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12年度平頂山學院伏牛山文化圈招標課題重點研究項目(立項號:12ZBZYJ016)、河南省科技廳2014年度軟科學計劃項目(立項號:KJT142400410617)階段性成果
摘 要:伏牛山文化作為中原地區(qū)的特色文化,成為學界日益關注的一個領域。從傳播學的角度對伏牛山文化進行研究,通過對伏牛山文化的界定,傳播模式理論的闡述,對外傳播策略的制定等方面來展開論述,旨在找到伏牛山文化對外傳播的正確途徑,讓伏牛山文化在中原大地以及更遼闊的地域占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伏牛山文化;傳播;策略
作者簡介:盛曉玲(1978-),女,漢族,河南省平頂山人,平頂山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6--02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國家之間、地區(qū)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傾向文化的視角,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傳播,如正確的傳播對象定位,適合文化的傳播策略,多樣的傳播途徑等方面日益受到關注,一種文化只有廣泛傳播出去,才能發(fā)揮較大的影響力,才能夠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伏牛山文化作為地方特色文化,近年來在學界日益受到關注,只有找到伏牛山文化對外傳播的途徑,才能更好地提升伏牛山文化在國內(nèi)的影響力。
一、伏牛山文化概括
“伏牛山山脈是秦嶺山系進入河南后向東南延伸的部分,西接陜西,南接湖北,橫跨了河南南陽的西峽縣、浙川縣、南召縣、內(nèi)鄉(xiāng)縣,洛陽的欒川縣、嵩縣、汝陽縣,以及平頂山的魯山縣,面積達到20650平方千米”。[1]這是張清廉教授在《伏牛山文化概論》里對伏牛山地理范圍的界定。伏牛山地貌多為具有特色的山丘和峽谷,以北有伊河、北汝河、沙河,東有洪河、汝河,位于以南暖溫帶的有淅川、白河、唐河。老君山是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192米位于西陜縣北部。河洛文化、沙穎文化和荊楚文化在此形成,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在這里交匯。深厚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民俗風情再加上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伏牛山極具特色的文化色彩。無論是方言俗語、衣食住行還是婚姻喪葬、信仰祭祀都是伏牛山人類生活文化的主要要素,在統(tǒng)一的社會政治管理制度下,構(gòu)成了統(tǒng)一但又具有相對獨立的特色文化單元。
“伏牛山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豐富的自然風情使伏牛山擁有了優(yōu)越自然條件和區(qū)位優(yōu)勢。經(jīng)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伏牛山地區(qū)分布了大量的人類活動遺址,恐龍蛋化石帶的遺跡證實了在億萬年前這里繁衍了豐富的生物種體。80-100萬年的“鄖縣人”、50萬年前的“南召人”、15-20萬年的“大荔人”、10萬年前的“盧氏人”、8-10萬年的“許昌人”、4萬年前的鄭州“老奶奶廟”等,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華夏人類曾在這里繁衍生息,證明伏牛山地區(qū)是華夏民族重要的起源地。伏羲、炎帝、黃帝、嫘祖、倉頡、顓頊、帝嚳、堯、舜、禹等中華上古圣賢都曾在此留下印跡。伏牛山不僅是華夏民族的起源地,還成為眾多文化的起源地,例如黃帝文化、堯文化、夏文化、墨子文化、觀音文化、姓氏文化、瓷文化、酒文化、曲藝文化、魔術文化等,它們各自以獨特的形式單獨存在并發(fā)展著。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伏牛山地區(qū)積累了豐富而厚重的人文傳統(tǒng),因此,伏牛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具有原生性與根源性的特征。
另外,伏牛山眾多文化在這里交匯碰撞,包容開放的伏牛山使這些繁雜錯亂的文化很好地融合起來,形成了具有創(chuàng)新性,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它是中華文明的肇始之地,黃河、長江兩大文明在這里交融發(fā)展。河洛文化、潁川文化、荊楚文化在這里碰撞升華,因此,伏牛山文化又兼具多元性、包容性的特點。
二、伏牛山文化對外傳播現(xiàn)狀
