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麗
摘 要:《覺醒》是美國女作家凱特.肖班的代表作,描寫主人公愛德娜努力追求自我與理想的過程,被譽為女權主義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本文旨在從小說中女主人翁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活動入手,分析愛德娜不同行為活動所蘊含的象征意義,以及它們在愛德娜“覺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愛德娜;行為活動;象征
作者簡介:李杰,性別:女,民族:蒙,籍貫:遼寧阜新,工作單位:內(nèi)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5-0-02
美國女作家凱特.肖班的《覺醒》出版于一八九九,因為涉及女性自我意識及性意識覺醒等在當時傳統(tǒng)價值觀中很敏感的問題,該書一經(jīng)發(fā)表便在美國文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队X醒》無論是從題材的選擇、情節(jié)的安排還是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堪稱經(jīng)典。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肖班在作品中大量地運用象征手法。小說的標題、故事發(fā)生的場景、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主人翁的行為活動等元素都被賦予了深刻的象征意義。人物的行為活動是故事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覺醒》中,作者用細膩的筆法描寫了一系列極具象征意義的行為活動,其中以學會游泳、睡覺、鋼琴演奏、繪畫和自殺最為突出。
1.學會游泳
學會游泳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行為象征,它與大海緊密聯(lián)系起來,帶有極深的象征意義。愛德娜整個夏天都在拼命學習游泳,她不斷向大人和小孩請教, 羅伯特甚至為她設計了詳細的游泳課程,天天教她練習,都沒有成功。而有天晚上,她卻突然有了靈感,“她像個初學步的孩子,磕磕碰碰,拉拉扯扯,但突然一下子覺得有了力量,能勇敢地自信地獨自行走了。”(凱特.肖班 p.35)這象征著主人公的重生,她因此而獲得了追求自由的力量,當她與大海融為一體時,她的身體與靈魂也得到了統(tǒng)一。在游泳的過程中,她獲得了其他女性無法感知的勇氣與獨立的感覺,大海發(fā)掘出了她的潛在力量,喚醒了她沉睡的欲望。學會游泳無疑也給予了愛德娜反抗他丈夫權威的力量。學會游泳前的她習慣于把丈夫的要求乃至命令看成是她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動作,然而學會游泳后的她卻開始對丈夫表現(xiàn)出不順從,當丈夫要求她早點進屋睡覺時,無論是他的溫柔勸慰或是強行命令,都讓她無動于衷?!耙窃谝郧?,她會答應他的請求進去的。一般她總會照他的要求去做,這并不意味著屈從或順從于任何強制性的要求,而是不假思索的行動。正如我們用行走、移動、坐下、站立等舉止度過我們的日常單調(diào)生活一樣?!?(凱特.肖班 p.40)她開始去反思她以前對丈夫的服從是否應該,她也開始去質(zhì)疑自己過去所過的生活是否是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學會游泳同時也標志著愛德娜掌握了通向“覺醒”彼岸的手段,這為她“游到女人沒有游過的那么遠”提供了條件。
2.睡覺
睡覺象征著愛德娜覺醒前的生活狀態(tài),也是她逃避現(xiàn)實的重要方式,它為愛德娜的覺醒積蓄了力量,潛伏了巨大的威力。故事多次提到愛德娜在睡覺,她的睡眠常常帶著“煩躁和激動不安”。幾次睡眠中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是謝尼·卡米內(nèi)達島上的沉睡。謝尼·卡米內(nèi)達島在格蘭德島附近,愛德娜和羅伯特及其它度假者一起到島上做禮拜。在教堂里,愛德娜顯得煩悶和昏昏欲睡,羅伯特把她帶到了島上安托萬太太的家。她醒了之后,覺得自己睡了很久,也睡得很熟,這與前一晚“迷迷糊糊、似醒非醒”的睡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睡醒后的她,顯得十分不同。“她的眼睛發(fā)亮,不僅沒有絲毫睡意,而且容光煥發(fā)”。(凱特.肖班 p.49)她問羅伯特,“我這一覺睡了多少年啦? ……整個島似乎都變了樣。一定是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人種,只留下你我這兩個老古董啦。”(凱特.肖班 p.49)這正好反映了愛德娜潛意識里的希望:與羅伯特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
3.鋼琴演奏
鋼琴演奏在小說中也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它是當時社會女性身份的一個重要標志。鋼琴演奏在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中多次出現(xiàn),其中以阿蒂諾爾夫人和雷西小姐的演奏最讓人印象深刻。她們兩人都很擅長彈奏鋼琴,但是她們的演奏行為卻各有目的,也為聽眾帶來了不同的感受。阿蒂諾爾夫人是眾人眼中的賢妻良母,丈夫和孩子是她存在的目的,就連彈奏鋼琴都是為了她的孩子們,為了家庭的和諧。因此她不是像一位藝術家那樣演繹一首樂曲,而是作為一個妻子和母親。雷西小姐是個獨身的女性,她我行我素,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具有獨立的性格,為了藝術她愿意拋棄一切。她演奏音樂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藝術上的享受,她的演奏過程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她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
