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會
(重慶市璧山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重慶 402700)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為惡性腫瘤,我國發(fā)病率為0.69/10萬,目前成人ALL的完全緩解率(CR)雖可達到78% ~93%,但長期生存率低,只有30% ~40%可治愈[1]。隨著化學治療(簡稱化療)和支持治療的進展,聯(lián)合化療方案大大提高了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緩解率及生存時間,已成為白血病治療的核心,貫徹于治療的始終[2]。自2005年起,筆者觀察了分別采用VDLP和VTLP兩種聯(lián)合化療方案對成人ALL進行誘導分化治療的效果,旨在探討治療ALL的更優(yōu)方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F(xiàn)報道如下。
46例均為2005年至2011年住院的初治ALL患者,均經(jīng)骨髓細胞學、臨床血常規(guī)、組織化學等方法確診,診斷標準參考文獻[3]。按使用化療方案隨機分為兩組。VDLP組22例,其中男15例,女 7例;年齡 19~57歲,平均(34.9±4.7)歲;L1型 5例,L2型11例,L3型6例。VTLP組24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 20~56歲,平均(33.9±5.1)歲;L1型 6例,L2型 14例,L3型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構(gòu)成、年齡、治療前病理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VDLP組采用 VDLP方案,每療程28 d,長春新堿(VCR)1.5mg /(m2·d),靜脈滴注,第 1,8,15,22 天;柔紅霉素(DNR)40mg/(m2·d),靜脈滴注,第 1~3,15 ~17 天;左旋門冬胺酰酶(L-Asp)6000 U /(m2·d),靜脈滴注,第 19~28 天;強的松(Pred)40mg/d,口服,第 1~14 天,第 15 天開始逐漸減量。VTLP組采用VTLP方案,應用吡柔比星30mg/(m2·d)代替柔紅霉素,但VCR,DNR,Pred劑量、用法用VDLP方案。兩組均在誘導緩解期間行鞘內(nèi)注射地塞米松10 mg、甲氨蝶呤10mg,治療或預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血病。兩組輔助治療措施包括患者飯后用4%的碳酸氫鈉漱口,病房每天定時紫外消毒30min,大便后用1∶5000的K4MnO4坐浴預防感染;注意生命體征監(jiān)測,支持對癥治療,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適時成分輸血,合理營養(yǎng);化療后骨髓抑制期發(fā)熱、感染則予強有力的抗生素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同時適當應用丙種球蛋白。
療效評定按1987年全國白血病化學治療討論會制訂的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未緩解(NR),以 CR 和PR合計為總有效;毒性反應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標準判斷分級[4-5]。
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梢姡瑑山M總有效率差異無顯著性。VDLP組15例CR患者中,有13例(86.67% )需1個療程,需2個療程和3個療程各1例(6.67%),平均1.2個療程;達CR時間為 14~92 d,平均(32.6±16.3)d;持續(xù) CR 時間為(117.1±143.4)d。VTLP組18例CR患者中,有12例(66.67%)需1個療程,4例(22.22%)需2個療程,2例(11.11%)需3個療程,平均1.4個療程;達 CR 時間為 13~74 d,平均(21.4±6.8)d;持續(xù) CR時間為(187.1±164.3)d。可見,VTLP組達到 CR所需時間顯著低于 VDLP組(P<0.05),且持續(xù) CR時間明顯長于 VDLP組(P<0.05)。關(guān)于早期復發(fā)率,隨訪所有獲CR的患者12個月,結(jié)果經(jīng)相似鞏固治療,VDLP組累計復發(fā)率為53.33%(8/15),明顯高于 VTLP 組的 38.89%(7/18)(P<0.05)。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血液學毒性反應: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最主要的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化療后均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血小板和外周血白細胞減少等骨髓抑制表現(xiàn)。VTLP組血小板輸注量高于VDLP組,粒細胞缺乏持續(xù)時間較VDLP組長,而且發(fā)生粒細胞缺乏時間早于VDLP組,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化療后血小板輸注及外周中性粒細胞情況( ±s)
表2 兩組患者化療后血小板輸注及外周中性粒細胞情況( ±s)
組別VDLP組VTLP組粒細胞缺乏發(fā)生時間(d)15.67±5.7912.48±4.87血小板輸注量(U)12.22±3.9015.20±4.85粒細胞缺乏持續(xù)時間(d)8.46±4.5511.68±4.01
非血液學毒性反應:所有患者均有胃腸道反應,主要表為惡心嘔吐、上腹不適、納差等,經(jīng)對癥治療均得到緩解。VDLP組肝功能異常4例,手指發(fā)麻3例,脫發(fā)2例;VTLP組肝功能異常3例,手指發(fā)麻3例,脫發(fā)1例。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40.91%和29.17%,差異無顯著性。
