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一、農民的分化與整合
農民分化是指農民由一致性向異質性轉變的過程,包括職業(yè)、經濟、權力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的分化。其中,經濟上的分化是主導,往往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分化。社會關系上的分化包括居住、消費、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等諸方面的分化。農民分化在社會結構上體現(xiàn)為農民被分化為不同的階層。同時,農村也有社會整合的力量,即將分化的農民整合起來,使得村莊社會不至于因分化過大而解體。農村社會的整合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血緣地緣關系。農民分化受血緣地緣關系的影響較大,它在農民分化中起著中和作用,它使經濟上的分化不至于導致過度、過大的社會層面的分化。由于不同農村地區(qū)血緣地緣關系的差異,不同地區(qū)農民的經濟分化也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不同地區(qū)農民的分化程度就不一樣,大致有高度、中度和低度分化之分,進而在社會層面就表現(xiàn)為各地區(qū)農村階層關系的差異性。
階層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種基本形態(tài),是由于社會資源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異而造成的一種縱向差異關系,它體現(xiàn)為處在一定地位結構中不同位置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關系、互動模式與行動邏輯。就農村而言,把握農村階層關系的性質和狀況,是把握農村階層關系的真正內涵,理解當前農村社會問題與現(xiàn)狀的前提。根據筆者的調查,我國不同農村地區(qū)的階層關系的性質有很大的差異,主要有合作關系、競爭關系與對立關系三類理想類型。決定階層關系性質的根本因素是農民的分化程度,這三種階層關系分別對應農民的低度分化、中度分化和高度分化三種分化狀況。
二、農民的低度分化與農村階層間的合作關系
農民的低度分化意味著農村的社會分化程度較低,階層之間的界線不是很明顯。根據農村調研經驗,有兩種原因可以導致農民的低度分化,一是因為村莊的職業(yè)、經濟和權力分化不明顯,二是即便職業(yè)、經濟、權力等有較大分化,但由于血緣地緣關系的作用而沒有帶來相應的社會分化。這兩種意義上的低度分化,都會導致合作性質的階層關系。
就前一種低度分化來說,由于村莊在各個方面,尤其是在職業(yè)、經濟和權力上的分化都不是很大,在一定意義上與傳統(tǒng)村莊接近,但事實上又已經出現(xiàn)分化、有階層的影子。這是大部分山區(qū)村莊的生態(tài),它是小農經濟加打工經濟的典型,家庭中通過代際分工將兩種經濟形態(tài)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家庭收入中的60%通過子代外出務工獲得,40%通過父代在家務農獲得。這樣,家庭之間在經濟收入和職業(yè)分化上差別都不大。同時,村莊權力也沒有完全脫離村莊,村莊政治精英多數也還是在務農,與一般農戶的分化不大,隔膜較少。因此,在這樣的村莊,階層之間的關系是合作的關系,社會關系較為和諧。由于農民職業(yè)和收入的分化程度較低,農戶對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閑暇)的安排步調都具有高度一致性,農戶間的相互依賴程度較高,這為他們之間的互助合作提供了前提。
