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博元
一、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及發(fā)展概況
1.涵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經濟全球化的定義是:“全球化是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模式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的傳播,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p>
2.發(fā)展概況:
經濟全球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新航路開辟時期,新航路的開辟使各國貿易交流更加密切,在隨后兩次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加速形成并不斷擴大。但真正的經濟全球化高速發(fā)展階段則是在二戰(zhàn)結束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空前規(guī)模與全面性加速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而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擴大和法西斯集團的崩潰,為重建世界經濟的統(tǒng)一性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的主要任務是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前我國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后,才開始了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體而言,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經歷了“三步走”,具體如下:
第一步: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1年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召開,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生產力發(fā)展方面來的戰(zhàn)略決策,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改革對外貿易體制,主要是在統(tǒng)一計劃、統(tǒng)一政策、統(tǒng)一對外的前提下擴大了地方、部門的對外經營權。
2、多種形式利用外資,擴大資金的引進規(guī)模。1980年4月和5月相繼恢復了我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的合法代表權。改革開放初期,對外借貸是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到1992年,外商直接投資首次超過對外借貸。
3、經濟特區(qū)的建立。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為實行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經濟特區(qū)成為我國發(fā)展對外經濟的重要窗口,可以更好的吸引國外資金、技術,擴展對外貿易,發(fā)展我國經濟。
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的1979~1984年間,我國經濟連年實現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84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則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由此全面展開。從1985年起主要出臺了以下幾個措施:改革計劃體制、改革投資體制和改革金融體制,包括減少指令性計劃、改革外匯管理、擴大企業(yè)經營自主權。在這期間,黨中央和國務院又先后批準了大連、天津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qū)為沿海開放區(q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上海浦東,浦東也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取得顯著成就的重要標志。
第二步:鄧小平南方談話到2001年
以鄧小平南方談話為先導,中共十四大確定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融入世界經濟步入了新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嚴重挫折,在中國,“左”的思想開始抬頭,姓“社”和姓“資”問題困擾了人們的思想,在這一重要歷史關頭,如何打破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對立、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成為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必須解決的問題。
針對1990年代初經濟發(fā)展中的問題以及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誤區(qū),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在武昌、深圳等地視察并發(fā)表重要講話,鄧小平特別強調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不能動搖,鄧小平認為:“現在,阻撓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的主要障礙就是姓‘資姓‘社的問題”。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fā)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主要來自于經濟領域,這就是“左”。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衡量黨和政府各項工作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指出改革的目標模式應該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就打破了人們的思想禁錮,使全面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建立。從1992年起,中國政府先后對進一步開放沿邊、沿江、省會內陸城市做了一系列決定,包括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這就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2、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一批先進的技術隨著外資進入中國,促進了一系列先進產品的國產化,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3、境外投資增長很快。我國的境外投資在利用國外資源、帶動國內設備、勞務出口等方面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截止到2002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這也為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奠定了基礎。
第三步: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至今
以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標志,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更加明顯。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表明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改善中國國際貿易環(huán)境,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同時促進中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fā)展。加入世貿組織的同時,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也在積極構建地區(qū)經濟合作和自由貿易區(qū),在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第五次會議上,雙方達成共識:將在十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CAFTA)。
2001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圍繞著新思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提出了許多新政策,主要有: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fā),繼續(xù)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與合作。這些政策都將使我國經濟全球化進入新的階段,同時,也進一步加快了我國融入世界經濟的腳步。
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在黨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經濟不但實現連年高速發(fā)展,而且通過“三步走”逐漸融入了世界經濟全球化,這對我國經濟保持發(fā)展勢頭、擴大對外貿易,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全面的國際合作中吸引利用技術與資金、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