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到底是什么?真的那么難嗎?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理解起來當然不難了?!疤煜陆灾乐疄槊溃箰阂?;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雹僭谥袊丝磥硎且粋€再簡單不過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感悟體驗的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古人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②。當古希臘哲學家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卻使西方的學者陷入了幾個世紀困惑,而在柏拉圖自己研究著作的最后,用一聲嘆息來結(jié)束:美是難的!
關鍵詞:心神愉悅;真善美;中國古代;清氣
作者簡介:蔣鵬,單位:蘇州大學藝術(shù)學院,專業(yè):國畫理論研究與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B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5--01
美學是一門既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這門學科所包含的問題的探討同人類的審美意識史一樣久遠。在中國,先秦許多思想家都明確地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美學思想,其中儒道兩家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都深入地探討過美學問題。在西方,古希臘幾位著名思想家如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特別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對美學問題發(fā)表了相當深刻的見解,這些見解一直影響甚至左右著以后西方美學思想的發(fā)展。說它年輕,是國為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近代才確立起來的。18世紀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d Baumgarten,1714—1762)從建立完整的人類知識體系出發(fā),指出構(gòu)成人類心理功能(活動)結(jié)構(gòu)內(nèi)容本有知、情、意三個方面,與之相對應,應有三門學科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研究“知”的為邏輯學,研究“意”的為倫理學,而“情”卻還沒有一門獨立的、專門的學科加以研究。于是鮑氏呼吁建立一門研究感覺、情感即感性認識的學科,并提議用“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來命名。1750年,鮑姆嘉通以《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為書名的拉丁文專著出版,從此,標志“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鮑氏便也被稱作“美學之父”。其后,康德、黑格爾在他們的美學著作中沿用了這一術(shù)語,并把美學納入自己的哲學體系,從而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日本哲學家中江兆民最早用漢文把“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譯成“美學”,我國近代學者王國維把它引進國內(nèi),也使用了“美學”這個名稱,并漸漸約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
西方美學,源于三個基礎:對事物本質(zhì)的追求;對心理﹑情﹑意的明晰劃分;對各藝術(shù)門類的統(tǒng)一定義。什么是美,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客觀的事物帶給我們的神加上主觀的長在身體里面的心互相作用能夠產(chǎn)生愉悅,即使美。美學是從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出發(fā),以藝術(shù)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jīng)驗,以及美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zhì)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shù),但不研究藝術(shù)中的具體表現(xiàn)問題,而是研究藝術(shù)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shù)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zhì)、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中國古代的審美,主要表現(xiàn)在愉悅性,直覺性,客觀性,主觀性,真實性。直覺性、客觀性即心,主觀性、真實性即神,心神愉悅即為美。關于美的愉悅感,古代諸多方面,?!罢馈币辉~來表現(xiàn),盡管沒的形態(tài),表象多種多樣,但是美反映在人的心神交融上是人的愉悅感,即善,即真,即美。表現(xiàn)在繪畫、音樂、味覺上則是五色五音五味足矣,多者則盲其目、亂其耳、倒其味。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處處體現(xiàn)著美。首先是天地之和,它是人間之和的本體和生成依據(jù)。其次是作為“天地之和”必然反映的“天人之和”和“人人之和”?!叭巳酥汀庇直憩F(xiàn)為精忠報國的社會之和、家庭之和與同輩之和。家庭之和的原則是“以父統(tǒng)子”、“以長統(tǒng)幼”;同代之和的原則是“以嫡統(tǒng)庶”、“以長統(tǒng)幼”、“以男統(tǒng)女”,這種人與自然之和,君臣關系之和,家庭倫理關系之和與同輩關系之和(仁義禮智信),當然不是一些冒名之徒強加的、所謂的封建、迷信(中國古人對大自然(道)的崇拜)、保守、男女不平(男女生來就是相親相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何來男女不平等之言)、不明主等待。社會之和是由同輩人與不同輩人組成的人人相親相愛的和諧社會。《禮記·禮運》描述的“大同世界”就是這種和諧的社會。按照“天地之和”實現(xiàn)“人人之和”、“天下之和”,關鍵還是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政治之和。政治之和即仁政,表現(xiàn)在統(tǒng)治者努力維護各層之和,和諧的社會必以和諧的人為美。所謂“人和”,即社會中的人必須遵守代間之和與同代之和以及政治之和、神人之和等一系列行為準則去行事,不可放縱任性,為所欲為,自然就不會出現(xiàn)現(xiàn)在社會上的老無老相,幼無幼禮,以丑為美,以怪為美,以滑稽為美的社會畸形怪誕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jīng)》
[2]《莊子·天道》
[3]蔣孔陽.蔣孔陽美學藝術(shù)論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4]《文心雕龍·神思》
[5]《文心雕龍·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