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遼寧省阜新礦業(yè)集團總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探討
劉 鑫
(遼寧省阜新礦業(yè)集團總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目的討論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70例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采用數字單雙號的模式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各35例,針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骨科護理措施,針對治療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實施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不良反應概率以及滿意度。結果治療組并發(fā)癥概率僅為5.71%,明顯低于對照組17.14%,(P<0.05),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針對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夠顯著提升護理效果,同時有效提升患者的滿意程度,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非常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髖關節(jié)置換術;臨床護理路徑;老年
臨床護理路徑(CNP)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由美國所提出的護理標準化工具,其屬于一種深化的、跨學科的、綜合的整體性護理方法。股骨頸骨折與股骨頭骨折屬于老年群體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多發(fā)疾病,通常都采用髖關節(jié)置換術來進行治療,然而因為老年人群體自身的各項功能退化,身體當中的多個器官組織出現(xiàn)功能性退變,同時又伴隨有各種并發(fā)癥,所以,針對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護理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1]。我院從2010年開始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針對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實施護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xiàn)進行如下總結。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70例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齡范圍為63~84歲,平均年齡為(68.7±8.4)歲;實施人工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為31例,實施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為39例。采用數字單雙號的模式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各35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之間的對比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針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的骨科護理措施,比如病情觀察、并發(fā)癥預防以及心理護理等。針對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措施的基礎之上,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詳細護理措施如下。
1.2.1 術前康復訓練。體位指導:為了避免患者假肢出現(xiàn)脫位的情況,就必須要讓患者清楚正確體位的重要作用?;颊呖梢圆捎闷脚P位或者半臥位的方式,但不能采用側臥的方式,患髖屈曲應當控制在45°以下,患肢應當保持中立情況并且外展30°,在患者的兩腿之間墊上梯形枕,患者要在具有拉手的床上休息[2]。引體向上運動鍛煉: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采用平臥位或者半臥位,患者屈膝健側下肢支撐在床面上,患肢進行外展中立,通常雙手拉住吊環(huán),臀部必須要離床,不斷抬高身軀,在保持10 s左右后再放下。床上排便鍛煉:床上排便鍛煉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患者在術后因為自身體位不習慣導致尿潴留或者便秘的情況,在放置便盆的時候,患者的患肢必須要防止做外旋或者內收的動作,臀部必須要抬到充足的高度。關節(jié)活動訓練:患肢屈膝屈髖的時候,患者的患髖必須要防止做出內收或者內旋的動作,屈曲度要控制在45°以下,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足趾、健、患肢踝關節(jié)進行經常的活動。拐杖使用指導:護理人員要依照患者的臂長與身高來為患者選擇對應的拐杖,拐杖的頂端應當采用軟墊來進行包裹,以此來降低其對一患者腋窩造成的壓力,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者拐杖的使用方法。健康宣教:通過口頭宣教與宣傳冊的方式,讓患者清楚禁飲與禁食的重要作用,護理人員還應當向患者介紹手術的目的與方式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同時要與患者進行積極的交流,通過心理護理,有效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以此來提升患者的手術依從性。
1.2.2 術后康復護理?;A護理:防止患者壓瘡形成,采用海綿與軟墊墊在患者的臀部與下肢下,使得患者的肢體能夠處在功能位,從而有效提升患者臥位舒適度?;颊叩娘嬍硲斠郧宓?、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并且要注意補充對應的營養(yǎng),多食用蔬菜、水果以及高纖維的素食,從而有效防止患者出現(xiàn)便秘的情況??梢圆捎梅稚⒒颊咦⒁饬Φ姆绞絹頊p輕患者的疼痛感,護理人員的各項動作應當保持輕柔,必要的時候,應當遵醫(yī)囑采用止痛藥。體位護理:手術完成以后,用梯形枕固定患者的兩下肢,以免患者的患肢內旋或者內收造成髖關節(jié)脫位。在進行搬運的過程中,必須要將患者整體骨盆托起,倘若患者髖關節(jié)疼痛較為距離,護理人員要馬上向醫(yī)師報告,防止脫位的情況出現(xiàn)。各類管道必須要進行妥善的固定,同時要保持管道的暢通,防止扭曲的情況。術后功能鍛煉:當手術完成的1~2 d,當患者清醒之后,可以嘗試進行被動的患肢活動,通過肌肉按摩的方式來推進患者靜脈回流;手術完成第3天,當患者患髖處在伸直的情況下,應當幫助患者的患肢實施內收與外展的鍛煉,同時實施抗阻的內收與外展等肌肉的鍛煉,要主動進行外展患肢,同時實施髖關節(jié)內旋與外旋鍛煉。手腕完成第4天,幫助患者從床邊坐起,患者的髖關節(jié)屈曲應當控制在90°以內,以免出現(xiàn)脫位的情況。手術完成第5天,患者能夠進行短時間的站立與行走,初期可以采用助行器,當患者情況有所好轉以后則可以采用拐杖進行協(xié)助,針對手術前存在代償性脊柱側凸與骨盆傾斜的患者,護理人員必須教會其掌握正確的步態(tài)與姿態(tài),手術完成后必須要進行下肢長度的測量,針對兩腿存在差異的患者,應當通過調節(jié)鞋底高度的方式進行協(xié)調,為患者康復創(chuàng)造充足的條件[3]。手術完成第6天,幫助患者實施立—臥轉移鍛煉,要防止突然轉身或者彎身撿物的情況。手術完成第7天,實施上樓、下樓鍛煉,在下樓的時候拐杖先下,之后再是患腿,最后才是健腿,以此來降低患者患髖的壓力。此外,還應當實施跑臺步行鍛煉,以此來幫助患者提升步行的距離,改善患者的步態(tài)。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治療組僅有1例便秘與1例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概率為5.71%,對照組當中出現(xiàn)2例便秘,1例髖關節(jié)脫位,3例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概率為17.14%,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情況比較[n(%)]
由于老年人群體在實施髖關節(jié)置換術以后必須要臥床限制活動,所以患者便秘、排尿困難、腰背疼痛以及切口疼痛的情況十分明顯,并且因為長時間臥床,患者非常容易出現(xiàn)壓瘡、肺部感染以及下肢深靜脈栓塞的情況[4]。通常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針對患者實施護理與健康教育,通過責任護理進行落實,能夠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采取對應的護理措施,以此來提升患者的舒適度,降低并發(fā)癥的概率[5]。本組研究當中,治療組患者的滿意程度為97.14%,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74.29%,并且平均住院時間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此外,治療組僅有1例便秘與1例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概率為5.71%,對照組當中出現(xiàn)2例便秘,1例髖關節(jié)脫位,3例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概率為17.14%,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屬于一種具有準確時間要求、有序的護理措施,其可以為患者提供有效、有序的護理與治療,針對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適程度,促進其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減少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并且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概率,提升了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非常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李曉芬.臨床護理路徑在改善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生存狀態(tài)中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3):352-353.
[2] 査海琴,秦亭.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與康復訓練[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2,10(10):208-209.
[3] 張夢東.強化針對性指導對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2,23(18):339-340.
[4] 林敏,李新聰.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功能康復訓練的指導[J].醫(yī)學信息,2009,22(12):287-288.
[5] 劉光鈺,葉成利.高齡髖部骨折病人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圍術期康復護理[J].家庭護士,2008,6(19):108-109.
R473.6
B
1671-8194(2014)16-03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