并發(fā)癥: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有繼發(fā)性感染發(fā)生,主要表現(xiàn)為口腔炎、呼吸道感染、肛周感染,其中VDLP組5例(22.73%),明顯少于VTLP組的10例(41.67%),VDLP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 VTLP組(P<0.05)。
ALL是一種因不成熟的淋巴細胞克隆性擴增所致的惡性疾病,占兒童白血病的80%和成人白血病的20%[6]。確診ALL后,應迅速予以降低白血病細胞數(shù)量的治療,使患者在較短時間內(nèi)達到CR,以減少耐藥細胞株的產(chǎn)生,從而使患者得以持續(xù)CR或延長生存期[7]。目前,成人ALL主要采用多藥聯(lián)合和大劑量化療進行誘導緩解,但腫瘤細胞對常規(guī)化療藥物易產(chǎn)生耐藥性,因此必須探索具有不同作用機制且無交叉耐藥的化療藥物組合,以提高療效。
傳統(tǒng)的ALL誘導緩解方案多以VP(長春新堿+地塞米松)為基礎(chǔ)的聯(lián)合方案化療,緩解率為50% ~70%。VDLP方案是在VP方案基礎(chǔ)上加用左旋門冬酰胺酶和柔紅霉素組成,本研究中采用短療程VDLP方案誘導治療成人ALL,總有效率高達86.36%,達CR 時間平均(32.6±16.3)d,持續(xù) CR 時間平均(117.1±143.4)d;VTLP方案是在VDLP方案基礎(chǔ)上改用吡柔比星代替柔紅霉素,本研究中其總有效率高達87.50%,達CR時間平均(21.4±6.8)d,持續(xù) CR時間平均(187.1±164.3)d,VTLP組誘導CR所需時間顯著短于VDLP組(P<0.05),且持續(xù)CR時間明顯長于VDLP組(P<0.05),與文獻[8-9]報道一致。VDLP和 VTLP 方案之所以有效,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guān):VP方案聯(lián)合蒽環(huán)類藥物及門冬酰胺酶,可使白血病細胞短期內(nèi)最大限度地迅速被殺滅,防止耐藥細胞的產(chǎn)生;左旋門冬酰胺酶可水解血中門冬酰胺,從而使缺乏合成門冬酰胺能力的淋巴系統(tǒng)腫瘤細胞生長得到有效地抑制,最終使腫瘤細胞消亡。
由于白血病細胞的細胞周期長、治療恢復慢,最常用蒽環(huán)類藥物的柔紅霉素會嚴重損傷正常造血細胞,不能對白血病細胞予以充分打擊,會造成心臟毒性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故需采用更好的用藥方法或選用其他毒性較低的蒽環(huán)類藥物,以減少不良反應,提高療效[10]。吡柔比星為半合成蒽環(huán)類藥物,作用機制為嵌入腫瘤細胞的DNA,阻止核酸合成,導致腫瘤細胞死亡,心臟毒性小于柔紅霉素[11]。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于成人初治ALL患者,VDLP和VTLP方案誘導化療的CR率并無顯著性提高,但CR所需時間顯著縮短,且VTLP組的持續(xù)CR時間明顯長于VDLP組(P<0.05),這可能與吡柔比星骨髓抑制程度較柔紅霉素明顯有關(guān);另外,VTLP組的累計復發(fā)率在12個月內(nèi)顯著低于VDLP組,且繼發(fā)感染率顯著高于VDLP組(P<0.05),這可能與吡柔比星骨髓抑制發(fā)生早且恢復時間長有關(guān),因此采用VTLP方案時應加強支持治療,預防感染,及時治療相關(guān)癥狀。
綜上所述,VTLP方案誘導成人ALL達CR所需時間短、持續(xù)CR時間長、復發(fā)率和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可作為初治成人ALL的首選治療方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2]王建祥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化療[J]. 白血病,2005,14(1):1 -3.
[3]張之南,楊天楹,郝玉書.血液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00.
[4]章紅濤,趙 芳,馬建華.VMCLD方案治療成人初治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療效觀察[J]. 實用癌癥雜志,2011,26(2):194 - 195.
[5]孫秀娟,秘營昌.不同誘導化療方案對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療效的影響[J]. 臨床血液學雜志,2010,23(6):350 -353.
[6] Puic H,Relling V,Downing R.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J].N Engl JMed,2006,350:1535 - 1548.
[7]傅明偉,秘營昌.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化療及預后因素分析[J]. 中華血液病雜志,2008,29(7):435 - 440.
[8]張 俊,汪德珍,周德軍.51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治臨床資料分析[J]. 安徽醫(yī)學,2011,32(6):746 -749.
[9]王良妥,李 潔.VDLP與VTLP方案治療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療效比較[J]. 廣東醫(yī)學,2008,29(10):1737 -1738.
[10]李 娟,劉 柯,張志彪.VDAP方案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療效觀察[J]. 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8,22(2):151 -152.
[11]王 利,孟瑞鋒,盛光耀.大劑量甲氨蝶呤在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應用觀察[J]. 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6,20(5):351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