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頓+張繼安
一般認為“國學”即“一國固有之學”,是一個國家學術文化的總稱。傳統(tǒng)觀點認為國學博大精深、類目繁多,往往被束之高閣。甚至認為國學早已經(jīng)過時,只是《百家講壇》的那些專家們在樂此不疲的研究而已。殊不知國學不僅是一批寶貴的文學礦藏,更是思想的精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近些年,特別是《百家講壇》等有關“國學”的電視節(jié)目的熱播,在國內(nèi)掀起了一陣“國學熱”。那些源遠流長的國學經(jīng)典不應該僅僅是一堆供人研究的材料,更應該走進語文課堂,讓學生親近國學,親近傳統(tǒng)文化,并讓國學中的思想精髓影響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從而促進學生成才。
一、從《三字經(jīng)》入手,進行國學啟蒙教育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jīng)》,便知天下事,通圣人禮?!薄度纸?jīng)》《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篇幅較短卻包含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等內(nèi)容。所以,將《三字經(jīng)》作為小學生國學啟蒙教材最為合適。而作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的其他兩本——《百家姓》和《千字文》實用性不太大,可以不做要求。
教師在引導學生背《三字經(jīng)》時,不能讓學生機械地背誦。干巴巴的背誦不僅背得慢、易忘,更會成為學生的壓力。小學生的心智都很不成熟,正是貪玩、好動的時候,如果讓學生“正襟危坐”的背誦是堅持不了幾天的。反而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學,寓教于樂,如給要背的篇目配樂,讓學生根據(jù)旋律來背誦。以《三字經(jīng)》為例,可以找一些跟《三字經(jīng)》一樣三拍子的背景音樂,讓學生根據(jù)背景音樂讀《三字經(jīng)》?;蚴亲屆總€學生準備一個打拍子用的道具,可以是小鼓也可以是一個塑料瓶,讓學生邊誦讀便打拍子,將口、耳、手結合,像做游戲一樣誦讀。將國學經(jīng)典與旋律相結合,更能符合小學生的特點。
二、利用流行歌曲背國學經(jīng)典
在背誦完《三字經(jīng)》后,可以讓學生接觸一些古詩詞。前文說過在旋律中背誦更能符合小學生的特點,效率也更高。如今流行歌曲也玩起了“中國風”,很多古詩詞被寫進了歌里,讓學生學唱這些歌曲也不失為一種方法。不僅能加深學生的國學素養(yǎng),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如王菲唱的《但愿人長久》的歌詞就直接來自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學生們在學習唱歌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將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背了下來。相信教小學生唱歌要比教小學生背古詩詞要容易多了。除此之外,還有鄧麗君的《在水一方》改編自《詩經(jīng)》中的《蒹葭》,《獨上西樓》來自李煜的《虞美人》,電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唱的《佳人曲》來自漢代李延年的《佳人曲》,電影《夜宴》主題曲《越人歌》來自楚國民歌《越人歌》,姚貝娜唱的《驚鴻舞》來自曹植的《洛神賦》……并且這種將古詩詞和流行音樂相結合還有不斷增強的趨勢。
除了流行音樂,還有一些學者、作曲家正致力于給古詩詞配樂,方便小學生國學啟蒙。例如《谷建芬:古詩詞20首》就是這樣一本書,其中將《春曉》《憫農(nóng)》等20首古詩譜上音符,讓孩子在唱歌中學習古詩。
三、在誦讀中樹立學生的道德觀念
從讓小學生接觸國學開始就質疑聲不斷,主要是因為小學生的古文理解能力非常有限,理解不了。所以,在讓小學生誦讀國學時,要以誦讀、培養(yǎng)語感為目標。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小學生只要求誦讀就夠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漢語水平的提高,他們就會逐漸理解所背的內(nèi)容了。
但是不求深入理解不等同于完全不講,讓學生干背,因為一些內(nèi)容包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對于學生學習和教師的教學甚至學生的行為習慣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于這些內(nèi)容教師應該給予適當講解,以端正學生的言行和品性,其作用比《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等教條有用的多。如《論語·憲問》中有這樣一問:“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給了這樣的回答:“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也就是當別人有負于自己時,你可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這件事,而不是以牙還牙。小學生中各種小糾紛不斷,到老師那告狀的不占少數(shù),教師的各種說教、長篇大論似乎并沒有奏效。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在處理這類事情時可問學生:“‘當事人背過的‘以德報怨何如?”學生會自然地背出下一句:“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學生如果懂得這句話的含義,這種糾紛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自己應以正直去面對別人對自己的行為。這樣,比教師一大通的說教有用的多,而且給學生的印象也更為深刻,有醍醐灌頂之效。
當前,各種惡劣的社會現(xiàn)象讓人們開始關注精神文明的建設,古代倡導的仁、義、孝、信等美德又重新得到人們的重視,這也正是國學經(jīng)典所蘊含的道理。因此,在將國學引入小學課堂時,更應該引入國學的所蘊含的思想道德觀念。
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認為儒家思想中的封建、階級的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發(fā)展。雖然這種全盤否認儒家文化的觀點是錯誤、偏激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些國學經(jīng)典中的確有一些束縛人的思想的封建落后的觀念,已經(jīng)與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背道而馳。所以,在將國學經(jīng)典引入課堂時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例如儒家提倡的“三綱五?!薄⒂拗?、愚孝等內(nèi)容也就是“五四”提到的“舊道德”中應該刪去,弘揚和傳承中國文化的精華。
思想的傳承靠的是教育,而小學是學習國學經(jīng)典的最佳時期,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經(jīng)常給予學生引導,雖不將其設置為教學的重點,但是在教學之余,給予學生以輔導,或者在早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進行誦讀,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手段。當然在輔導的過程中,可以挑選好的篇章給予學生以講解,并要求學生進行背誦,讓學生知孝悌,明事理,尊師重道,讓華夏的文化精髓得到真正的傳承與發(fā)展。我想,對于教師而言,這也是一種責任吧!
國學的誦讀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能力的提高都有很顯著的作用。教師將國學經(jīng)典引入小學課堂時要注意以誦讀、積累為主,講解為輔,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教師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誦讀國學,不讓國學成為學生的負擔,產(chǎn)生抵制情緒。同時,讓學生學習古代文化的精髓時,要讓他們剔除不當?shù)姆饨ㄓ^念內(nèi)容,與時俱進!這樣,“將國學進入校園”才不是一句空話,才可能落實到實處,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使他們成才。
(山東省莒南縣文疃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