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外國人留下了大量關(guān)于川邊社會經(jīng)濟狀況的實地考察資料和文著,翔實甚至“瑣碎”地記載了大量關(guān)于川邊社會經(jīng)濟、宗教、民俗、地理、歷史等方面的資料。本文結(jié)合相關(guān)中外文獻資料,主要從茶葉貿(mào)易、貨幣問題、烏拉制、社會經(jīng)濟生活四個方面,梳理近代外國人筆下的川邊社會經(jīng)濟狀況。近代外國人涌入川邊,其主要的戰(zhàn)略目標不外乎入藏與打通印緬-揚子江流域,同時,這一戰(zhàn)略還源于經(jīng)濟上的考量。因此,近代入川邊游歷考察的外國人,無論在知識探索、地理考察、社會經(jīng)濟考察等方面,其背后無不充斥著其各自國家利益的角逐。對近代到川邊實地游歷的外國人著述加以考察,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上述“戰(zhàn)略軌跡”,以及川邊社會經(jīng)濟生活從漢區(qū)到“邊地”過渡之特點。
[關(guān)鍵詞]外國人;川邊;社會經(jīng)濟;考察記載
中圖分類號:C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14)06-0011-07
基金項目: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近代外國人在康區(qū)游歷考察研究”(項目編號:11XZS011)、2013年樂山師范學(xué)院“引進教師科研啟動項目”(項目編號:S130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向玉成(1969-),男,四川南部人,四川旅游學(xué)院旅游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區(qū)域經(jīng)濟與社會、藏學(xué)。四川 成都610100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設(shè)川滇邊務(wù)大臣, 統(tǒng)轄四川打箭爐廳(今康定)及所屬各土司和西藏的康部,1912 年改為川邊經(jīng)略使,1914 年以其地為川邊特別區(qū),1939 年并入西康省。故“川邊”為近代中國西南一個重要的“特別區(qū)”,因處于地緣政治、國家、民族、地理等多元因素交接處,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之“另議專條”簽訂后,外國人紛紛涌入這一地區(qū)。近代外國人對川邊社會經(jīng)濟方方面面的實地考察記載,實乃一座巨大的資料寶庫。許多外國人留下的實地考察資料和文著,翔實甚至“瑣碎”地記載了大量關(guān)于該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宗教、民俗、地理、歷史等方面的資料,作為原始素材和第一手資料,對于我們采用中外文資料互證的方法研究川邊近代經(jīng)濟史,具有重要作用。較之國人對川邊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記載,近代外國人的考察記載豐富細致,價值甚大。本文結(jié)合相關(guān)中外文獻資料,主要從茶葉貿(mào)易、貨幣問題、烏拉制、社會經(jīng)濟生活四個方面加以述論,以窺外國人筆下近代川邊社會經(jīng)濟狀況之概貌。一、茶葉貿(mào)易關(guān)于近代川邊的經(jīng)濟狀況,可以說外國人首要關(guān)注的就是作為中國藏區(qū)最大宗貿(mào)易商品的川康藏茶葉貿(mào)易。