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志光,原 鐵
(1.廣州市越秀區(qū)兒童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011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6)
?
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感染后咳嗽臨床療效觀察
賴志光1,原 鐵2
(1.廣州市越秀區(qū)兒童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011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目的:觀察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感染后咳嗽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76例感染后咳嗽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均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試驗組患者采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對照組采用復方甲氧那明膠囊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咳嗽積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咳嗽積分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且試驗組咳嗽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采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感染后咳嗽患者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療效優(yōu)于西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感染后咳嗽;麻杏石甘湯;臨床療效
咳嗽是臨床呼吸科常見疾病,多數(shù)呼吸系統(tǒng)疾病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咳嗽癥狀。感染后咳嗽是因感染引起的亞急性咳嗽,其本身具有自限性,可自行緩解恢復;但有時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亦可導致咳嗽遷延不愈,頻繁而劇烈,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嚴重影響,極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多采用復方甲氧那明治療感染后咳嗽,但療效不甚理想[1]。本文擬采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感染后咳嗽,比較其與西藥的療效差異,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急診、呼吸科收治的76例感染后咳嗽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均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試驗組患者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齡19~67歲,平均(47.35±8.21)歲;對照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21~66歲,平均(48.17±7.74)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
臨床檢查符合感染后咳嗽診斷標準,年齡18~70歲,日間/夜間咳嗽積分不低于2分。病例排除標準:血象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高于正常值20%者,伴有發(fā)熱癥狀或需要使用抗菌藥物治療者,主要器官器質性病變或功能障礙者,相關藥物過敏或既往精神病史者,因中途出現(xiàn)較嚴重不良反應而無法繼續(xù)用藥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婦女[2]。本次實驗前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實驗內容,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
1.3 方法
試驗組患者采用麻杏石甘湯治療,主要組成為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加味柴胡、蒲公英、桔梗、地丁、桑葉等藥物,水煎后分袋裝,100mL/袋,口服,1袋/次,2次/天。對照組患者采用復方甲氧那明膠囊治療,2粒/次,3次/天,7天為1個療程。治療前后對患者的肝腎等主要器官進行功能檢查并行血、尿常規(guī)檢查,觀察治療期間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間/夜間咳嗽情況,采用咳嗽癥狀積分進行評估??人园Y狀積分評估標準為[3]:0分:咳嗽癥狀完全消失或無咳嗽;1分:輕度咳嗽,僅出現(xiàn)間斷性咳嗽,對正常生活、工作無影響;2分:中度咳嗽,在輕度與重度之間,可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3分:重度咳嗽,嚴重陣咳或頻繁陣咳,不分晝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甚至影響夜間休息。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治療前兩組患者日間/夜間咳嗽積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日間/夜間咳嗽積分均明顯降低,且試驗組日間/夜間咳嗽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治療期間及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等檢查,均未出現(xiàn)異常狀況。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日間/夜間咳嗽癥狀積分比較 ±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感染后咳嗽主要指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急性期癥狀逐漸緩解或消失后仍具有的咳嗽癥狀,以感冒后較常出現(xiàn),因此也被稱為感冒后咳嗽,若不及時治療,容易遷延不愈。該病屬于亞急性咳嗽,主要致病菌為呼吸道病毒,一些衣原體、支原體及細菌等亦可引起該病。該病臨床表現(xiàn)為無痰或帶有少量黏液痰的干咳,持續(xù)時間較長,可達幾周甚至更長[4]。
感染后咳嗽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通常認為其與病原體引發(fā)的變應性炎癥、神經(jīng)性炎癥、氣道高反應等有關。呼吸道上皮細胞被損壞,使氣道壁內膽堿能受體受到外界刺激而導致支氣管痙攣、平滑肌收縮等。通常該類咳嗽能夠自愈,但因其遷延時間較長,對患者生活工作等影響較大。臨床治療該病通常采用復方甲氧那明、酮替芬等藥物[5]。
傳統(tǒng)中醫(yī)學認為,肺臟性嬌,不耐寒熱,主司呼吸,上通氣道而外合皮毛,容易受到外邪的侵擾而傷及肺絡。感染后咳嗽屬于中醫(yī)“咳嗽”范疇,外邪由口鼻入侵而致肺氣壅塞,雖為外感,但患者自身也必然伴有肺氣不足等因素。如要徹底而快速地治愈咳嗽,單純抵抗外感尚不足以產(chǎn)生效果,需采用中醫(yī)辨證觀察患者臨床表現(xiàn),結合寒熱虛實、外感內傷進行綜合施治。該病多呈寒熱錯雜狀,故在治療中應以寒溫合法辨證施治。
麻杏石甘湯的主要藥物組成為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可加味柴胡、蒲公英、桔梗、地丁、桑葉等藥物,其中麻黃性溫,可平喘宣肺止咳;石膏性涼,能使肺熱清瀉,可根據(jù)肺氣瘀滯及邪熱情況調整兩種藥物用量;加味藥物中,桔??伸钐敌?,蒲公英、地丁可殺菌清熱解毒,柴胡、桑葉等可止咳化痰、清肅肺氣。諸藥合用,可發(fā)揮宣肺清火、止咳平喘、抗菌消炎的功效。
本文比較了麻杏石甘湯加味與復方甲氧那明治療感染后咳嗽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兩組患者日間/夜間咳嗽癥狀積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治療后兩組咳嗽癥狀積分均明顯降低,且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組患者咳嗽積分顯著低于西藥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上所述,采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感染后咳嗽患者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療效優(yōu)于西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羅文,韋麗群.加味麻杏石甘湯治療感冒后咳嗽[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5):307.
[2] 景璇.加味麻杏甘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
[3] 張金燕.中西醫(yī)結合臨床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1,30(1):38.
[4] 周釗鶴.小兒哮喘發(fā)作期中醫(yī)證候研究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熱性哮喘40例臨床觀察[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
[5] 郭憲政.麻杏石甘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治療感冒后咳嗽60例[J].北方藥學,2013(2):18.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4-01-22
賴志光(1977-),男,廣州市越秀區(qū)兒童醫(yī)院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兒科臨床。
R285.6;R441.5
A
1673-2197(2014)10-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