第二種低度分化,即經濟、政治、文化及其他方面的較大分化并未導致社會關系的相應分化。這種狀況是綜合因素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血緣地緣關系足夠強大。這種情況主要出現(xiàn)在我國南方和北方宗族型村莊。在這類村莊,宗族的社會結構保存較為完整,血緣內部還有一定的等級序列和結構體系,宗族“自己人”觀念還較為強烈,宗族或家族、房支還可能是人們的認同單位,其內部還有一定的一致行動能力。在行動和處事規(guī)則上,血親情誼和人情面子仍然具有主導性的地位,人們很難擱下血親情誼或不要人情面子,否則就會被宗族排斥和邊緣化。正是由于高強度的血緣地緣關系及其規(guī)則,沖抵了經濟等分化的“負向”社會影響,經濟等分化所特有的規(guī)則并沒有帶進社會交往領域,使得農民呈現(xiàn)較低的分化狀態(tài)。相反,血緣地緣關系要求人們講究血親情誼和人情面子,在經濟分層上層的農戶有責任帶動下層農戶“共同致富”。這就是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發(fā)達、江西安義農民占據了全國七成鋁合金生意、湖南新化農民占據全國九成印務市場的重要緣故。
階層之間的合作關系,為階層間的溝通提供了多種類型的溝通渠道,階層間的關系較為緩和,階層矛盾較少。階層關系不是村莊治理中要處理的主要事務。
三、農民的中度分化與農村階層間的競爭關系
農民中度分化的村莊集中在長江中游和上游,主要以四川、湖北和安徽為典型。在這類村莊,富裕農戶皆已搬出村莊之外,在省會或地市城市安家落戶。這些人既不參與村莊建設,也不參加村莊的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更不參與村莊的價值生產,不在乎村莊的社會評價,因此他們對于村莊政治社會的影響力較弱。除去這些人,村莊的經濟收入水平雖有層次之分,但差距太大。同時,該區(qū)域農村的血緣地緣關系已零散和碎片化,沒有宗族之類的組織,家族觀念很淡薄,人情面子觀念盡管還起作用,但是不再支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村莊的政治社會事務。村莊的階層分化和階層關系受血緣地緣關系和人情面子觀念的影響較少,而受經濟、社會關系和其他資源占有多少的支配較大。因此,這些村莊的階層分化要較宗族型村莊的階層分化純粹得多,經濟等分化會帶來明顯的社會和社會關系的分化。在這里,經濟等方面的分化是屬于中等水平,以致其社會分化也在中等水平,不是太高,亦不會太低。階層之間有明顯的界線,但相互之間在經濟收入、社會關系水平和資源占有方面的差距不是特別大,階層間的流動比較暢通和頻繁。
階層的中度分化與階層間的競爭關系相匹配和對應,是因為經濟收入水平差別不大是階層關系發(fā)生競爭的前提。所有的比較和競爭都是在跟自己最近的人之間發(fā)生的。隨著屬于最上層的富人階層搬走之后,各階層農戶相互比較的就是留在村莊里的人,而他們的經濟水平有差距,但不是很大,所以就可以很容易達到和追上比自己階層地位高的農戶。同樣,處在相對較高位置的農戶,其經濟水平較別人高不了多少,也很容易就被人追趕上,或者稍有不慎就會掉入低層。所以對于相對下層的農戶而言,相對上層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就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攀登,這是可能辦到的事;而處在相對上層的農戶,則需要防止人們輕易超越自己或自己的跌落,也需要不斷努力使自己的水平往更高水平上躍升。在這些村莊就形成了一個階層之間、農戶之間你追我趕的競爭態(tài)勢。
階層間的競爭主要是社會性層面的競爭,即獲得面子、尊重和承認。競爭的載體主要體現(xiàn)在消費方面,諸如耐用消費品(摩托車、電視、冰箱、洗衣機、手機、空調、熱水器,一應俱全,還是缺哪樣)、樓房(什么樣的樓房,在村路邊建,還是在鎮(zhèn)上建、在縣城買)、孩子上學(在村小上,還是在鎮(zhèn)上或縣市中小學)、休閑娛樂(在村里、鎮(zhèn)上打麻將,還是在縣城茶館喝茶,在垂釣、旅游),等等。消費體現(xiàn)的是階層的品味、地位與“區(qū)隔”,上層階層不斷地制造新的消費,下層階層要緊緊地跟隨,或者趕超,稍不留意,就會被甩得很遠。農戶參與消費的競爭、釋放地位焦慮的方式之一是代際分工和代際剝削。