1868年入川邊游歷考察的英國人古柏(TTCooper)對沿途數(shù)量龐大的運茶隊伍和川康藏茶葉貿(mào)易的巨大規(guī)模,有十分形象的記述:“在進入通往打箭爐的峽口時,我們超過了一隊將近200人的從雅安運茶到打箭爐的隊伍。在路上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有著數(shù)百人的長長的運輸茶葉的背夫……政府官員許諾他們的日工資由平日的一百文漲到二百文。在陡峭的二郎山山峰腳下的大渡河岸邊的羊腸小道上,長長的運輸隊伍的側(cè)影看上去猶如一道風(fēng)景線。每個男子平均背負八包茶葉,即72公斤,但其中也有背負十二包的,大約109公斤。”[1](P244)1917年曾入川邊游歷考察的奧地利人斐士(Fischer,Emil Sigmund)在其書中,參考了貝爾(Charles Bell)、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和孔貝(GACombe)等人的著述,對打箭爐的川藏茶葉貿(mào)易記載頗詳,說每天都有上千人奔走于運茶路上,在打箭爐看見上千頭運送磚茶入藏的牦牛準備出發(fā)翻越折多山。[2](P80)
論者認為,近代英國勢力入藏力爭之川邊,正是川藏間的經(jīng)濟命脈與交通樞紐。有學(xué)者主張“中英煙臺條約”的另議專章絕不是英公使威妥瑪?shù)纳駚碇P,而是隨著印度茶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在謀取印茶銷藏利益的推動下產(chǎn)生的。這樣的分析是很合情理的。1868年古柏的康區(qū)之行,對打箭爐及川茶入藏有了極深的了解,他知道打箭爐有48家鍋莊(茶葉交易行棧),四川商人在雅安、名山、滎經(jīng)、天全、鄧州、灌縣等產(chǎn)茶區(qū)收購茶葉后運到打箭爐鍋莊等候買主,來自西藏、青海、云南、陜西及本地茶商則云集于此采購?fù)甓愡\出。古柏除了自己的考察外,又得到法國駐打箭爐教區(qū)主教丁碩臥(Joseph Mary Cheruveru,即肖沃)的協(xié)助,對川茶運銷情形及利潤有更深的了解,回印后他向英屬印度政府提出了報告,主張:(1)在重慶、打箭爐、巴塘、大理、拉薩設(shè)置英國商館,貫通英屬印度與長江流域;(2)針對當時英屬印度政府爭論不休的議題:是取道云南進入中國西南還是取道西藏,古柏提出西藏-四川-長江流域線;(3)茶葉是打通西藏線的有力武器,印茶若能取代川茶,英國將獲巨利;(4)西藏政局不穩(wěn),俄國已向中國西北推進。古柏的提議在英屬印度政府中引起巨大反應(yīng),八年后,即1876年(光緒二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英國取得了云南邊境通商權(quán),打開了宜昌、蕪湖、溫州、北海、重慶等五口通商、駐扎領(lǐng)事及長江航行與停泊權(quán);條約中還另附專條,允許英人取道青海、甘肅、四川入藏探訪。[3](P90-91)
英國領(lǐng)事謝立山(Hosie Alexander)實地考察并專門研究過19世紀末打箭爐在中國內(nèi)地與西藏貿(mào)易中的宏觀經(jīng)濟數(shù)據(jù)。在《1881年中國內(nèi)地與西藏貿(mào)易分析》中,載有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如下:
