江月”結束整首歌。
整首作品,作者融入了西方的音樂作曲技法,使東西方音樂完美融合,同時又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中國詩詞的優(yōu)美和底蘊,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內涵修養(yǎng)是非常深厚的。
同一時期的還有音樂家趙元任,其作品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多受德奧藝術歌曲的影響,注重鋼琴伴奏的作用和地位,強調詞與調的融合,旋律的優(yōu)美特質,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以優(yōu)美雋永的音樂,使劉半農的以韻節(jié)諧美著稱的原詩,更增添了光彩。
三、20世紀8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
20世紀80年代的藝術歌曲是中國藝術歌曲騰飛的階段,寫作手法和曲式構造的運用都更加嫻熟,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藝術家,許多專業(yè)作曲家都廣泛參與了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他們把新思想、新觀念、新技法注入了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之中,給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蓬勃生機,涌現(xiàn)出了大量各類題材的藝術歌曲。如黎英海的《楓橋夜泊》、羅忠榕的《涉江采芙蓉》、徐紀星的《志摩詩三首》、尚德義的《春風圓舞曲》等。這些歌曲無論是在歌詞的詩化程度,還是在創(chuàng)作手法的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索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一)詩與樂的結合
藝術歌曲的詞通常都是充滿詩意,并且是像散文一般優(yōu)美、溫婉的,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其本身就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再加以作曲家的譜曲,呈現(xiàn)出的藝術歌曲更是具有生命力,藝術歌曲大師雨果·沃爾夫曾說過:“詩是音樂的源泉?!?/p>
具有代表性的黎英海,以古詩為中心的藝術歌曲作品也是膾炙人口,如《唐詩三首》,其中包括張繼的《楓橋夜泊》、孟浩然的《春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歌曲《楓橋夜泊》中,開頭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中作曲家根據詩詞的朗誦習慣與押韻特點,將“落”字與“天”字重點強調,使詞曲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歌曲《春曉》在演唱前有八個小節(jié)的鋼琴伴奏,把詩人描寫春天的微妙細節(jié)用音符巧妙表達,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同時又透露著一絲傷感,扣人心弦,黎英海保持原詩的意境,利用中國傳統(tǒng)的五聲調式,與詩詞結合,隨后人聲虛入,整首作品利用簡潔的素材多次強調歌曲的中心思想,在歌曲結束是時,鋼琴伴奏部分的節(jié)奏發(fā)生變化,較之前更加密集,聲樂部分止于F,鋼琴部分止于降B,與前一段恰好形成呼應。
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堪稱五言絕句中的杰作,僅二十個字就描繪出了高山、黃河、大海的壯闊畫面,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情懷,歌曲《登鸛鶴樓》為降G宮系統(tǒng),降D微調式,前奏簡潔,僅4個小節(jié),《登鸛雀樓》中利用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節(jié)奏的長短以及色彩的變換,把詩人登樓看到的景色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
在一曲曲充滿詩意的藝術歌曲中,透露著的是黎英海把意境心緒、高潮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以音樂的手法極大地豐富了詩歌所表達的情緒,在音樂中融進了詩意,這也正是黎英海古藝術歌曲的成功所在。在詩與樂的結合這一重要歌曲形式中,黎英海的《唐詩三首》只是這一形式的一個縮影,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藝術歌曲也將會給世界音樂帶來不一樣的中國味道。
(二)民歌的華麗轉身
民歌的產生與人類社會勞動生活有著最密切的聯(lián)系,民歌是人民通過實踐勞動創(chuàng)造的,民歌的作者就是人民群眾,是抒發(fā)感情,表達意愿,表現(xiàn)生活而創(chuàng)作的。中華民族的一種語言和音樂風格,也可以展現(xiàn)中華兒女思想感情的聲樂的演唱風格是多元化的。
在我國的云南有一首民歌,是中國旋律的代表,就是《小河淌水》,出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歌曲《小河淌水》,在譜寫時運用了獨特的寫作手法,使用五連音、六連音、八連音來襯托潺潺的小河流水,保留了原民歌的音樂風格,保證民歌味道,使之完成為藝術歌曲的升華。它的歌詞秀麗,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寓情于景,質樸自然,借月光、流水和清風,表達出阿妹在有月夜的深山里,盼望阿哥前來相會的無限柔情。首先是全曲的引子“哎”,在一個寧靜的夜景中,帶著靜謐而安詳?shù)那榫w。聲音要強調頭聲共鳴、運用口蓋以上的高位置,用深而不厚重的氣息托出遼遠的聲線,很自然地引出主題。
后經改編成為藝術歌曲的民歌,在演唱特點上保留原有民歌曲風,在原生態(tài)基礎上具有更加完美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審美,同時也會有長久的生命力。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在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民族習俗的中國會有更廣闊的前景。
(三)電影中的藝術歌曲
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中國電影事業(yè)得到發(fā)展,促使其中電影音樂也越來越受到了關注,電影音樂無論在中國音樂史還是中國電影史上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起到巨大的作用,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印證著最初的稚嫩,曾經的摸索和如今的成熟。
