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剛 應宏 劉福明 湯小斌
摘 要: 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建設和成長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針對這個過程,首先,從系統(tǒng)科學的角度剖析了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特征和發(fā)展現(xiàn)狀,然后,結合自組織理論探討了科研團隊的建設過程,包括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自創(chuàng)生過程、自生長過程和自適應過程等,最后,根據團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管理機制和開放性兩個方面探討了今后科研團隊建設的發(fā)展方向,為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自組織理論; 系統(tǒng)科學; 科研團隊; 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06-73-02
0 引言
圍繞師生共建科研團隊這個中心,建立“開放式”團隊運行機制,注重挖掘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強調科學研究的實用性,已成為當今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迫切需求。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哈肯從組織進化的角度將組織分為自組織和他組織[1],第一次從科學的角度給出了“自組織”的定義[2];而對于布魯斯·塔克曼提出的團隊生命周期的五個發(fā)展階段,即組建期、激蕩期、規(guī)范期、執(zhí)行期和休整期[3],其恰好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有序程度逐漸提高,最終達到有序結構的過程。所以針對本科生,本文從自組織理論視角下探索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建設過程及其今后的發(fā)展方向。
1 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特征及現(xiàn)狀
1.1 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主要特征
⑴ 共同的學科研究目標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教授、組織行為學的權威人士斯蒂芬·P·羅賓斯認為:“團隊是指一種為了實現(xiàn)某一目標而由相互協(xié)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4]。而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能更好地滿足學科方向一致,研究目標明確,協(xié)調合作融洽等特點,在實際的科學研究過程中,通過實行“開放式”運行機制,借助具有綜合性強、知識面廣、前瞻性深的科研項目為依托,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豐富學生的知識內容。
⑵ 知識與技能融合互補
教師指導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學生加入教師的科研團隊,從團隊的構建模式來看,教師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廣博的閱歷,而學生更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加之,教師和學生之間彼此熟悉,關系融洽,益于協(xié)調,又有共同的科研目標,通過對相同學科方向知識和技能的不斷深入研究,達到相互互補的群體優(yōu)勢。
⑶ 學生知識的成長周期
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也存在成長的周期性。學生自進校以來,隨著學期年限的不斷增加,所學知識的廣博和深入程度也經歷了一個由無序到有序,由接觸、高效直至成熟的成長過程,這恰與團隊的成長生命周期是相輔相成的。在校期間,學生可以借助參與教師的科研團隊反促進自己的課堂學習,同時,通過漸進式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推動科技項目的深入研究,以此往復,直至達到雙向成熟階段。
1.2 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發(fā)展現(xiàn)狀
近幾年來,國家著重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實踐能力、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部分學校已開始加大對學生參與科技相關活動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鼓勵學生參與挑戰(zhàn)杯、創(chuàng)業(yè)基金等項目。但與博士、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真正加入教師的科研團隊,形成一個正式的群體,還是為數(shù)不多的;所以,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就是基于這種發(fā)展狀況而提出的。
2 自組織理論視角下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建設過程
2.1 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自創(chuàng)生過程
在沒有特定外力干預的前提下,假設讓對某個教師的某個科研項目感興趣的所有學生群集于一個環(huán)境下,讓他們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競爭、合作、既競爭又合作、互動學習,逐漸形成最初的弱連接團體。但是,在整個團隊的組建過程中,必須保持團隊的開放性,具體是指原群體中的個體本身可以發(fā)生新的變化,轉變成新個體;另外,原群體中的個體也可以和該群體以外的個體進行相互學習,再與原群體中的其他個體一起接受環(huán)境的選擇。簡言之,就是通過開放性從環(huán)境中獲得負熵來抵消群體內部產生的正熵。該科研團隊經過內外環(huán)境不斷地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了一個運行穩(wěn)定的有機系統(tǒng)。
2.2 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自生長過程
早期的系統(tǒng)理論家阿希貝提出自組織的兩種含義:一是組織從無到有;二是組織的從差到好[5]?,F(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個科研團隊從組建開始,都要經歷一個自我成長、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過程。