(中國兩,1兩=4-5先令)統(tǒng)計者187910000000600000(160000英鎊)貝得祿1881-600000(150000鎊)謝立山18832000000225000德格丹188913500000-柔克義1898-1100000(200000磅)李頓190411377333948591謝立山上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于我們研究清季川康藏之間的貿(mào)易問題,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二、貨幣問題19世紀末英國在東印度公司制造的“印度盧比”與清廷“四川藏元”在藏區(qū)展開較量,成為近代史上有名的貨幣之戰(zhàn)。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政府在西藏設(shè)立鑄錢局,由駐藏大臣親自督造銀幣“乾隆寶藏”,以鑄造統(tǒng)一官錢取代外幣,西藏地方政府則經(jīng)過中央的批準制造一種“章卡”幣。咸豐年間,由于銀料匱乏,寶藏幣便不再年年鑄造,而在民間流通較廣的章卡幣,由于“自國庫撥給的白銀所鑄造的章卡幣均被前藏方面回爐,數(shù)年后章卡幣變得極少”。西藏貨幣制度的弊端已嚴重影響了藏人的生活,這使“印度盧比”有了可乘之機?!坝《缺R比”專為貿(mào)易侵略所發(fā)行,幣面鑄有英王頭像,早期的盧比因成色等優(yōu)勢,人皆樂用。據(jù)1900年入川邊實地考察的戴維斯(Henry Rudolph Davies)記載,當時巴塘、鹽井一帶通用印度盧比,交換中缺乏零錢,人們則將印度盧比砍成幾片,用于兌換,或通用磚茶交換。[5](P292-293)1903年錫良接任川督,提議由成都造幣廠仿“印度盧比”大規(guī)模生產(chǎn)銀幣“四川藏元”,兩年后經(jīng)戶部批準,正式鑄造重三錢二分的“四川藏元”,成色為九成左右,共分一元、半元、四分之一元三種,幣面鑄光緒皇帝頭像,這是中國通行的唯一印有皇帝頭像的銀幣。英商在市場上拼命壓低“四川藏元”的購買力,藏商受到英印貿(mào)易的影響,也只好將“四川藏元”貶價使用。由于“四川藏元”作為邊餉發(fā)給駐藏官兵,它的貶值直接影響駐藏官兵的利益,因而他們寧愿用餉銀匯兌西藏地方錢幣,也不敢領(lǐng)取“四川藏元”使用,使“四川藏元”明顯處于爭斗的不利地位。為此,清朝官吏對“四川藏元”的貨幣政策作了補充和修正。川滇邊務(wù)大臣趙爾豐發(fā)行十銅元作為“四川藏元”的輔幣發(fā)往西藏市場,并允許用銅元自由抵換藏元。十銅元的發(fā)行極大地便利了藏人的零星交易。此后?!坝《缺R比”在川邊藏區(qū)的勢力逐漸減弱。即便如此,清政府并沒有達到從西藏市場驅(qū)除盧比的目的,除川邊以外的大部分藏區(qū)可流通的藏元不但貶值,而且數(shù)量極少。當時,川邊與藏區(qū)的茶葉貿(mào)易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tài)。據(jù)調(diào)查,從四川康定輸入西藏的貨物總值是1053491兩,其中茶磚達94859l兩;而西藏地區(qū)進入康定的貨物總值669100兩,僅占前者的5745%。巨大的貿(mào)易逆差使西藏的銀磚大量流向康定,同時西藏與英印交易使用的盧比,也流入康定被加工成銀塊。這些銀磚銀塊部分被鑄成四川藏元,又通過與西藏的貿(mào)易或以發(fā)給駐藏官兵糧餉的身份進入西藏市場流通,由此清政府在西藏發(fā)行自鑄銀幣以抵制外幣的金融政策得以實現(xiàn)。但英國對清政府從川茶銷藏貿(mào)易中所獲巨額利潤垂涎已久,一直企圖用印度所產(chǎn)茶葉取而代之。由于印茶入藏造成清政府利權(quán)喪失,1910年,趙爾豐正式成立了官督商辦的邊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秉持抵制印茶入藏、提高川茶質(zhì)量的宗旨,建立了商會公所,專門查驗入藏川茶的質(zhì)量。邊茶公司“一年之中曾盈余三、四十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川茶入藏的競爭實力,而“印度盧比”則被邊茶貿(mào)易限制在后藏一帶,并歷史性地退出了川邊藏區(qū)。[6](P155-160)
