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強
大學生無論是“低就”還是“將就” 并不意味著無業(yè)可就,這情形恰似車站滯留的旅客,其總會各想各法,最后各回各家。所謂的就業(yè)難便是諸多畢業(yè)生離校與上崗期間的“滯留”。作為準畢業(yè)生,追問大學生就業(yè)難時我們總愛把矛頭指向政府、社會等,說教育體制不公,社會崗位不夠。而大學生只是社會諸多元素中的一元,豈能希冀社會處處為我們著想,各種國家政策向我們傾斜。我們應從內因出發(fā),完善自我,學習與實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做企業(yè)信賴的人才。
做學問好比種桃,而實踐好比賣桃。當前大學生就業(yè)難,“種的桃不好”是一方面,“不懂得在市場上賣”又是一方面。后者是多數大學生的詬病,所以加強實踐,讓學生“提前走進社會”顯得尤為重要。企業(yè)要的是員工,不是大學生,大學生站在面試老板前不要給其毫無經歷的一介書生之感。談到經歷,有多少大學生扎扎實實地實踐過?拋開學生的身份大干過?
面對國內許多大學重教育輕實踐,甚至把實習、假期社會實踐等作為學期末的附屬品的現狀,我們是否應反思“一介書生”憑何就業(yè)?實踐廣義的說就是脫離學生的身份去扮演其他角色,支教、實習、社會實踐活動等都屬于這個范疇。各種實踐是聯(lián)系大學這個“小社會”與真實社會的紐帶。
“種好桃,會賣桃”,實現均衡發(fā)展。認準自己理想的就業(yè)崗位,讓老板一眼就看上你,一人推及多人,“滯留大學生”的就業(yè)也就會有效地被解決。
(博客鏈接:http://li5980302.blog.
163.com/blog/static/297723812011628111
4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