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 要 對學生來說,“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否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歷史教學成功的關鍵。要想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興趣持久不衰,必須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營造生動、形象、有學生參與的和諧課堂,讓學生學有所得,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
關鍵詞 歷史高效課堂 學習興趣 導入 情景創(chuàng)設 第二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Stimulate Interest in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to
Create Efficient History Classroom
CHEN Fang
(Xiamen Huli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Xiamen, Fujian 361009)
Abstract For students, "interest" will directly affect learning;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can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a keen interest in history,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s the key to succes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interested in enduring, must tak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create vivid, there is harmonious classroom student participation, so that students learn anything, and change "ask me to learn" to "I want to learn", thereby maximizing the history of cognit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Key words efficient history classroom; learning interest; guide; situation creation; second classroom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碑斠粋€人對某事物發(fā)生興趣后,它就會癡迷于其中,不斷去探究和發(fā)現。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初中學生新接觸歷史學科,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興趣是學好歷史課的重要因素,興趣是打造高效歷史課堂的關鍵。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在于老師對于教材和課堂的把握,在于老師怎樣使課堂“活”起來,使學生樂在其中。筆者就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自己的認識。
1 激發(fā)學生興趣,精彩導入是關鍵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泵抗?jié)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成敗。每次備課最難備的不是重點也不是難點,而是導入。歷史課不像語數外,學生的功利心理很強,往往輕視歷史課,如果教師不注重引發(fā)興趣,將會很難把歷史課上得生動。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就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來說,歷史學科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豐富的人物故事、真實的歷史圖片、貼近生活的人文風俗等等都能成為吸引學生眼球的素材。
對一門新課程的學習,首先需要把學生引入門,然后才能開始每一課的有效學習。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應該從初一第一堂歷史導言課開始,讓他們了解歷史是什么,歷史的趣味、歷史的啟示、歷史與現實的關聯(lián)、歷史與每個人的關系。我的第一堂課開展了課堂活動“尋找身邊的歷史”,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在學生的踴躍發(fā)言之后展示了大量的橫貫古今的歷史遺跡圖片、影響時代的人物、膾炙人口的故事來沖擊他們的頭腦,使學生明白歷史是過去的匯集,歷史是我們所熟知的,是可以觸摸和感悟的。讓學生喜歡歷史除了讓學生學到新知外,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獲得一種心靈的感觸。因此導言課的結尾,我給學生展示了一幅圖片——華東師大歷史系大廳的一面鏡子,用這幅圖片啟迪學生鏡子跟歷史,鏡子跟做人的關系,使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以前發(fā)生過的事情以后還會發(fā)生,學習歷史是為了不再重復過去的錯誤,我們應該“以史為鏡”,吸取前人的教訓和經驗,更好地完善自己。通過第一節(jié)歷史導言課,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知的積極性,使他們充滿了對歷史課堂的期待。
引領學生進入歷史學習的大門之后,更需要注重每一節(jié)課的導入。新穎獨特的導入就能先聲奪人,激發(fā)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為上課提供良好的氛圍和心理條件,讓學生愉快地走進歷史課堂,愉快地接受歷史新知,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如講七年級上冊《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zhàn)》,上課伊始我首先問學生:“在 2012年舉辦的倫敦奧運會上,我國共得多少枚金牌?”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38枚”,我緊接著問:“同學們知道冠軍的稱呼從何而來嗎?”學生開始交頭接耳。然后我就指出:這冠軍的稱呼與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歷史人物──霍去病有關,那為什么有關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能知道了。通過這樣的導入,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又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因此精彩的導入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鍵。
2 培養(yǎng)學生興趣,圖片資源是輔助
