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華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根本出發(fā)點,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和需要出發(fā),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地、獨立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目前,在中學數學教學中以“探究性學習”為形式的做法很多,這種積極性是值得倡導的。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對探究性學習有著很多的誤解,這些應該值得我們去思考。
思考一:教師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扮演什么角色
既然探究性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理解和發(fā)現世界的過程,教師的角色就應該是這種過程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因此,探究性科學教學需要從根本上重新考慮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堂課,教師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先后組織了學生的小組討論和跨小組的討論。學生真可謂“動”起來了。可是每個人都在高聲地說,誰也聽不清誰。而剛剛討論不到5分鐘,學生又要進行跨小組的討論。其實,在探究性教學中,不能老是牽著學生的思維沿著教師預設的軌道行進,而應該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一個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一個針對性強又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提出后,課堂上可能很寂靜,但此時學生的頭腦也許“動”得是最激烈的??傊?,教師能做的是方法論的分析引導,而不能對解題方法作細致的引導,不能過多地參與學生的探究過程,否則,學生的思維會太多地被教師干預,失去了自主性。
思考二: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探究性教學
1.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理特征,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系點,把教材上的知識點設計成需要學生探索的問題,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如,在設計“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時,我從生活中常見的“梯子問題”出發(fā),引導學生討論,獲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個長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墻上,梯子的頂端距地面的垂直距離為8米,如果梯子的頂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將滑動1米嗎?列出底端滑動距離所滿足的方程,你能嘗試得出這個方程的近似解嗎?這個距離是比1大,還是比1???在此基礎上,再提供一些具體的數量關系,進而使學生產生學習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并經歷探索滿足方程解的
過程。
2.要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探究是一種有目的的探索,探究的過程及過程的真實性往往比結果更重要。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我提出問題后便引導學生探究:先做一做,以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為邊的正方形面積和,等于以斜邊為邊的正方形面積;再想一想,(1)你能用三角邊的邊長表示正方形的面積嗎?(2)你能發(fā)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度之間的關系嗎?(3)分別以5厘米和12厘米為直角邊作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測量斜邊的長度,請想一想(2)中的規(guī)律對這個三角形仍然成立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是手、眼、腦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過程。這樣做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加強群體互動,提倡合作探究
教師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合作探究,集中群體智慧,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平移”一課時,我讓學生用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平面圖形設計圖案,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設計出了交通工具、動物、植物等很多種圖案,然后,我把全班學生分成12個小組討論:各小組成員的圖案是怎樣組成的?在討論中,學生無所顧忌,暢所欲言,最后,歸納出所有的圖案都是由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平面圖形向左、向右、向下或向上平移組成的。所以,合作探究更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4.要注重遷移拓展,將探究性學習向課外延伸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整個探究活動的結束。這一活動在課外的延伸,讓學生到更廣闊的時空去探究,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促進課堂學習。例如,學習了《公園有多寬》后,我布置學生自己設計一個長為寬的3倍,面積為21000平方毫米(圖上的數據),以環(huán)保為主題的公園,自編估算內容,并估算出結果。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識的遷移過程中檢驗探究結果,有助于強化學生搜集、處理和提煉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
總之,探究教學中創(chuàng)設多元、動態(tài)、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有利于形成全面發(fā)展所應具有的綜合素養(yǎng),有利于關注學生生活世界和發(fā)展需要,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課堂改革中,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探究式教學,把握教學規(guī)律,創(chuàng)造新形式、新方法。
(作者單位 山東省即墨市龍泉中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