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窗邊的小豆豆》是一部充分體現(xiàn)了休閑美育理念的兒童教育奇書,巴學園里多彩的休閑娛樂活動和獨特的授課方式,豐富了孩子們的成長經(jīng)歷并奠定了他們一生的基礎。小林宗作的休閑美育理念強調(diào)自然性、娛樂性、自由性,強調(diào)“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從多方面來鍛煉和培訓孩子的德智體美勞五育,使審美活動真正切入到教育的實際休閑活動中去。對小林宗作休閑美育理念的分析,不僅能深化我們對休閑美育本質(zhì)的思考,更對當今的兒童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及深刻的啟發(fā)性,并且為現(xiàn)代兒童教育找到了一個新的教育支點。
關鍵詞:休閑美育;自然性;娛樂性;自由性
作者簡介: 付后梅(1989-),女(漢族),云南省,云南玉溪師范學院文學院大四學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5-0-02
《窗邊的小豆豆》是具窗邊的小豆豆系列叢書中藝術價值最高的,是黑柳徹子的代表作,是日本有史以來銷量最大的一本書,譯成33種文字,已成為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被眾多媒體評為“世紀最有價值圖書”。《窗邊的小豆豆》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氣,老師無法忍受行為怪異的她被原來的學校退學后,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里“行為怪異”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里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使這里的孩子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時光,并且奠定了他們一生的基礎。
學界對《窗邊的小豆豆》作為兒童文學作品的教育藝術價值進行了深刻挖掘,但目前的研究側重點是:小林宗作校長如何理解,尊重、愛護學生,如何實施民主、平等、人性化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及家長如何對兒童進行教育尤其是如何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等。本文將從休閑美育的角度來研究《窗邊的小豆豆》中小林宗作校長在巴學園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自然性,娛樂性,自由性的休閑美育理念。休閑美育是休閑學與審美教育的交叉學科,休閑與審美之間有內(nèi)在的必然關系。所謂休閑,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體驗狀態(tài),自在,自由,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休閑的這種基本特征也正是審美活動最本質(zhì)的規(guī)定性,可以說,審美是休閑的最高層次和最主要方式。小林先生倡導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活動中把休閑娛樂與審美教育有機結合,重視個性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美德和優(yōu)秀品質(zhì)的形成。
在巴學園里,小林先生貫徹以人為本的觀念,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和表達自我的平臺,通過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和特殊的授課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審美觀念和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素質(zhì)。
一、強調(diào)休閑美育的自然性
休閑的“休”,從文字上看是人依木而“休”,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1]
巴學園的建筑非常地與眾不同,就像一個游樂園。大門是用兩顆活的樹做成的,校園四周種滿了樹木作為圍墻,用廢舊的電車充當教室和圖書室。讓孩子們感覺好像一邊學習,一邊在旅行一樣。
小林先生非常地熱愛大自然,不僅體現(xiàn)在校園的建造上,他也希望為教育打上自然的底色,親近自然,從而使德育走向親和。他認為教育應該是純真、自然的,是一種有生命的充滿詩性的教育。
小林先生帶著孩子們?nèi)ヒ按?,感受自然。還請當?shù)氐霓r(nóng)民為孩子們講解示范如何種莊稼,告知一些農(nóng)作物及天氣知識,甚至把校園里的地空出了一塊兒,留給孩子們種莊稼,觀察莊稼的長勢變化,享受勞動帶來的快樂!小林先生認為“在別人面前拼命的掩藏自己的身體,是不自然的事。”所以讓孩子們光著身體游泳,想讓孩子們知道“無論什么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弊匀坏拿鎸Ρ舜碎g身體的異同。生活是學習的源泉,小林先生就是要把孩子們從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接近生活,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們看到“真正的東西”,希望孩子們盡可能地保持自然活潑樂觀的性格,成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人。
總而言之,教育要親近自然,不僅應該建立一個自然適宜地外部學習環(huán)境,教育的過程中也應該貼近生活,貼近自然,德育也才能更好地走向親和,休閑美育的培訓與自然界密切聯(lián)系。
二、創(chuàng)造休閑美育的娛樂性
寓教于樂,它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至高的教學境界,是創(chuàng)新的、注重生活實際的、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的樂趣教學。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教育應當使所有提供的東西讓孩子們化為一種寶貴的禮物,而不是化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讓他去負擔?!?/p>
小林先生為巴學園里50多個孩子創(chuàng)造了許多有趣的娛樂活動,有意地創(chuàng)設新奇有趣、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激發(fā)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啟迪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訓和鍛煉了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育。荷蘭文化史學家赫伊津哈(J.Huizinga)相信“文明是在游戲中并作為游戲興起并展開的”, “人類社會的偉大的原創(chuàng)活動自始都滲透著游戲?!盵2]