1906年入川邊游歷的英國人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對當時打箭爐和康南地區(qū)的貨幣流通情況,以及四川藏元與印度盧比的競爭,有較詳細記載:對于在中國旅行的外國人來說,貨幣問題是一個十分傷腦筋的問題。市面上一般通用的是銅錢,大約1000銅錢兌換一墨西哥鷹洋;四川的銀幣和銀錠一般都是剖開使用,加之成色千差萬別,因此情況十分復(fù)雜。多年來,印度盧比在川西地區(qū)幾乎取代了碎銀貨幣,云南的商人們大量用印度盧比作為與緬甸、云南及西藏交易的通用貨幣,由于其幣值比較穩(wěn)定,因此商人們獲利甚巨;當?shù)厝朔Q印度盧比為“喇嘛頭”——因其上所印維多利亞女王頭像被當?shù)厝苏J作喇嘛頭像,或稱“洋錢”——就像中國其他地方稱墨西哥鷹洋和英鎊為洋錢一樣;當時四川當局為抵制印度盧比,在成都發(fā)行了相似的貨幣(指四川藏元——筆者),其上鑄有光緒皇帝頭像——這是第一種上鑄皇帝頭像的中國貨幣,其外觀和面值都與印度盧比極為相似;其中一種面值半盧比的四川藏元,作為官方稅收指定貨幣,通行于打箭爐及川西地區(qū)。莊氏發(fā)現(xiàn),新發(fā)行的四川藏元,在打箭爐至九龍八窩龍一帶,非常流行;木里地區(qū)情況要差些;永寧以南,又看見了各種碎銀貨幣;而到了大理府,印度盧比又基本上成為了通用貨幣;在靠近大理的下關(guān),印度盧比則可以購買任何東西。在四川,印度盧比已經(jīng)很少見了,而且,其多半會被銀商們剖開使用,或者融化回爐重鑄,尤其是成色很好的喇嘛頭。莊氏自述,鑒于沿途貨幣極為復(fù)雜,其此行就帶了多種貨幣以備不時之需。[7](P153-154)三、“烏拉”制在近代入川邊游歷考察的外國人記載中,“烏拉”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話題。關(guān)于“烏拉”的酬勞,清末規(guī)定,藏區(qū)馱牛馬騎每站腳銀一錢六分,每一頭牛能馱一百二十斤。在途倒斃,由雇者照章賠償。[8](P185)1911年趙爾豐根據(jù)原在土司頭人中流行的征派運輸烏拉的習(xí)慣舊法及1720年川陜總督岳鐘琦所訂立的章則,加以修改補充,制定了《各屬百姓承認官差使置轉(zhuǎn)運公物糧餉應(yīng)雇騎馱烏拉民夫章程》,于是年七月初三日(1911年8月26日)頒布實行。規(guī)定:“各屬烏拉馱價,無論牛馬,暫定每站程途,給藏洋半元,背夫、燙打役每名給銀一嘴。俟道路平治之后,勘丈里數(shù),豎立記里石樁,每烏拉一只,一里給腳價銅錢四文,背夫一名,一里給工資制錢二文,按里計算。客商往來,應(yīng)自行議價雇用?!碑敃r一兩一錢五分紋銀合藏洋三元半。[8](P188)
法國傳教士古伯察(Evariste-Regis Huc)在其書中,對于1846年康藏地區(qū)烏拉制度的具體組織,以及其中的各種復(fù)雜情況,有詳細記載:(1)制度規(guī)定。墨竹宮是一個要換烏拉的地方,也就是要換馬匹、馱獸以及負責牽赴它的人員。這些服差役的牲畜與人員,都是由西藏地方政府在從拉薩通向中原邊境的沿途組織的。惟有在這條路上因公務(wù)而旅行的漢藏兩族的公職官吏,才有權(quán)使用這類公益服務(wù)。拉薩地方政府向他們發(fā)放牒文,其中清楚地注明各個村莊都應(yīng)為贊助烏拉而提供的人員和牲畜的數(shù)目。(2)問題與弊端。那些始終都在設(shè)法利用一切機會賺錢的清朝官吏們,也找到了利用西藏地方政府向他們提供的烏拉而進行投機交易的辦法。他們在離開拉薩之前使用一切能想象出的手段進行策劃,以便能在他們的路條上登記大量牲畜。他們苛求自己絕對需要牧畜并為超額的部分索取銀錢的補償。還有些人索求全部烏拉以用于把西藏商品運往中原。(3)組織和召集。烏拉一般是由村子里的頭人“第巴”負責。[9](P521-523)
