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紅
(惠和陶藝有限公司,江蘇 宜興 214221)
略論紫砂“素宇提梁壺”的樸素文化元素
陳惠紅
(惠和陶藝有限公司,江蘇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集書畫、雕刻、金石等藝術形式于一體,在集大成的表現(xiàn)力度中,凸顯出其對傳統(tǒng)文化題材表達的優(yōu)勢性。本文以紫砂“素宇提梁壺”為例,探析其所蘊含的樸素文化元素,以期共鳴。
紫砂壺;素宇提梁壺;樸素文化
藝術創(chuàng)作是人類的精神實踐活動,它隸屬于人類精神意義的范疇,藝術在由人類創(chuàng)造,并與人類的接觸中,不斷生發(fā)出與人的共鳴感,而這亦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核心宗旨與價值所在。因此,任何一件優(yōu)秀的藝術品,一定有著能夠打動人心的理由,而這無疑與人類精神、思想和文化有關,它們成為人類文明的物質載體,詮釋并傳達著人們豐富的情感世界。宜興紫砂壺藝便是傳統(tǒng)藝術中的佼佼者,它的誕生與發(fā)展始終和人文內涵相輔相成,它以最原始最古樸最簡練的藝術形態(tài),向世人展示出其特殊的藝術品位,最終營造出具有獨特氣質的紫砂文化,影響了一代代世人,深受大眾的親睞與鐘愛。
近六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幾十代壺藝人的創(chuàng)造,使得壺藝日益演進,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盛景象,歷代制壺藝人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雖無不藝高技精,卻更善于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容,融合思想理念,觸動人心,創(chuàng)作出了無數(shù)經典佳作,為后世之典范。紫砂“素宇提梁壺”(見圖1)便是這樣一件富有人文內涵的作品,該壺在主旨立意、造型工藝、裝飾效果、文化蘊意等方面,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樸素元素進行了充分的詮釋和演繹,以紫砂藝術語言的形式,呈現(xiàn)出獨特的氣象風格,本文便以此壺為例,具體談一談其對于樸素文化元素的表現(xiàn)。
圖1 素宇提梁壺Fig.1 Suyu purple sand teapot
立意主旨對于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紫砂壺同樣如此。立意是壺的靈魂內涵,雖然是抽象的存在,卻引導著整把壺的形式走向,升華著整把壺的人文意境,決定著整把壺的藝術價值。紫砂壺的立意十分寬泛,并通常能夠從傳統(tǒng)文化內容中博采眾長,汲取精髓成分,化作壺的精神意旨,從而深入人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分推崇樸素文化,它符合中國人的美學標準,樸素之美,是樸實無華、淡雅大方,它展露著人性之純真,折射著人格之光芒,散發(fā)著生命的芬芳。在書畫、詩文創(chuàng)作中,自古都推崇樸素為美。而在紫砂壺藝創(chuàng)作中,樸素文化往往能夠最大限度地縮短形式與內容、創(chuàng)造與鑒賞的距離,以感性形式,顯現(xiàn)事物的內在本質和主要特征,挖掘更深層次的審美要素,因而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炙手可熱的題材,深受歷代制壺藝人的親睞?!八赜钐崃簤亍鳖櫭剂x,便是以樸素文化立意的一件壺藝作品,該壺旨在通過具象的藝術形態(tài),使樸素文化的蘊意真正練達人心。
