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積德
案例1:8個月大的寶寶歡歡患了感冒,媽媽拿出速效傷風膠囊,看說明書上“用法用量”一欄寫著“口服,一次2~3粒,一日3次,兒童酌減”,于是媽媽給歡歡喂了一粒。不到10分鐘,歡歡面色發(fā)青并不斷抽搐。所幸及時送醫(yī)院搶救才脫險,診斷為藥物過量。
案例2:6歲的成成交患腹瀉,奶奶給喂了2粒諾氟沙星,沒有止住腹瀉,老人又追加了2粒,腹瀉癥狀雖得到控制,但孩子突然昏迷不醒、四肢抽搐,急送醫(yī)院搶救而愈,診斷為藥物中毒。
案例1中8個月大的寶寶(體重約9千克)服用了成人(體重約60千克)劑量的1/3—1/2,但體重僅為成人的1/7~1/6,顯然“酌減”少了,服藥過量了。案例2的教訓依舊是“超量”,諾氟沙星的成人劑量一次為0.4克(4粒),而年僅6歲的孩子已用到了成人劑量(實際上諾氟沙星禁用于未成年人,本例存在誤用)。
可見,藥物是一把“雙刃劍”,用得恰當可以治病救人,用得不當有時無效,有時可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小兒用藥不能自作主張
有的藥物說明書對小兒的劑量注明了“請遵醫(yī)囑”,家長一定要按醫(yī)生囑咐的劑量服用,不能自作主張。
此外,很多人不看說明書,想當然地認為成人可用的藥物,小兒也可照用。事實上并非如此。目前,有一些藥物已明確小兒不宜服用:12歲以下小兒不能服用尼美舒利(一種退熱藥)。另外,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鏈霉素也屬小兒禁、慎用藥品。
“酌減”該怎么減
4種小兒藥物劑量計算方法:
1.按體重計算有的藥物小兒服用劑量按體重計算。例如頭孢克肟顆粒,每次按1.5-3毫克/千克體重服用,可按此計算后在一定范圍內服用,病情輕者劑量相對減少。年齡稍長的兒童有時按體重計算后其劑量會超過成人量,則給藥量不超過成人量的下限即可;肥胖兒可按劑量的低值計算。
2.按年齡計算有的藥物說明書上標明各年齡的劑量,例如泰諾林混懸滴劑2-3歲為1~1.5毫升,即2歲限1毫升,3歲限1.5毫升。按年齡計算的藥物劑量往往不需要十分精準,例如止咳藥,一般按每歲1毫升,最多不超過10毫升(成人量)。
3.以成人劑量為基數折算計算公式為小兒劑量=成人劑量×小兒體重(千克)/50。如成人劑量為10毫升,5歲小兒體重20千克,則小兒劑量為10*20/50=4毫升。體重偏輕者劑量偏小,體重偏大者劑量偏大。
4.以體表面積計算此法比以上三種方法更為精準,常用于抗癌藥等對劑量要求非常嚴格的藥物。要根據身高、體重再查體表面積計算用藥量。
總之,兒童服用處方藥時應遵醫(yī)囑,非處方藥可按說明書上的劑量服用。如果有“兒童酌減”的備注,其劑量可參照以上介紹的方法,這樣才能用準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