由于阿蒂諾爾夫人與雷西小姐的演奏目的不同,她們的作品自然會帶有不同的內(nèi)涵,也會給聽眾不同的遐想。阿蒂諾爾夫人為別人而活,缺乏自我,因而她的音樂顯得蒼白無力,沒有內(nèi)容。她的演奏只能給愛德娜帶來一些想象,卻不能引起愛德娜的共鳴。而雷西小姐這位特立獨行的女鋼琴家,她沒有朋友,無處傾訴內(nèi)心的苦悶,因而她的音樂會帶有她思想的印記。她的音樂充滿激情,飽含深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袄孜餍〗銖椀淖畛鯉讉€和弦就使得蓬迪里埃太太的背脊從上到下感到一陣陣顫抖?!保▌P特.肖班 p.33)她的音樂碰觸到了愛德娜的靈魂深處,幫助愛德娜拋棄虛飾的外殼釋放真正的自我:“她沒有看見任何孤獨、希望、期待或是絕望的圖片??烧沁@些情感在她心靈深處洶涌起來,支配和鞭策著她的心靈,正如海潮每天襲擊她纖細的軀體一樣。她顫抖了,啜泣了,眼睛滿含淚水?!保▌P特.肖班 p.33)
4.繪畫
繪畫也是貫穿小說的一個重要象征意象,正是繪畫幫助愛德娜的覺醒有了質(zhì)的飛躍。在小說開始繪畫只不過是愛德娜打發(fā)時間的方式,是舒緩內(nèi)心孤獨的途徑。那時她的筆法不夠嫻熟,她的作品也沒有多少人懂得欣賞,只有羅伯特給她投來了贊許的目光,“畫得真不差。她懂得怎樣畫;她有繪畫才干,一點不假?!保▌P特.肖班 p.14)因而當她的愛人羅伯特遠走他鄉(xiāng)后,繪畫便成了她表達對愛人思念的手段,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她表達自我、肯定自我的方式。然而她的丈夫卻并不能理解她的行為,在蓬迪里埃先生看來繪畫就是在浪費時間,他覺得繪畫使得他的妻子放棄了她應履行的職責,“天啊,去畫畫吧!可是不要讓一家人都跟著倒霉吧。”(凱特.肖班 p.76)丈夫?qū)λ袨榈牟恢С质沟盟c丈夫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嚴重,心離丈夫也越來越遠。然而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她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她的繪畫技術變得愈加嫻熟,通過賣畫使她有了經(jīng)濟收入,為她擺脫家庭束縛提供了必要條件。她把繪畫作為了自己的謀生手段,她成功地在經(jīng)濟上取得了獨立,這使得她羽翼豐滿,毫不猶豫地搬離了丈夫的家,住進了“鴿子窩”。有了自己獨立空間的愛德娜拋棄了丈夫?qū)λ氖┥?,擺脫了夫權統(tǒng)治下物質(zhì)對她的奴役,她不再是丈夫生活中的附庸,使得她的覺醒更上了一層樓。
5.自殺
愛德娜的自殺是故事發(fā)展到最后的一個場景,它同樣也被作者賦予了極深的象征意義。她的自殺是她同世俗所作的最后一次抗爭,同時她也因此而獲得了新生。
作者在描寫自殺這一場景時用了大量精致的詞語,恰到好處的描寫出了愛德娜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羅伯特的離去讓愛德娜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她清楚地意識到她現(xiàn)在與阿羅賓所過的生活并不是她所要的生活,她不愿意在毫無愛情的狀況下流連在男人中間,成為滿足他們性欲的工具。她也明白無論是丈夫或是孩子都沒有辦法讓她放棄自我,甚至連她現(xiàn)在唯一鐘愛的羅伯特以及對他的思念在某一天“也都會從腦海中煙消云散,只剩下她一人。” (凱特.肖班 p.151)她慢慢清醒地意識到只有完整的自我才是她所渴望的,死亡無疑是保全她自我的唯一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看,她的做法或許是正確的。因為在被妻子和母親的身份束縛的世界里,她陷入了一個不能讓她滿足的婚姻里,她的丈夫是在她沖動時做出的選擇,她的孩子也只能偶爾喚起她的母性。她所生存的社會已經(jīng)限定了她的地位,她無法在危及自己小孩的聲譽的情況下去為自己重新定位,因而她選擇了死亡。
在小說最后,愛德娜又重新回到了格蘭德島上,小說的場景又因此回到了起點。這個小島是她的覺醒的開始地,也是覺醒的結束地。在這個島上是大海最早喚醒了沉睡的她,讓她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也是大海賦予了她與世俗抗爭的力量。當她再一次回到這兒時,大海又向她發(fā)出了召喚。面對大海的誘惑,她第一次意識到她的心理、情感和生理的潛力都是由大海為她喚醒,在她失落時“只有喚醒了她靈魂和肉體并給予她力量的大海,對她敞開了寬闊的胸懷?!保ń鹄?p.392)也只有大海才能幫助她擺脫社會和家庭對她身體和思想的禁錮,幫助她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愛德娜“為逃脫‘靈魂的奴役義無反顧地投身于大海,以生命換得了最大的自由和解放?!保ń鹄?p.393)
愛德娜的自殺并非預示著她的生命以悲劇結束,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當全身赤裸的愛德娜暴露在陽光下時,她“感到自己像是剛出生的一個生命,在她從不了解而又熟悉的世界中睜開了雙目?!保▌P特.肖班 p.152)擺脫了一切束縛的她在大海中放棄了自己繼續(xù)生存下去的權利,為自己保全了自我,也換來了新生。她以她的行動告訴世人,她的生命是屬于她自己的,她不屬于任何一個人,也只有她才有權利去處置。無疑她的死是她同世俗所作的最后一次抗爭,她也用她的生命昭示了她追求自我的決心。
凱特.肖班把象征手法有效地同小說創(chuàng)作結合了起來,女主人翁富有象征意義的行為活動將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機串聯(lián)起來,不僅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也進一步深化了小說主題,豐富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手法。
參考文獻:
[1]Bressler, Charles E. Literary criticism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2]Martin, Wendy. New Essays on The Awakeni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黃晉凱,張秉真,楊恒達.象征主義.意象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4]金莉.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金莉,秦亞青.美國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凱特.肖班[美].文忠強,賈淑勤譯.覺醒[M].廣西:漓江出版社,1991
[7]<世界文化象征辭典>編寫組.世界文化象征辭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