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翔
(騰沖縣中醫(yī)醫(yī)院 老年病科, 云南 騰沖 679100)
?
益氣養(yǎng)陰化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觀察
余 翔
(騰沖縣中醫(yī)醫(yī)院 老年病科, 云南 騰沖 679100)
目的:探討益氣養(yǎng)陰化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64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方法治療,觀察組采用中醫(yī)益氣養(yǎng)陰化瘀法治療,3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癥狀積分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6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8.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疼痛、脹滿、噯氣、反酸等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yī)益氣養(yǎng)陰化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優(yōu)越,癥狀改善明顯,且患者耐受性好,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慢性萎縮性胃炎;益氣養(yǎng)陰化瘀法;臨床研究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發(fā)病率占消化道疾病的10%左右。其是指胃黏膜發(fā)生慢性炎癥,導致胃黏膜損害,腺體出現(xiàn)萎縮,形成萎縮性改變。本病的病因病機復雜,起病緩慢,病程長,多呈緩慢進行性改變,患者表現(xiàn)為上腹刺痛、食欲不振、噯氣、乏力、消瘦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1]。西醫(yī)在該病治療上沒有特效療法,療效有限,中醫(yī)藥通過整體辨證,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采用益氣養(yǎng)陰化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消化內(nèi)科治療的64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觀察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29~62歲,平均年齡(45.5±3.5)歲,病程2~11年;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27~66歲,平均年齡(49.5±3.5)歲,病程2~1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衛(wèi)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診斷標準[2],經(jīng)胃鏡及相關病理檢查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其中輕度17例,中度26例,重度21例;癥見胃脘脹滿、痞悶或疼痛、反酸、納差、疲倦乏力、形體消瘦等,舌質(zhì)暗淡,脈細澀。排除胃癌及心肝腎嚴重疾病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變程度、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西醫(yī)治療: 采用抗Hp治療,口服蘭索拉唑6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 000mg,2次/天,療程12周;保護胃黏膜治療:餐前及晚上睡前口服硫糖鋁4片/次,4次/天;服用多酶片3片/次,3次/天,改善消化不良。
1.2.2 觀察組 中醫(yī)治療:采用益氣養(yǎng)陰化瘀法,藥用黃芪30g、太子參15g、白術10g、白芍15g、赤芍10g、制半夏10g、陳皮10g、玉竹10g、麥冬10g、沙參10g、甘草8g、丹參10g、檀香5g、薏苡仁30g、仙鶴草15g、莪術10g、茯苓10g。隨證加減:腹脹甚者加枳殼10g、香櫞皮10g;反酸明顯者加白芨15g、烏賊骨15g;濕濁偏重者去太子參、黃芪加沙參10g、蒼術10g、砂仁10g[3]。每日1劑,每劑水煎2次,取汁300mL分3次服用,連續(xù)服用3個月后評價療效。
1.3 療效判斷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胃鏡檢查顯示黏膜炎癥基本消退,腺體萎縮恢復正?;驕p輕2個級度;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胃鏡檢查顯示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腺體萎縮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1.4 觀察指標
根據(jù)《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癥狀積分標準,輕度記1分,中度記2分,重度記3分,癥狀消失記0分。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6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8.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觀察組疼痛、嘈雜、脹滿、噯氣、反酸等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相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Δ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出現(xiàn)2例惡心,3例頭暈,觀察組無明顯不良反應。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yī)“痞滿”“嘈雜”等范疇,其外因為外邪侵襲、飲食不節(jié)、或肝氣犯胃、或濕阻脾胃,內(nèi)因為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導致脾失健運,功能失調(diào),氣機升降不利,胃絡受阻,氣滯血瘀,氣郁化熱,濕熱內(nèi)阻;久病則耗傷胃陰,脾胃虛弱,致胃失所養(yǎng)。本病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證,本虛以脾虛、陰虛為主,標實以血瘀、氣滯為主。治療需從整體出發(fā),針對脾虛、陰虛、血瘀的病理特點確定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滋陰清熱的治療原則[5]。
本研究采用自擬方,黃芪、太子參補脾肺之氣,生津養(yǎng)血,鼓舞清陽,健脾運而不燥;白術、茯苓健脾和胃;白芍、玉竹、沙參、麥冬養(yǎng)胃生津,滋陰退虛熱;赤芍、丹參活血化瘀,莪術破血行氣;半夏、陳皮理氣降逆止嘔;仙鶴草健脾補中,消腫止痛;檀香開胃止痛;薏苡仁健脾燥濕;甘草調(diào)和藥性。諸藥合用,直中病機,活血化瘀、理氣除濕,消除病理因素,并健脾和胃,益氣補虛,增強脾胃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6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8.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疼痛、嘈雜、脹滿、噯氣、反酸等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證實,益氣養(yǎng)陰化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對于改善臨床癥狀、促進胃黏膜修復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童曉群.益氣養(yǎng)陰化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3.
[2] 謝晶日,張楊.益氣養(yǎng)陰化瘀解毒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信息,2011,28(6):46-47.
[3] 劉綺,韋剛,劉小梅.益氣養(yǎng)陰活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33(4):37-39.
[4] 吳大斌.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3,40(12):2529-2530.
[5] 趙偉.活血化瘀法治療5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6):144.
(責任編輯:宋勇剛)
2014-06-26
余翔(1977-),男,云南省騰沖縣中醫(yī)醫(yī)院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老年病。
R256.3
A
1673-2197(2014)21-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