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是促使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人類共同財富的民族文化必須促使它在更廣闊的范圍內(nèi)進行傳播,以便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了解它的內(nèi)在深邃,感受它迸發(fā)出的無窮魅力。任何文化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傳播,適合文化的傳播模式能更有效的推進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夠擴大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我國的對外傳播存在這樣的現(xiàn)狀:傳播隊伍的非專業(yè)化;傳播內(nèi)容偏向于官方意味地說教;傳播渠道太依賴政府;傳播對象定位狹隘,只注重外國中上層階級;傳播效果不理想?!盵2],目前,伏牛山文化通過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伏牛山文化概論》叢書、在《文史知識》雜志出版《平頂山歷史文化專號》等多種形式擴大了伏牛山文化的影響力,在學術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其在傳播的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傳播觀念較陳舊,忽視了受眾特征
“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中心主義傾向,每個文化群體都習慣高估自己的文化價值,并用它來作為評判其他文化的標準和依據(jù),以期取得對他文化的支配權(quán),這常常導致文化的相互排斥而不能實現(xiàn)真正有意義的信息交流。”[3]不同的受眾,由于文化而導致思維差異,由于思維差異而導致理解上的誤差,這樣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而且受眾的文化心理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不能過于強調(diào)自己文化的獨特性而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把自己的思維方式、習慣、思想等強加給別人,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受眾產(chǎn)生反感心理,一旦有這樣的情緒,想讓自己的文化走進受眾生活的圈子就很難了。文化的傳播并不能只靠個性,更重要的是找到認同感,因此,伏牛山文化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要更好地分析受眾特征,避免造成文化的傳播障礙。
(二)傳播的主體單調(diào)
伏牛山文化傳播的主體大多是文人學者,是知識水平較高、影響力較大的學者兼行政領導,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對外傳播所針對的受眾層次,與傳播主體相對應的受眾大多也都是“文人墨客”或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而生活在伏牛山文化圈中的“下里巴人”卻很少有機會深入了解文化的內(nèi)涵及價值,他們作為一股強大的傳播力量被忽略了。在傳播學中,傳播者既是傳播活動的出發(fā)點,又是傳播內(nèi)容的出發(fā)站,他不僅僅決定著傳播活動的存在和發(fā)展,而且還決定著傳播信息內(nèi)容數(shù)量多少,質(zhì)量好壞和流向,因此它在傳播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傳播主體單調(diào)會對文化的對外傳播造成一定的影響,會使一部分受眾流失,也會使傳播效果受影響,因此,要擴大傳播的主體,更好地傳播伏牛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伏牛山文化,增強伏牛山文化的影響力。
(三)對外傳播的方式比較單一
伏牛山文化是豐富多彩的,陶瓷文化、酒文化、姓氏文化、魔術文化、民俗文化等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然而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方式太過單一,一般采取的方式都是召開學術研討會,舉辦一些文化活動,做一些廣告宣傳等,像一些新興的手段,建立特色紀念館,建立體驗基地,開展攝影比賽,在全國進行文藝巡回演出,舉辦品酒會,設立文化節(jié)以及拍攝宣傳片等,還沒有很好地運用到伏牛山文化的對外傳播上。方式的單一性會使受眾對文化的興趣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吸引受眾的眼球,會使多樣的文化在傳播中受到限制。
三、伏牛山文化對外傳播策略