階層間的競爭在階層關系上一般表現(xiàn)的比較穩(wěn)定、平和而有活力。在有的村莊,各階層為了競爭而相互爭奪村莊資源時,就可能導致階層間的沖突。
四、農民的高度分化與農村階層間的對立關系
村莊因為經濟、權力、聲望等方面分化嚴重,產生了社會層面的極大分化,稱之為農民的高度分化。在這類村莊,有一批人抓住國家和地方發(fā)展的機會,率先在經濟上獲得巨大成功,成為所謂的“富人”,從而在村莊社會贏得較大的聲望,并且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通過各種渠道如選舉、政治安排、權力購買等,囊括村莊政治權力而成為權力精英。這個階層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富人階層”。與富人階層相對的是村莊中的其他階層,如中下層農戶和下層農戶。由于富人階層的經濟實力在村莊中一枝獨秀,其他階層的經濟水平都相差不是很大,因此富人階層與中下階層相比,距離拉得很遠,中間缺少有足夠經濟實力的中間階層。中下階層與下層階層的差距不是很大。在沿海農村地區(qū),這樣的階層分化狀態(tài)是比較常見的。
在這類村莊,原來的血緣地緣關系不是很強烈,缺乏結構性的宗族力量,“自己人”、“同地方人”的觀念很淡薄,相互之間的認同感較低。經濟上的高度分化又最大限度地肢解了本身就很脆弱的血親情誼和人情面子觀念。于是在富人階層與其他階層之間,基本上不再講血親情誼和人情面子,相互之間甚至連人情往來都斷絕了。血緣地緣關系不是溝通富人階層與其他階層關系的紐帶。但是在階層內部,尤其是在富人階層內部,人情往來是他們相互之間結成更緊密關系、建構更長關系鏈條的重要渠道。于是在村莊里就形成了兩個明顯的人情圈子:一個是富人階層的人情圈,被納入這個人情圈都是有頭有臉、能夠支付巨額人情禮金的人物,其他階層的農戶被排斥出這個人情圈;另一個是中下層和下層農民的人情圈,這個人情圈是清一色的普通農戶,與權力、富裕和威望不沾邊,他們的人情禮金較少,一般人都支付得起。這樣,富人階層與其他階層就形成了很深的隔閡,相互之間難以有實質性的往來。
更為重要的是,富人階層憑借其掌握的豐厚資源,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對其他階層構成了排斥:
1.政治排斥。富人階層上臺做村干部,有的甚至做到了縣市省的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在政治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村莊內部富人治村的優(yōu)勢在于,他們擔任村干部不是為了撈錢,還能從自己的口袋里掏錢給村里辦事;由于富人村干部優(yōu)越的超社區(qū)關系資源和體制性資源,能夠通過跑項目為村里搞建設。在村里就很快形成了一種只有富人才能當村干部的政治輿論和政治意識,而窮人一沒錢,二沒關系,即便當村干部不是為了自己撈錢,也搞不成事。這樣,廣大普通農民就被排斥在村莊政治權力生活之外。村莊中有些有政治抱負的普通村民,就常常遭遇富人村干部的奚落,從而對富人階層積怨很深。
2.經濟排斥。在經濟上,精英階層首先占據了先天優(yōu)勢,加上后來建構的關系網絡又強化了其優(yōu)勢,因此,在村莊視域內主要的經濟市場已經被精英階層占了,其他階層只能為他們打工、代工,或做最初級的市場,最主要的利潤都被精英階層拿走了。另外,精英階層繼續(xù)壟斷國家輸入村莊資源的再分配權力,形成“精英俘獲”的局面,即國家的各類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精英階層憑借自身參與經濟發(fā)展、社會改造和政治實踐的機會優(yōu)勢,排斥其他階層的參與,將發(fā)展資源囊入自己的口袋,進而影響發(fā)展項目的實施和效果。