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教材中的圖片是我們教學有效的輔助工具,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fā)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經過教師講解,既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如七年級上冊開篇的引言部分“與同學們談歷史”中有一副漢代的磚刻畫像——漢代講學圖,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分析這幅圖的內容及其用意。仔細觀圖,反映了漢代講學的情景,老師坐在榻上,其中一人居中,面向老師,好似正在回答老師的提問。他們都頭戴進賢冠,身穿寬袖長袍,表現出對老師的恭恭敬敬、虛心求學的姿態(tài)。圖片場景體現的是尊師重教,運用在整本書的開篇,用意是教育學生要尊重老師,端正學習態(tài)度。通過讀圖、討論和老師的點評,使學生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熏陶,有助于培養(yǎng)對歷史課堂的濃厚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對形象、生動、具體的圖片感興趣,諸多圖片或濃墨重彩地渲染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或以簡潔的線條勾勒人物的神采,或以嚴謹的構圖描摹器物的形態(tài),這就成為引發(fā)學生興趣的生動材料。再如,在七年級上冊《秦王掃六合》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看秦始皇像,問:“這個頭戴冕旒,身穿龍袍的人是誰?”學生齊答:“秦始皇。”隨即引導:“是的,他就是中國古代第一位皇帝。瞧,畫像上的他目光炯炯,虎視眈眈,流露出當年威震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勃勃雄心;這一身打扮,顯示了他‘唯我獨尊、君臨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詩人李白寫過一首頌揚他的詩,其中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正好是對這幅畫像的生動寫照。自古就有‘打江山易,保江山難的說法,秦始皇是如何保住他的江山,并鞏固他的政權的?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本。”通過這一看一講一問,學生們興致盎然,注意力自然就很快集中到本課的學習上來了。
圖片資料極大地充實、拓展和深化了教材內容,充分挖掘圖片資料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和能力的有效途徑。歷史圖片將歷史發(fā)展的某一瞬間“鎖定”在畫面上,比文字更生動、細膩,蘊藏著眾多的信息,教學中正確使用歷史圖片進行教學,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興趣能產生許多積極的作用。
3 培養(yǎng)學習興趣,情境創(chuàng)設是依托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痹诮虒W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
九年級上《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一課中,采用角色扮演來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突破“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這一難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理論性強,只是靠文字和語言,讓學生去評價新航路對各大洲及全球的影響,無疑是枯燥無味,難以理解的,所以設計了角色情境,讓學生充當歷史的“當事人”, 進行角色表演,讓他們去“導演”歷史。提出問題: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亞洲、非洲、美洲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新聞記者,請你簡要談談發(fā)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激發(fā)起來,積極扮演“記者”,主動投入討論。然后我請同學們根據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給各位“記者”打分,評判其“報道”的真實性,并評選出“最佳記者”。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課文的重難點被迅速攻克。
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不僅可以讓學生比較直觀地了解歷史、理解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而且有助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學習、積極探求的意愿。情境創(chuàng)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歷史課堂的模式,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4 激發(fā)學習興趣,第二課堂是平臺
第二課堂是拓展學生興趣的一個有效平臺,第二課堂的形式豐富,內容多樣,我們開展的活動如“革命故事大家談”、“歷史短劇——文成公主入藏”、“弘揚民族精神、捍衛(wèi)國土安全”主題手抄報制作比賽,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才能,彰顯個人特色,樂在其中。第二課堂重在學生的參與,以鼓勵為主,讓所有的學生嘗試一種成功的喜悅。我們還可以把課外的活動搬到課堂,豐富教學,如講到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時可以開展簡短的活動“春秋戰(zhàn)國故事知多少”或“成語故事表演”,如講到“原始的農耕生活”可以把河姆渡“桿欄式”建筑模型搬到課堂,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加。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遍_展第二課堂,從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歷史的興趣。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們身上激發(fā)起來。”只有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才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人文熏陶,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著,林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 [美]杰羅姆·布魯納著[M].宋文里等,譯.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李秋玲.重視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習興趣[J].高等函授學報(哲社版),2009(3).
[4] 逯成武.打造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學歷史課堂之策略探析[J].歷史教學問題,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