據(jù)1877年入川邊游歷考察的英國人威廉·吉爾(William John Gill)記載:“烏拉”(常被稱之為“夫馬”)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在藏區(qū)高原上,官員、使節(jié)(包括外國人)來往頻繁,而且烏拉無報酬,因而成為壓在這塊貧窮土地上的人們頭上的重負。由于威廉·吉爾很難讓當?shù)厝讼嘈潘麄儠秷蟪?,所以烏拉難找,這使得吉爾耽擱了不少時間,因為當?shù)厝讼氘斎坏卣J為吉爾一行不會付報酬。最終好不容易通過土司解決了這一難題。[10](P169-172)
川邊藏區(qū)外國教會經(jīng)濟實力強大。據(jù)《爐霍縣圖志》載:“本縣蝦拉沱,于光緒二十七八年間,有法國牧師田養(yǎng)莜(即譚敬修——筆者)者于此設(shè)立教堂,招夫開墾,得良田四千余畝,教種大豆、花生、玉蜀、馬鈴薯等,產(chǎn)量甚豐,由此人煙輻輳,成為本縣之重鎮(zhèn)。”[11](P189)1917年小金“八角事件”波及到丹巴,丹巴天主教堂被焚毀,司鐸佘廉靄(Pere Charrier)逃到康定向主教倪德?。≒ierre Philippe Giraudeau)報告,倪向南京法國領(lǐng)事館求援,領(lǐng)事館則給北京政府施壓。北京政府下令地方(小金的四屯百姓)賠償3萬銀元和1萬斤糧食。1920年佘廉靄到小金傳教,自己設(shè)計修建天主教堂,動用大量民力,于次年修竣,共花費12000銀元。[12](P557)可以說,烏拉制度,以及當?shù)貫閭鹘淌?、官府負擔的各種勞役、稅負,成為了川邊人民的沉重負擔,加劇了近代川邊的貧困狀態(tài)。四、社會經(jīng)濟生活對于川邊近代社會經(jīng)濟的方方面面,外國人的實地考察記載,實乃一座巨大的寶庫。威廉·吉爾《金沙江》一書[10]中,記載了大量關(guān)于川邊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細節(jié)資料。(1)社會經(jīng)濟狀況。吉爾記載說,出灌縣西門進入岷江河谷,植被茂盛,道路迂回。沿途見到大量苦力運送8英尺長、十英寸寬、重者超過200磅的木材。木材貿(mào)易為本地一大產(chǎn)業(yè),沿途村莊均堆積有大量木材[10](p106-109)。岷江河谷農(nóng)業(yè)發(fā)達,大量出產(chǎn)水果如桃、枇杷等。原木綁成的木筏在河中運輸,人力、騾子都在運送木材。汶川縣則是一幅悲慘貧窮景象,因為受到災(zāi)害打擊。街上人煙稀少,僅看見少數(shù)老婦人。街道僅300碼長,街北頭的旅館小、臟、安靜。主人大都很可憐,窮得似乎連賊都懶得光顧[10](p110-113)。縣埠關(guān)(音,Hisn-Pu Guan)有墻和城門,官員稱之為“廳”,他邀請吉爾休息一整天,提供其房屋住,還送了些土豆和豬肉。由于吉爾堅決不沾豬肉,因而隨從們此后都視其為奇特的“外國穆斯林”。(2)物產(chǎn)。土豆本為中國人視為豬和外國人吃的玩意,但經(jīng)教會傳入華西后,推算起來,不過50年,整過西部和藏區(qū),直到大理,一路都有種植。本地人花費大量力氣保路、修路。理番府產(chǎn)玉米,有很多水磨[10](p114-117)。由松潘去龍安府(今平武)的路上,有紅鹿、山羊、獐子等大量珍稀動物,因為麝香的價格是其重量3倍的銀子,所以人們格外小心,捕獵時用陷阱而不是用槍,因為他們深信那家伙一受傷就會撕裂鹿茸,從而讓獵人們竹籃打水一場空。本地出產(chǎn)燕麥等各種麥類、土豆、菠菜,主食為大麥粑粑和大麥糊,也吃蕎麥粑粑和酥油。因為太冷,不產(chǎn)印度玉米。有像西藏鯡魚的一種小魚,牦牛肉排很多。(3)經(jīng)濟貿(mào)易。此地牦牛肉40文一斤,雞蛋7文1個。7月份是松潘一年一度定期的大集市(交易大會)。西番人、蠻子、藏人、Ko-Ko-Nor(青海)人都帶著各種毛皮、麝香、鹿角、大黃、藥物、手工制品等出產(chǎn)來交易,換取陶器、棉織品和各種雜貨。房東是個穆斯林,他非常尊重吉爾,因為其從不沾豬肉和豬肉制品。他曾到過Ko-Ko-Nor,說去那里來回要花6個月,路極難走,冬天尤其嚴寒。