傳播策略是傳播活動的行動指南,它決定著傳播活動的方向及目標,對傳播活動的實施起著指導性作用。合理的對外傳播策略是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前提,制定合理的傳播策略文化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根據(jù)伏牛山文化的特點及內(nèi)涵,特制定以下傳播策略:
(一)更新傳播觀念
觀念是人在認識、接觸、挖掘事物過程中主觀意識產(chǎn)生的一種思想,是人的一種主觀思想和對所接觸事物的一種看法。為了伏牛山文化能更好地“走出去”,能夠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現(xiàn)魅力,傳播觀念的更新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不能像以前一樣,一味地宣傳、說教,要想使文化更好地傳播,我們應更加注重文化的交流,不僅僅增加文化傳播的數(shù)量,更應該注重文化傳播的質(zhì)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xiàn)伏牛山文化的魅力。如針對魔術文化,我們建立魔術體驗基地,通過組織魔術零距離、魔術對對碰等活動讓受眾切身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對于馬街書會,我們可以開展民間藝術交流活動,多方參與,在交流中實現(xiàn)文化的深層次傳播;像酒文化,可以舉辦多樣的文化知識競賽,吸引受眾參與其中;對于山水文化,拍攝一些宣傳片,在各大城市放映,擴大文化的知名度等等。
(二)擴大傳播群體
在前面我們也說過,目前伏牛山文化對外傳播的主體大多數(shù)是有知識水平的學者,官方團體較多,但作為地方的特色文化,它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來源于生活,要想文化的藝術涵養(yǎng)更好的展現(xiàn),就需要與它貼合的民眾的傳播,所以應該讓更多的基層民眾參與到文化的對外傳播中,這樣文化的傳播才能更順暢,文化才能有更大的影響力。比如說, 帶動一批在校的學生或者對伏牛山文化比較感興趣的退休干部、老教師召開學術交流會;邀請一些對伏牛山文化了解頗深的當?shù)厝俗雎糜尉包c的導游;召集一些出攤賣特產(chǎn)或者紀念品的商販等參與其中,讓更多的基層民眾成為伏牛山文化對外傳播的使者,壯大傳播群體的隊伍,更廣泛地進行文化的傳播。
(三)豐富傳播方式
伏牛山文化的多樣性就決定了傳播的方式的多樣性,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傳播方式,而且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我們能夠運用的方式途徑也越來越多,不能單一地運用一種或者幾種,我們要根據(jù)文化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傳播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使文化的傳播取得更好地傳播效果。除了召開學術交流會,還可以開展一些旅游活動,聘請對文化比較了解的當?shù)厝俗鰧в?,通過他們的講述讓游客感受伏牛山文化的魅力;舉辦一些商品展覽會,招募一些商販租賃攤位集中出售伏牛山文化的特色產(chǎn)品以及紀念品;建立特色紀念館,文物收藏館,通過導游的講解,游客的參觀,更深入的了解我們的文化;建立一些實驗基地,體驗中心,例如酒文化基地,魔術體驗中心,汝瓷生產(chǎn)基地等,讓受眾切身體會到文化的藝術魅力;征集一些攝影愛好者關于伏牛山文化的作品,通過他們的眼,他們的手,他們的思維將文化的美展示給眾人;也可以邀請專業(yè)的團隊為伏牛山文化量身定制宣傳片或者拍攝系列紀錄片等來傳播我們的伏牛山文化;還可以舉辦一些書畫比賽,讓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通過比賽了解我們的文化等等。傳播方式越豐富,文化傳播的效果才會越顯著,根據(jù)伏牛山文化的多樣性制定不同的傳播方式,讓伏牛山文化的對外傳播邁上一個新臺階。
綜上所述,伏牛山文化對外傳播應從更新傳播的觀念,擴大傳播的群體,豐富傳播的方式,培育文化品牌的力量,推動文化產(chǎn)品產(chǎn)業(yè)化的建設等幾個方面制定對外傳播的策略。只有制定了適合伏牛山文化的傳播策略,才能進一步做好伏牛山文化對外傳播的工作,也才能更好地服務當?shù)?,為我們在國際舞臺上展現(xiàn)風采增加籌碼。
參考文獻:
[1]張清廉.伏牛山文化概論[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4
[2]樸永光,江葉林.從哈德羅·拉斯韋爾的5W模式看當代中國對外傳播中的問題與對策[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09(23).
[3]賈春增,鄧瑞全.傳承與輻射—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