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欣
數學課一定要注重全面效應,不能搞精英教育模式,要盡最大可能爭取大家都跟著學,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效果最大化,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習方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對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學習知識對于這么小年齡的學生來說,還是一個抽象、未知的問題。要讓這些未知抽象枯燥知識在學生心中產生興趣,必須設計與這些孩子年齡相配套的活動,符合孩子這個年齡的認知特點,讓他們因為感覺有意思而主動愿意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是每一個小學老師必須要學的心理課。否則老師講得再生動也沒有用,因為孩子沒有產生互動效應,沒有互動效應就自然不會實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也免談教學最標終目標的實現。那么,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課的積極性呢?
一、依據小學生年齡認知特點,構思一些學生產生興趣的數學問題
我們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的運算,出去買東西會涉及到找零錢的計算及斤兩計算,人們每天都在與數字打交道,數學是與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學生,主要是學習萬以下數的運用。結合這個學齡段的特點,我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基本上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并讓學生拿著實物來親自感知。比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我一共買了50塊糖,自己吃了5塊,給父母20塊,又送給小朋友15塊,最終我還有多少塊。我讓學生自己拿糖來分,然后得出數字,記住結果??凑l算得快,算得準。結果學生紛紛動起手來,迅速進入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數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孩子們處理生活中簡單運算。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小學生是小學數學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設計者。課堂上我為了讓學生產生更好學習積極性,在設計例題上我會注重梯度的效應,從簡單到較難再到更難,這樣層層提高的思維方式,讓學困生學生回答簡單題,讓優(yōu)秀學生回答難一點的題,從而讓學生產生面的互動,多舉例子,反復做題,做題中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吃透知識。當學生自己能計算出正確答案時,那種成就感會油然而生,當學生攻破一道道數學題時,內心那種興奮與快樂是無法形容的。小學低年級學生都有好玩的心理,課堂上也愿意熱鬧,對一些事情參與興致特別高,所以根據他們心理的認知特點,課堂上我有時會通過分組互動做題,讓他們在比中學、在學中比。學生誰也不愿意落在后面,這樣學習氛圍會好起來。
二、課堂中設計小討論讓學生各抒已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小學生童心未泯,對新鮮事情熱情高,參與性強,無論對與錯都想爭著發(fā)言,所以根據這樣的年齡特點,我課堂上對于積極發(fā)言的同學給予表揚與鼓勵。比如,我在同學們考試中非常容易出現易混易錯的題中,設計一個討論環(huán)節(jié):十斤蘋果和十斤棉花哪個重、哪個堆大時,講行了討論,結果學生一下子沸騰了,覺得這個題非常簡單,人人有話說,并且說出自己的理由,結果形成了兩種結論。一種是一樣重,但棉花堆大。一種是蘋果重,棉花堆大。雙方在棉花堆大結論中沒有異議,但是否一樣重的明顯產生兩種意見,并爭得非常激烈。最后我讓雙方的學生代表發(fā)言,陳述觀點與論據,隨后我給予正確答案與剖析,并讓學生深刻感知對知識的理解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這道題的答案深深印在了學生心里,果然在類似考試題中全班竟無一人在答這類題中出現錯誤。
三、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
小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他們貪玩、愛動,所以課堂學習效果肯定存在差異,但差異在哪里,老師主要是通過提問和平時測試小考中發(fā)現,小學生的卷子好批好改,我發(fā)現一些孩子知識過程寫得不規(guī)范;一些孩子就是不會,對于這兩類孩子,我采用了不同方法,第一類寫運算過程不詳的學生我采取的是獎罰結合的方式,即把孩子單獨叫出來,告訴他毛病出現在哪里,不當眾多學生面挖苦,讓孩子心理感覺溫暖,寫好之后給予鼓勵與表揚,并讓他在黑扳上寫。這樣幾次就糾正過來了。對于一些不會或聽課時走神的孩子,要私下里談話,談話中既有嚴厲又有關愛,并利用空閑時間給孩子補補知識點,這樣幾次孩子就會慢慢得跟著學。
四、“學、思、樂”教學方式,能達到課堂教學省時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
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上課時基本是從興趣出發(fā),他們自我約束力很差,對于每一節(jié)課,他們心里期待的是這節(jié)課“好不好玩”“有沒有意思”,對感興趣的東西就積極參與,沒興趣的則拒之千里。所以,如果老師在上數學課時要缺乏情趣,這節(jié)課就會毫無生機,學生課堂也不會活躍。學生學的也就沒有滋味了。這就要求教師教課必須符合學生年齡認知特點,有童心,有童趣,有活力,有張力,有創(chuàng)新。
現在大多數教師對課堂的只是過度控制紀律,這樣會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獨立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也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每個孩子都是活潑的生命體,他們愛幻想、愛玩耍、愛動手動腦,他們有主觀、有個性。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求老師創(chuàng)新性的“整合教材”,梳理知識脈絡,整合知識體系。最終達到既讓學生會有要讓學生懂得知識內在的聯系,實現最初教學目標。
傳統(tǒng)理念上,數學課是枯燥無趣的,其實數學邏輯性是很強的,知識內在的聯系很強,如果知識環(huán)節(jié)出現斷層,學生就會在以后的課程中聽不懂了,慢慢地就棄學了。再往上跟也就很費勁了。因此,數學課一定要注重全面效應,不能搞精英教育模式,要盡最大可能爭取大家都跟著學,帶動大家一起學。老師只有讀懂了學生的理,才能被學生接受和喜歡,因為喜歡老師才會喜歡學他的課,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會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效果最大化,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