他向吉爾要了些藥來防治凍傷,因為他聽Chin-Tai說那藥特靈,看他那樣高興,吉爾實在不忍心告訴他藥實際上絕不會有那樣神效。對外國人有著愚昧迷信的中國人,認為外國人都有超自然力,并推及歐洲產(chǎn)品,認為亦能包治百病。很多中國人將蠟燭油視為治療發(fā)疹的特效藥,而歐洲糖幾乎就是他們的常備藥[10](p127-129)。瀘定橋左岸的二層樓旅館大而舒適,有臥室和起居室。在瀘定Chin-Tai(中國翻譯)買一只家禽,講好120文,但回去拿時賣家卻要130文,此一糾紛讓他和Chung-Erh(中國隨從)氣憤不已,而且一直耿耿于懷,后來一提起此事就恨罵不已。瀘定至小烹壩沿途河谷中仍有少量稻田,小烹壩以上7英里處有木橋。瓦斯溝處于爐河與大(渡)河匯流處,他們在此好好睡了一覺,盡管此地連搭帳篷之處都難尋,而且過了此地氣溫陡降。爐河(折多河)陡急。古道寬約5英尺,20英里,路鋪得很好[10](p166-168)。很奇怪此地通用印度盧比,原因在于藏人和山民覺得漢人的錢在使用時欺騙性的花招太多,而盧比用起來比較簡便。由于沒有更小的貨幣,當?shù)厝顺⒈R比等分成幾塊用于兌換,細心的漢人當然會用天平秤,但藏人一般憑肉眼毛估其價值。另外,茶也是一種交易中介單位。盧比通行西至拉薩,東到瀘定橋。瀘定橋以下也可見到盧比,但不通用。由于從北京來的駐藏大臣剛從此地經(jīng)過到拉薩去,他幾乎帶走了所有盧比現(xiàn)金,所以短時間內(nèi)很難換得大量盧比。好在肖沃幫助吉爾從朋友和熟人中換到了1000盧比。沿途用牦牛馱運[10](p169-172)。馬夫頭兒要價40兩,吉爾還價20兩,然后漲到29兩,頭兒要價30余兩。他們用“袖里乾坤”的方式商量價格。吉爾還說,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Prjivalsky)記載甘肅拉卜倫地區(qū)的人也有十分相似的習(xí)俗[10](p188-189)。理塘附近的河曲卡(漢人村)貧窮,只有幾個山民,泥地上有火塘,無窗,煙大。用1盧比買到20條平均重半磅一條的鮮魚,另外還買了一打雞蛋、15個鴿子蛋、面粉、羊肉、野禽、蕪菁、卷心菜,吃了豪華一餐。理塘城為世界最高城之一,海拔13280英尺(約4100米),谷物和土豆都難以生長,只產(chǎn)長得很差勁的卷心菜和蕪菁[10](p204-205)。
著名的英國生物學(xué)家威爾遜(Ernest Henry Wilson)對松潘一帶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尤其是當?shù)氐霓r(nóng)牧業(yè)與物產(chǎn)方面,記載甚詳:“松潘所處的河谷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英里寬,高山一面是1000到1500英尺高的山坡。山坡上主要種植小麥和青稞,偶爾有些豌豆和亞麻。亞麻籽用于榨取點燈的油。8月的中下旬,整個郊外是一片隨風(fēng)搖曳的金黃糧食。谷物收割后留下的一節(jié)短樁會馬上被犁進土里。犁地的工具很簡單,由一個帶鐵剪的裝置,一根直的木柄,一條長軸構(gòu)成。長軸用來套兩頭黃牛或是黃牛與牦牛的雜交種犏牛。在谷物收獲的季節(jié),一些從大金河上游來的部族人從西面和西南方向走上很多天,來這里幫忙收割。每年這些人會來到這里要求幫助收割,而他們確實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谷物收割后會捆成小把,倒掛在拴欄狀的曬架(KaiKo)上,然后進行打谷。打谷工具是木制連枷,男女都參加。收獲的谷物在水力轉(zhuǎn)動的磨房里磨成粉。松潘的地名有云杉和冷杉的意思并代表岷江迂回前行的流徑。流水雖然依舊沿襲著它的曲折流向,但森林卻早已消失。只有在廟宇和墳地周邊還有一些樹。山上是一色的光禿禿,沒有種地的地方則長滿了灌木和長草。山的表層是一層薄薄的肥土,可能是冰川沖積土,很重,但很適合谷物的種植。耕地旁的草叢和灌木叢里有大量的野雞和一種長耳朵淺灰色的野兔。這一地域還有獐子、麋鹿和白鹿。在沼澤地里一種叫雪豬的土扒鼠大量地挖穴繁殖。松潘的西北部叫安多草原。漢人叫‘草地,是草原的意思。這里是海拔11000英尺的起伏高地,放養(yǎng)著成群的牛羊和馬?!盵13](P42)