老師每天帶著孩子們?nèi)バM獠煌牡胤缴⒉?,在散步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自由的玩耍,與此同時,老師就針對所見的事物灌輸給孩子們歷史,地理,生物等知識。召集孩子們在學校禮堂里搭帳篷露營、睡覺,教大家搭帳篷,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最有亮點的是韻律操。從韻律操開始學習新的節(jié)奏教育,用小林先生的話說“韻律是讓身體的組織結構更加精巧的游戲,是教會我們怎樣開動心靈的游戲,是讓心靈和身體理解節(jié)奏,幫助精神和肉體達到和諧,從而喚醒人的想象力,促進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游戲,做韻律操會使人的性格富有韻律感。”游戲促使人們作出種種反應,提高人的靈活性、適應性、雙向交往能力,啟發(fā)人的收斂和發(fā)散性思維。小林先生彈著鋼琴,小學生們合著琴聲的節(jié)奏,從各個位置自由地、自然地走動,小林先生要求孩子們隨著他變換著不同的拍子節(jié)奏做出相應的動作,他認為,通過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集中注意力的習慣,還能培養(yǎng)他們堅強的意志。小林先生設置的運動會所有的項目,主要的是為了讓身體缺陷的高橋君在運動會中能夠得到第一名,樹立他的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體現(xiàn)了他的良苦用心。
小林先生是一個真正理解孩子們的大人。讓孩子們穿著最差的衣服來上學,為的是讓孩子們不必顧忌衣服而能自由的玩自己喜歡的游戲,巴學園里,每個孩子都有一顆自己爬玩的樹。音樂課上小林先生彈鋼琴,孩子們在禮堂地板上隨性涂畫,希望通過這些游戲來鍛煉孩子們大腦和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反應性,靈活性,思維的發(fā)散性等。人只有在游戲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創(chuàng)造力。在活動過程中,發(fā)揮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展現(xiàn)了他們活潑、可愛、多彩的一面,保持孩子的童真天性。
三、倡導休閑美育的自由性
自由作為人的最高價值和終極目的,是衡量一切文化文明程度的標志和尺度。創(chuàng)造性的休閑活動,必須以自由為前提,如果有重重拘束,創(chuàng)造的火花就難以迸發(fā)出來。[3]
在巴學園里,小林先生就是遵從興趣的激發(fā),習慣的養(yǎng)成,方法的習得,能力的培養(yǎng),個性的張揚比分數(shù)更重要這一原則而進行的教學。上課沒有固定的座位安排,每天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座位。巴學園上課方式更是別具特色,課前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當天要上的所有課以及要學習的所有問題點,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課自學,遇到任何不懂的問題都可以請教老師。對不喜歡的科目,只要在放學前完成就行。每天留出一部分時間做自己喜歡、擅長的項目,通過這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活動中最為直接,最為活躍的推動力?!?/p>
在巴學園里,每天早晨都可以“從自己喜歡的科目開始”的學習方式,體現(xiàn)出小林先生“重視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特長的培養(yǎng)”“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特長”,根據(jù)個人的特點,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特長,使他們的自我價值得到體現(xiàn),使孩子們的才華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宗白華在《美議》中指出“音樂深深地表現(xiàn)了人類心靈最深最秘處的情調(diào)與律動。音樂對于人心的和諧,行為的節(jié)奏,極有影響。音樂是形式的和諧,也是心靈的律動。”[4],小林先生在上課過程中充分運用音樂、節(jié)奏、韻律、圖畫、情感和動作等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官來進行教學。
小林先生讓孩子們隨著他彈奏的鋼琴節(jié)奏而自由地盡情地用粉筆在禮堂地板上各自占據(jù)一塊“領土”涂涂畫畫,不僅使孩子們體會了粉筆帶給他們的樂趣,也享受了涂畫的樂趣,輕松自在地欣賞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陶冶了情操,還可以自由的運動身體,達到了大腦與肢體的相互協(xié)調(diào)。
孩子對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有趣的事,總是很有表達的欲望。小林先生給孩子們搭建了一個表達的平臺,讓孩子們感受到被認可被尊重的自己。每天午飯前自由的“說話”節(jié)目,小林先生鼓勵引導孩子們積極、勇敢的在全校師生面前自由地表達,訓練孩子們的表達能力,鍛煉孩子的心理素質(zhì)。小林先生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體發(fā)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依照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天賦、才能等引導她們自由發(fā)展。
“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在于保持和傳播文化,而且在于促進美德和優(yōu)秀品質(zhì)?!盵5]古代社會中,早已存在“寓教于樂”的思想,即教育要通過藝術和美的形式來進行的一種教育方式。小林先生的休閑美育正是通過傳授美的知識,通過反復的審美實踐活動來提高孩子們的審美能力的教育。小林先生為巴學園里的孩子們創(chuàng)建散步,露營,野炊,向農(nóng)民學習種莊稼,做韻律操,茶話會,溫泉旅行,運動會,游泳課,大冒險,試膽量,粉筆涂畫,音樂課,說話節(jié)目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目的在于提高孩子們的智力,美化孩子們的心靈,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培養(yǎng)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發(fā)展了她們各自的特長,發(fā)揮了她們的天性,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孩子們的德智體美勞,最終達到真善美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為巴學園里的孩子奠定了一生的基礎。小林先生的休閑美育教學理念走出了一條前人未走過的新路,為我們的教學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及新的教育支點和新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周正懷 教師休閑教育的價值取向芻議——《教書育人》2005年35期,
[2]赫伊津哈《游戲的人》,花城出版社,2007.9.
[3]章輝《紅樓夢》的休閑美學,邯鄲學院學報, 2011年9月,第21卷第3期,
[4]宗白華《美議》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北大大課堂).
[5][德]席勒著,張玉能譯《審美教育書簡》(又譯《美育書簡》),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譯林出版社,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