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如今中國經(jīng)濟崛起,年輕的留關一代和我們這代人的心態(tài)自然大為不同。他們要自信得多。其實,即使我們這代人,也經(jīng)歷了許多變化。
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讀大學時,算是屬于“西化派”,自然聽過不少指責:“盲目崇拜西方”、“妄自菲薄”。其實,許多指責我的人,自己早早留學、一去不歸,還換了洋名字:約翰、瑪麗……我則一直沒有學英語,還在哪里不知天高地厚地立志“改造中國”。后來陰差陽錯,在三十歲左右猛力突擊一通英語,跟著配偶來到美國讀書,到了一個自己“盲目崇拜”的地方。
但如今,在美國生活時間長了,對美國人經(jīng)常會有“不過爾爾”的感覺,自己的孩子大凡都比普通美國孩子優(yōu)秀得多嘛。另外,我個人反傳統(tǒng)的情緒消解了許多,不過,學習者的心態(tài)并未改變。已故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鄒讜曾對我語重心長地講:“美國的事情很復雜,我研究了一輩子,還是吃不透,不要輕易發(fā)言,要虛心地學?!?/p>
不過,在我看來,重要的還不是對美國究竟懂多少。我擔心的是,當我們由自卑變得自信時,學習的窗口就會關閉。
我喜歡反復講一個故事:
古代有位學者聽說某山上的高僧道行甚高,就前往問道。落座后,高僧斟茶,茶水從杯中溢出,但依然繼續(xù)倒茶。學者忙著喊停。此時高僧說道:你的心如同這個茶杯,已經(jīng)滿了,還能聽得進什么?
這則故事,相當經(jīng)典地表現(xiàn)了中西文化之不同。中國有很強的老莊傳統(tǒng)、佛教傳統(tǒng),核心往往是一個“空”字,人的修行重在怎么消解“自我”,或者說是“虛我”。在文學藝術(shù)上也強調(diào)“無我之境”、“物我兩忘”等等。這樣,你的靈魂才如同海綿,才會更有效率地吸收。西方的文化,則是以“自我”為中心。特別是美國的教育,動不動就宣言“當你自己”、“自我完成”、“自我實現(xiàn)”、“跟著你的激情走”等。
在美國這種弘揚個人文化的國度,恰恰是吸引我們的地方。但是,時間久了,我們不免就會問:如果處處是“我”、“我”、“我”,干什么都必須是“美國方式”才算正道,那么心靈是否會如同那個裝滿了水的茶杯?看到別人好的東西能學得進去嗎?至于“跟著你的激情走”,則更成為美國高中畢業(yè)典禮上的套話。一個十七八歲的高中生,幾乎還沒有開始生活,還沒有見過大世界,自己的“激情”,往往是在中小學的象牙塔形成的。難道人的一生,要追著在這幼稚年華形成的激情、并為之界定?這也難怪,一個沒什么文化的中國老大媽,也知道奧巴馬是美國總統(tǒng),但大部分美國人恐怕說不出一個外國首腦的名字。
其實,在西方文化中,并非沒有剔除“自我”以尋求真理的傳統(tǒng)。中世紀歐洲到處都是托缽僧就是一例。那時僧侶行乞,是一種神圣的行為。這和佛教傳統(tǒng)很相似。為什么要行乞?我想一大原因,就是人都難免自我膨脹、心靈變成裝滿水的茶杯。如果去當要飯的,那就是卑賤得不能再卑賤了。這樣把自己看得一錢不值,幫助你放棄世俗中的“自我”。內(nèi)心不被“自我”占領,真理才有機會進駐。
許多移民群體,來美國就是因為美國“先進”,心非常虛,甚至很自卑,對美國文化很仰視。這恰恰使他們的內(nèi)心免于被“自我”占據(jù)。他們的文化劣勢,反而締造了他們的文化優(yōu)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