女傳教士戴如意(Annie Royal Taylor)記載了其1893年在結(jié)古時與當?shù)夭貪h商人討價還價的過程:由于“僅有一匹馬和極少的錢”,戴如意出于安全考慮,為跟隨商隊去打箭爐,不得不和商人們討價還價。她記錄了其過程:首先,三個從西寧來的回族商人去向她推銷馬,雙方未達成交易,接著她相繼與豬肉商和一些甘孜商人反復(fù)討價還價,請對方帶他們?nèi)ゴ蚣隣t,對方開價過高,交易均未成功。然后,豬肉商再次去向她討價還價。此時另一些藏人說僅要20兩銀子和表的一半價錢,并供給很好的食物和照顧,最后戴氏向豬肉商要回了預(yù)付的表,與藏人達成交易并隨之順利到達打箭爐。[14](P99-100)
據(jù)1899年曾到理塘一帶游歷的日僧能海寬記載,理塘人四季常食牛肉,天天都要屠殺牛,4頭、5頭、10頭,喇嘛也食用。吃法為把生的大塊牛肉在牛糞火上燒,或者生吃,甚是簡單。屠牛法也很簡單,把四足縛起來,砍掉腦袋,接著剝皮。牛種是西藏牛,漢人稱之為耗牛,毛長約1尺左右,牛角彎曲呈二三曲折的形狀……見人就逃。用它馱帶行李,不管山谷與叢林,都可無憂慮的行走。但掉進水里被淹死的也有。土人通常1人飼養(yǎng)10頭。論者認為,能海寬關(guān)于理塘人食牦牛及用牦牛役使的記載,在一百多年前是新資料,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陳登龍所編《里塘志略》手抄本,僅在“物產(chǎn)·獸類”條中列有耗牛字樣,對其自然屬性和功用只字未提,故能海寬的記載在當時實有填補空白的作用。[15](P80)五、余論近代外國人涌入川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地緣來說,列強主要的戰(zhàn)略目標不外乎:一為入藏,二為打通印緬-揚子江流域。同時,這一戰(zhàn)略還源于經(jīng)濟上的考量。以英國為例。論者認為,英國勢力入藏力爭之地,正是川藏間的經(jīng)濟命脈與交通樞紐。18世紀以來英國商人的夢想就是打開中國市場,讓英國商人與英國貨物均能暢行無阻;經(jīng)歷鴉片戰(zhàn)爭與英法聯(lián)軍之役后,英國取得了長江流域貿(mào)易的優(yōu)勢;在此同時英屬印度政府的勢力也到達印北,順利取得錫金(Sikkim)、征服尼泊爾(Nepal)、租借大吉嶺(Daijeeling)、打開了云南、占領(lǐng)了緬甸(Burma),接著便是敲開西藏的大門,希望將英屬印度與英國長江勢力范圍聯(lián)結(jié)一氣,一方面確保英國在華的優(yōu)勢,再者亦可將印度貨物傾銷中國。[3](P90)由于直接入藏急難奏功,英國才急于打通從印緬經(jīng)川邊入藏的通道??傊綀D打通東西對進、南下北上的一條甚或數(shù)條通道,進入神秘的藏區(qū)和廣大的中國內(nèi)地,這才是列強熱衷于川邊的關(guān)鍵之所在。1876年中英訂立《煙臺條約》,其“另議專條”規(guī)定了英國從1877年起可派員由中國內(nèi)地入藏至印度或由印度入藏“探路”,由此英國人獲得了由川邊入藏之“合約”權(quán)利,為英法等列強從中國東部和東南沿海進入川邊和藏區(qū)腹地打開了“緊箍咒”。此后,進入川邊并冀圖由此入藏之外國人猛增。這一方向,即“口岸-邊地”的由東向西之趨勢明顯。但是,值得我們引起重視的是,英法等列強的戰(zhàn)略目標,還有另一方面,即“打通南北”,試圖從中國西南部的川邊打通進入長江流域以及藏區(qū)腹地的通道,從而形成通過川邊“東西對進、南下北上”的十字交叉通道,這才是近代列強熱衷于進入川邊的實質(zhì)。因此,近代入川邊游歷考察的外國人,無論在知識探索、地理考察、社會經(jīng)濟了解等方面,其背后無不充斥著其各自的國家利益角逐。對近代到川邊實地游歷的外國人著述加以考察,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上述“戰(zhàn)略軌跡”,以及川邊社會經(jīng)濟生活從漢區(qū)到“邊地”過渡性特征。