3.社會排斥。社會排斥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情排斥。人情是一個地域社會關系主要的凝結劑,只要雙方有人情往來,雙方就有關系,其交往就不同于陌生人的交往,而要給面子、賣人情;沒有人情往來,或人情斷了,即意味著沒關系。高度分化的村莊,富人階層擺闊氣、講排場,突破傳統(tǒng)的人情規(guī)矩,酒席上講闊氣,就要普遍提高人情賬單,下層農村因交不起人情禮,就無法與富人互通人情。這樣,雙方的人情就沒了,社會關系也就斷了。最終,富人就在富人圈子里建立了獨立的人情圈,而將其他階層的人排斥在外。人情的排斥是很重要的社會排斥,它表明富人階層獨享村莊和超社區(qū)的社會關系資源,其他階層被排斥在這個社會資源之外,他們所能利用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少,階層地位就會越來越封閉,越來越沒有上升的可能。相反,富人階層就形成了自我的良性循環(huán),不斷地保持優(yōu)勢地位。
另一種社會排斥是規(guī)則的排斥。富人階層壟斷對社會成就和競爭標準的定義,而這種標準都是其內部的標準,當放之于村莊層面時,就會對其他階層產生極其負面的效應。從成就標準來說,富人的成就標準主要是經濟實力,只有在經濟上獲得成功,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其人生才有意義、有價值。但是富人的經濟實力對于其他階層無異于登天,于是在他們心目中自己永遠是無法成功的,也就永遠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正面評價,這就使得他們對生活產生了無力、無助和幻滅感。這也使得所有的社會聲望都集中在富人階層,其他階層無論怎么做,都得不到他人的承認。就競爭標準而言,富人階層定的標準,如人情競爭的標準,是為富人量身定做的,其他階層的人難以達到。于是他們索性就退出村莊的社會性競爭,不再希圖在村莊中獲得面子、價值和榮耀。
富人階層對其他階層的排斥,造成了對后者自尊心的普遍傷害。自尊心或有尊嚴的生活,是一個人活著的目標和動力,在農村往往表現(xiàn)為一股“氣”,即“階層怨恨”。人最不能忍受的不是貧窮,而是被人看不起。被傷害了自尊心,就會“氣得要死”,就會為了一口氣而抗爭。富人階層的排斥突破了其他階層的底線尊嚴,積聚了一股很深的怨氣。根據筆者調查,在沿海農村的許多上訪、群體性行動中,參與的村民不一定受到了富人階層及由其充任的村干部的具體侵權,只是心中對富人階層的一股“氣”要宣泄。從這個意義上說,下層農民的上訪、群體性行動是抗爭,但不是對侵權的抗爭,而是對侵犯尊嚴的抗爭。
富人階層的排斥與下層階層的抗爭,是典型的階層對立關系。階層間的對立容易產生階層矛盾和階層沖突,造成村莊分裂和鄉(xiāng)村治理的困境。
五、結論
以上論述揭示,在不同村莊或不同區(qū)域農村的村莊,階層關系的性質和狀況是有差異的,而造成這一點的原因主要是階層間社會分化的程度不同。經濟、聲望和權力的分化是否帶來了相應的社會交往的分化是本文分析的關鍵。當經濟、聲望和權力的分化較低,而相應的社會交往分化也較低時,或者當前者分化雖然較高,但村莊內部存在較強的平衡和整合分化的力量(典型的如血緣地緣關系)時,在這些村莊中社會交往的分化就較低,階層關系具有合作性質。當經濟、聲望和權力的分化導致社會交往的分化呈現(xiàn)中度狀態(tài)時,由于階層間的攀比和相互比較而使得階層關系帶有明顯的競爭性質,而當社會交往分化呈高度分化時,階層間的對立性會主導階層關系。當然,這里并不是說一個村莊只有一類階層關系,可能在一個村莊中既存在階層合作關系,也存在村莊階層競爭關系,甚至還存在階層對立關系,但是主導該村莊的階層關系卻可能只有一種。由于不同階層關系的規(guī)模性、矛盾性及發(fā)生頻率有差異,那些規(guī)模較大、矛盾深刻、發(fā)生頻率高的階層關系在村莊社會結構和階層結構中影響較大,而成為主導性的階層關系,支配、制約并決定那些影響較小的階層關系,由此使得村莊整體的階層關系明顯地帶上了它的性質和特征。譬如,在合作性質的階層關系中,可能也存在階層間的競爭關系,但競爭因為有合作的限制而不可能惡性發(fā)展,更多地是共同進步。因此,在考察農村階層關系的性質和狀況時,要區(qū)分不同階層關系的重要程度、影響力大小,并對它們進行排序,以便準確地對階層關系進行定性,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方案,使階層關系更為和諧、階層結構更加合理。
責任編輯:秦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