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方
一、民意和媒體與司法機關滿意度關系探析
司法機關群眾滿意度是衡量司法機關執(zhí)法為民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司法機關是否公正廉明、文明執(zhí)法的綜合反映,其中的法院系統(tǒng)則是面向社會公眾最直接、最前線的工作窗口,審判工作做的如何,群眾路線走的怎么樣,關系到全國法院系統(tǒng)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故提升法院工作的人民滿意度,對提升司法系統(tǒng)人民滿意度具有最基礎的作用。
社會公眾最為關心的是審判公正問題,正如法律箴言所述:不法行為弄臟的不過是水流,而不公的判決則將水源污染了。尤其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諸如“彭宇案”、“趙作海案”、“貴州高爾夫球案”等,無不觸動司法公正的神經(jīng),讓社會公眾對公正審判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和不信任,這成為提升司法機關人民滿意度進程中的一塊絆腳石。盧梭有句名言:“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里。”法院的判決是守住司法公正的生命線,只有讓老百姓感受到正義公正就在身邊,法律才能被真正信仰,司法機關才能夠收到人民群眾的尊重和滿意。
二、民意和媒體對司法機關滿意度的影響
隨著人們公民權(quán)利意識的不斷增強和媒體發(fā)展的日趨多元化,民意和媒體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自然包括司法審判領域。在構(gòu)建法治社會的進程中,訴訟已成為人們尋求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通過媒體制造“民意”以達影響訴訟結(jié)果的目的已成為一種常見現(xiàn)象。在司法審判的公正性和公開性層面還有待提升,應當承認民意和媒體對司法審判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毋庸諱言,民意和媒體對司法審判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實踐中,事實基本相同的案件,因受民意和媒體關注與影響的程度不同而獲得不同的判決結(jié)果仍存在。例如貴陽市修文縣的騰彩榮“捨撿”高爾夫球案和北京市海淀區(qū)的馮書凱等人“捨撿”高爾夫球案,即是在民意和媒體影響下的同案異判的結(jié)果,本來都應以盜竊罪判處的兩案,卻出現(xiàn)罪與非罪截然相反的判決,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
民意和媒體對貴州“撿”球案的高度關注,給審理案件的司法機關帶來了巨大壓力,這也成為騰彩榮后來被法院改判無罪的重要外因。司法審判固然應當考慮社會效果,但該社會效果的考慮應是在法律框架之內(nèi)進行。司法機關在面臨強大的民意和媒體壓力時,特別是在社會矛盾還比較尖銳的現(xiàn)實背景下,違背法律去迎合民意和媒體實屬無奈之舉,但一旦開了“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并無原則地向民意和媒體妥協(xié)的先例,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更會造成司法機關在民眾心目中的權(quán)威性和滿意度的打折,長此以往會喪失司法審判在民眾心目中的信任度。
三、民意和媒體影響司法機關滿意度的原因
民意和媒體不正當?shù)谋O(jiān)督,不僅會對司法機關的滿意度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可能對司法獨立產(chǎn)生不良影響,故有必要對產(chǎn)生這種局面的根源認真分析。
首先,新聞媒體要求報道客觀、公正,但相對于司法的理性而言,新聞的感性特征比較強。根源在于媒體人不是法官,盡管會對事情的真相進行深入全面的調(diào)查,但出于新聞報道截稿時間以及媒體人自身法律素養(yǎng)所限,在創(chuàng)作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摻雜進個人主觀情感或者先入為主地報道難以避免。加之新聞報道在文字和語言表述上的模糊性,容易讓人誤導,一旦刊發(fā),很可能讓受眾者認為事實就是如此,然而,報道的事實與現(xiàn)實可能相去甚遠。新聞報道只能保證相對的客觀公正,而很難做到絕對的客觀公正,這是與司法工作的一個極大差別。
其次,民意有時候是盲目滯后,甚至是不理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媒體報道的影響,尤其是不客觀、帶有偏見性的報道,片面追求收視率、閱讀量的報道。民意和媒體一樣,有時候關注的焦點問題是案件的法律事實和法律適用之外的問題。所以在今后的案件中要引導民意的理性提升和媒體報道客觀性的強化。
最后,在當今的新媒介環(huán)境下,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網(wǎng)絡民意風起云涌,一方面,新聞媒體可能會被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聲音所裹挾和綁架,喪失原有的客觀公正立場;另一方面,媒體的聲音經(jīng)過網(wǎng)絡的無限制放大和爆炸性傳播,會產(chǎn)生強化和疊加的效果,當媒體報道的內(nèi)容本身有偏差時,勢必會產(chǎn)生更嚴重的不良后果,對司法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理性判斷造成影響。
四、改善民意和媒體與司法機關滿意度的對策
民意和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干預司法具有必然性,為了提高司法審判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提升社會公眾對司法機關工作的滿意度,構(gòu)建民意和媒體與司法機關的良性互動關系顯得更為必要。我國仍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現(xiàn)階段的國情和文化傳統(tǒng)決定了我國司法機關與民意和媒體的良性互動關系的建立還需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司法機關與民意和媒體之間究竟應建立怎樣的良性互動關系,還須置身于我國這一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去研究。在呼吁民意和媒體不應干預司法,司法機關要合理回應民意和媒體外,更應結(jié)合當下我國民意和媒體,以及司法機關的真實情況來妥善處理相互間的關系。首先,由于社會公眾的態(tài)度依認識而定,因此,應該努力提高民眾的認識水平,并及時發(fā)布案件信息,使民眾的認識更趨理性、全面;其次,媒體應負起正確引導民意的責任,特別是在當下民眾對信息的篩選、辨別能力還比較弱的情況下,更應該強化媒體對民意的積極導向作用;最后,司法機關應逐步樹立權(quán)威性,及時依法公布案件的相關信息,拉近司法機關與民意和媒體的距離。
參考文獻:
[1]陳光中:《刑事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版。
[2]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版。
[3]徐光華、郭曉紅:《民意和媒體對刑事司法影響的考察》,《法商研究》,2012年第6期。
[4]邱亮亮:《淺析自媒體中“民意”與司法的關系》,http://ahhy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