首先,學生隨著學習年限的增加,掌握的知識也更全面、更系統(tǒng),同時,教師的科研能力也隨研究的深入不斷增強,團隊內部的這種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就會產生整體的涌現(xiàn)性,形成“1+1>2”的效應。
其次,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要將正反饋和負反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xiàn)自我更新和維持。其中,正反饋是指團隊建設過程中通過自我激勵由弱小到強大的過程;而負反饋是指團隊生長到一定程度時通過自我抑制暫停生長的行為。
最后,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建設應遠離平衡態(tài)。因為該團隊在建設過程中突出的是群體成員的創(chuàng)造性,只有在不斷地打破舊模式,穩(wěn)定新模式的動態(tài)變化中,才能保障科研成果的順利完成。
2.3 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自適應過程
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在建設過程中還要注重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物質、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換。充分發(fā)揮團隊群體成員之間、成員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合理競爭和協(xié)同合作,及時進行自我調整,形成穩(wěn)定且有序的互動交換,維持團隊對內、外環(huán)境的自適應性。否則,一旦這種“有序”被打破,可能整個團隊面臨被迫解體的危險。
3 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今后建設發(fā)展方向
在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也有一些實際問題存在,如學校支持力度不大,把學生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主要局限在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中,對于本科生從科研角度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認識不夠;另外,本科生參與科學研究的氛圍不夠濃厚,學生對此認識不夠深入,導致自身研究素質不高、興趣不濃。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主要從管理機制和開放性兩個方面來探討將來的建設方向。
3.1 建立合理的組織管理機制
建立合理的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組織管理機制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從學校角度,應給予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政策方面的支持,鼓勵這種團隊模式的形成和發(fā)展,其中包括科研經費、硬件設施、工作環(huán)境等方面的支持。同時,學校不僅要了解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成長生命周期,還要在整個團隊成長過程中做到全程監(jiān)管、宏觀管理。
第二,從團隊角度,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中每個成員自身本就具備很高的綜合素質,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我抑制的意識很強,因此,在團隊的整個建設過程中應更注重自我管理。通過明確團隊成員之間合理的分工,增強團隊成員的多樣性,加強團隊成員之間的關聯(lián)性,經過合理的競爭和選擇,使整個科研團隊趨于成熟和穩(wěn)定。
3.2 增強科研團隊的開放性
為了不斷提升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的整體實力,就應遠離平衡態(tài),增強開放性。滿足平衡狀態(tài)下單純的線性相互作用是不可能產生整體涌現(xiàn)性的,只有以創(chuàng)新思維為根本,通過科研團隊成員之間、成員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保持足夠開放,才能從環(huán)境中不斷地得到負熵,當?shù)玫降呢撿卮笥谧陨碓黾拥撵貢r,才能保證自組織逐步走向有序和完善。同時,整體涌現(xiàn)性的產生才能更有利地推動科學研究的深入,更好地完成科研項目和解決學術瓶頸。
4 結束語
建設師生共建型科研團隊是我國科學研究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種新型的團隊建設模式充分利用了教師和學生獲得的同方向學科知識和技能,以科研項目為紐帶,通過團隊內部成員之間以及成員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非線性相關作用產生整體整體涌現(xiàn)性,借助科研團隊自身的建設、成長推動科學研究的深入和發(fā)展。在整個團隊建設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科研素養(yǎng),競爭和協(xié)調意識,更為其今后步入社會的團隊協(xié)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谧越M織理論視角下師生共建科研團隊的研究可以為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制定和科學研究隊伍建設提供實際的參考依據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Hermann Haken. Advanced Synergetics—Instability Hierarchies of
Self-Organizing Systems and Devices.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1983.
[2] 許國志.系統(tǒng)科學與工程研究[M].上??萍冀逃霭嫔?,2000.
[3] 金輝,錢焱,邵俊.團隊生命周期理論及其研究進展[J].科技進步與對
策,2006.7:194-196
[4] 張曉波,陳超,黃國英,桂永浩.醫(yī)學雙語教學的發(fā)展、模式及策略[J].
醫(yī)學教育探索,2004.3(4):42-44
[5] 貝塔朗菲.一般系統(tǒng)論——基礎、發(fā)展和應用[M].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
[6] 蘇娜,陳士俊.基于自組織理論的科研團隊成長機制研究[J].科技管
理研究,2009.2:231-233
[7] 肖曉萍,張華,閻世梁等.師生共建型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的探索與實踐[J].
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7(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