如電影《海外赤子》其中廣為流傳的插曲《我愛你中國》。這首歌由我國著名歌唱家葉佩英演唱,一經推出就傳遍祖國大江南北,直到今天也是經久不衰,是藝術歌曲中的經典之作,這首歌曲為F大調、4/4拍,以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結構而成,歌曲的第一段開始“百靈鳥從藍天飛過,我愛你,中國”是一個節(jié)奏自由、氣息寬廣、聲音高亢激越的引子,猶如百靈鳥的歌聲一樣跨越高山,越過海洋,響徹祖國大地。表達了身居海外的游子常常在夢中夢見這些場景,思念自己的祖國。
第二段歌曲以大段的抒情從各個角度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這一段要求演唱者演唱時分出層次,控制聲音的強弱,同時注意吐字的真切、深情,一字一音清晰有力。
最后一段是歌曲的高潮部分,用“啊”的旋律飽含著對祖國說不盡的愛,最后一句“我的母親”要唱得莊重,音量放開,聲音強收,能夠充分地體現(xiàn)無論是中國人民還是身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對祖國無限熾熱的感情。
《海外赤子》這部影片雖然已經過去了近三十年,但《我愛你,中國》這首插曲一直讓人百聽不厭,因為這首歌曲是用真情實感,和對祖國樸實的愛譜寫而成的,在歌曲中我能體會到身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所以,好作品是不會被時代忘記的。
電影音樂,以自己獨特的姿態(tài)和藝術形式,成為音樂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即使是電影的配角,但以其特有的魅力無可爭議地成為藝術歌曲的精品。
四、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
一首優(yōu)秀的藝術歌曲,不僅是作詞和作曲的配合,同時也要考慮到樂器的伴奏,這些因素缺一不可。
鋼琴伴奏可以塑造音樂形象,幫助演唱者進入音樂情緒和意境,通過鋼琴伴奏表現(xiàn)作品主題內涵。間奏使音樂作品層次分明清晰,內容過渡自然,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也為演唱者的休息、呼氣,情緒再積蓄提供時間。哪怕僅有一架鋼琴,也同樣可以發(fā)揮出鋼琴這件樂器之王的強有力的氣勢。例如:《我住長江頭》中,利用分解和弦伴奏描繪出滾滾長江水的奔流,突出長江的恢弘氣勢,同時也體現(xiàn)人物綿綿不絕思鄉(xiāng)之情,構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緊拉慢唱之效果。
通過熟練地伴奏幫助演唱者融入音樂,表達情感,由此可見,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與一般的鋼琴伴奏不同,鋼琴伴奏和歌唱者雙方密切溝通,同呼吸、同表達,互相支持聯(lián)系才能演繹出高質量的藝術歌曲。
新時期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舉凡在這一時期的中國樂壇上活躍過的形形色色的藝術觀念和作曲技法,都在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中留下了它們的足跡,從而初步形成了多元化觀念、多樣化風格、多樣化語言和技法并存互補的格局。
這一時期,藝術歌曲可分為三大類:
先鋒型,這是以羅忠為代表的一些作曲家,進行大膽實踐的結果。作曲家在論及自己的《涉江采芙蓉》時說:“這是按十二音的一些規(guī)則寫的,不是硬套。這里面還雜有興德米特的東西,興德米特寫旋律有他的一套理論,特別是“二部寫作法”里有許多關于旋律處理的精辟見解和有效方法。我在設計“序列”的時候,好些是根據興德米特的理論來處理其中的一些音程,所以聽起來很順。另外一點比較好的就是注意了(音樂)和語言的關系。再就是不輕易出現(xiàn)五聲音階中沒有的音程,所以聽起來就很像中國的東西(轉李詩原1995:455)。他的這種技法,在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上有突破性的意義。
現(xiàn)代型,王西麟為代表的一些作曲家,王安國曾在《王西麟、馬建平交響作品音樂會》一文中對王西麟作過如下評價:“這實際是一部聲樂協(xié)奏曲,凄楚、悲涼、哀怨、激憤的情緒十分鮮明。從音樂風格和寫作技巧來說,綜合了調性音樂和非調性音樂的技法,泛調性的音樂語言與十二音材料自然揉和……意念的表達和結構的邏輯是創(chuàng)作的基準,強烈的音響和熾烈的情感鮮明的顯現(xiàn)出王西麟的創(chuàng)作個性?!闭f明我國音樂家在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在探索藝術歌曲的表現(xiàn)形式、音樂語言、體裁風格上,都獨具一格追求音樂的美。
雅俗共賞型,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不但受到專家們的肯定,也受到大眾的普遍喜愛,從而在當代藝術歌曲中形成了一個獨立類型。這一時期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主要作品有:《周總理,你在哪里》(施光南),《送上我心頭的思念》(施萬春),《科學的春天來到了》、《祖國永在我心中》(尚德義)等。
我國藝術歌曲呈多元化的格局發(fā)展。無論是運用泛調性、多調性、無調性或十二音序列技術,還是立足于功能體系、調式體系的傳統(tǒng)技法,或是以調性與非調性相結合的原則從事創(chuàng)作,作曲家們銳意創(chuàng)新,大膽突破,從不同側面展示了當代藝術歌曲的風采。
綜上所述,我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從20世紀20年代至今,經歷了曲折的探索和實踐之路,在不同時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藝術歌曲也隨之得到空前的繁榮,這是一代代音樂人不懈努力的結果,追求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過程,中國藝術歌曲的研究,成果是多方面的、豐富的,尤其是對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研究、演唱教學研究等在數(shù)量上是可觀的,在對藝術歌曲作品及作曲家的研究做出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分析方面,已經到達了較高的水平和深度;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方法和新理論的嘗試。但是也存在著缺陷和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改革、革新,從而進一步拓展、深化中國藝術歌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