參考文獻:
[1][英]古柏(T T Cooper)成都-藏區(qū)之旅:1867年一個歐洲人探尋商路札記(摘譯)[A]//屈小玲,譯,段渝,主編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六卷)[C]成都:巴蜀書社,2011
[2][奧地利]Fischer, Emil Sigmund(斐士),Travels in China,1894-1940(《涉澤披榛:1894-1940在華旅行記集》)The Tientsin Press, Ltd(天津出版有限公司),1941
[3]馮明珠川青藏邊域史地考察——近代中英康藏議界之再釋(下)[J]中國藏學(xué),2008,(1)
[4][英]阿拉斯泰爾·蘭姆印度與西藏的貿(mào)易[A]// 伍昆明,譯王堯,王啟龍主編國外藏學(xué)研究譯文集(第16輯) [C]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5][英]HR戴維斯云南:聯(lián)接印度和揚子江的鎖鏈[M] 李安泰,等,譯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6]周永紅清末中英在西藏的貨幣之爭[J]南京師大學(xué)報,2002,(5)
[7]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 From Peking to Mandalay: A Journey From North China to Burma through Tibetan Sichuan and Yun-nan, London: John Murray, 1908
[8]李竹溪,、劉方健歷代四川物價史料[M]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xué)出版社,1989
[9][法]古伯察韃靼西藏旅行記[M].耿昇,譯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06
[10]William Gill,The River of Golden Sand:the Narrative of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and Eastern Tibet to Burma[M] Condensed by Edward Colborne Baber and Henry Yule London: John Murray, 1883
[11]秦和平,申曉虎四川基督教資料輯要[Z]成都:巴蜀書社,2008
[12]編委會小金縣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
[13][英]歐內(nèi)斯特·亨利·威爾遜.威爾遜在阿壩[M] 紅音,干文清,編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14]趙艾東從西方文獻看19世紀下半葉中國內(nèi)地會在康區(qū)的活動及與康藏社會的互動[J]西藏大學(xué)學(xué)報,2010,(2)
[15]何大勇日僧能海寬入滇進藏求法研究[J]中國藏學(xué),2004,(2)
收稿日期:2014-04-15責任編輯:許瑤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