對于一把紫砂壺而言,造型工藝是最鮮明最直觀地表現(xiàn)作品主旨立意的方式,形態(tài)豐富的造型變換著獨特的風格,并最終呈現(xiàn)出一種最恰到好處的狀態(tài)。紫砂壺的造型目前大致可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三大類,每種器型的制作難度不同,視覺美感也各異,而光器的制作難度最大,美學原則最強,因而最是獨領風騷。光器具有素面素心的形式特征,這種裸胎表現(xiàn)最能體現(xiàn)紫砂本質的樸實無華、素雅端莊,它以直線或曲線勾勒成型,整體骨肉亭勻、線條流暢、雋永耐看,或柔和婉轉,或陽剛利落,都能給予人清朗明快的美感,而這種美感恰與樸素之美完美對應。因此,光器本身便具有一種樸素美,這把“素宇提梁壺”又進一步提煉內涵元素,在點線面的整合上優(yōu)化功能,以光器之姿流露美的精髓。因此,該壺的造型工藝是建立在樸素文化立意之上的,它的架構和升華均以樸素文化為前提,無論是整體還是細節(jié),均巧妙體現(xiàn)樸素文化之本質。
2.1 壺體珠圓玉潤,彰顯樸雅大觀
“素宇提梁壺”壺體造型樸雅美觀,遵循光器造型中的圓器制作原則,以圓弧線和拋物線組合構成,充分呈現(xiàn)出“圓、穩(wěn)、勻、正”的風格特征和珠圓玉潤之感,彰顯出樸雅大觀。壺身豐腴飽滿又不失典雅之質,削肩、無頸,肩線自然向下蔓延,至腰腹部則順勢內收至壺底,從而使得鼓腹尤顯張力,整把壺也因此充滿了氣度。壺身線條簡潔,珠圓玉潤,骨肉亭勻,在視覺上增加了造型的壓重感,而壺底又以圈足承托,使得造型的重心沿中軸上升而產生輕巧和生動感。壺蓋微鼓,緩緩覆蓋于圓形壺口,上下相切,子母線嚴絲合縫,細節(jié)處理微妙而嚴謹。壺鈕小巧圓潤,頂部凸起卻不失簡約,風格與壺身相協(xié)調,上下對應,保證了藝術美感的統(tǒng)一性。與此同時,三彎壺流從壺身前端探出,雖為暗接相連,卻如一氣呵成,形成一種向前伸展的趨勢,使得出水流暢、斷水迅疾,優(yōu)雅而更顯功能效果。壺體柔中寓剛、圓中有變,主體與細節(jié)的配置比例協(xié)調和諧,可謂無懈可擊。此壺壺體作為整壺的主體部分,特以圓器塑造,便充分表現(xiàn)出對樸素文化表達的一種構思理念。也就是說,其鮮明的圓潤質感和線條美感,勾勒出一道素面朝天的獨特氣質,顯得樸實無華,靜雅明朗,與作品立意融會貫通,完美切合主題。作為主體風格,其素面朝天本身便給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覺,毫無懸念地使樸素文化深入人心。
2.2 提梁凌空傲立,升騰素雅氣質
提梁是指籃、壺等的提手,它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具有裝飾作用。因此,各類工藝形式中均有對提梁的獨特表現(xiàn)。在紫砂壺中,提梁既是壺把,滿足提攜之效,更是一種協(xié)調部件,凸顯整把壺的視覺美感和平衡感?!八赜钐崃簤亍钡囊槐崃簾o疑是整件作品的亮點所在,其從壺肩兩端向上伸展,并在頂端略微向外擴展,而后內斂合一,形成閉合長環(huán)狀,并與壺身主體構成一虛一實的空間對比,賦予人無限遐想。該提梁以簡練的線條構成淳樸輕盈的風格,設計上虛實和諧、空間明快、線條流暢,整體形成穹頂之勢,猶如天宮玉宇,凌空傲立,升騰出空靈氣質,這種空靈的美感更增添了壺的古樸、素雅之美,顯得高雅脫俗,令人神往,營造出一種美好的視覺氛圍,而這種只可意會卻難以言傳的素雅氣質,則更加巧妙而深刻地呼應樸素文化主旨,達到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效果。
裝飾是紫砂壺制作的常用手法之一,是表現(xiàn)于造型工藝之上、起到畫龍點睛效果的一種形式,裝飾往往與造型相輔相成,它的形式多種多樣,繁縟復雜,富于變化,通常將自然或人文元素等進行概括提煉,滲入紫砂特色,從而使整體形象更美、更有形,使紫砂壺具有一種不一般的美。紫砂陶刻裝飾是由制壺藝人署名落款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裝飾形式,它以刀代筆,以刻代繪,融詩、書、畫、刻諸藝術于一體,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素有“字依壺傳,壺隨字貴”的贊譽。陶刻裝飾的題材比較廣泛,具體到每一把壺,則與內涵主旨聯(lián)系密切。“素宇提梁壺”同樣運用陶刻裝飾效果來升華整把壺的意蘊,壺身一側刻“氣宇軒昂”四字,字體遒勁而端莊,力量充分,可謂字字珠璣,通達人心,既是一種真情流露,又是對整把壺意境的直觀表達,言簡意賅,氣度高雅,蓋上以一圈優(yōu)雅小行書刻“素養(yǎng)甚高之人氣質不凡也”,一氣呵成,乃此壺畫龍點睛之筆,彰顯出樸素之美的創(chuàng)作元素。與此同時,每一個陶刻字上均鋪以細膩而勻和的金砂,色澤瑩潤而不失古雅,更進一步烘托出陶刻裝飾的美感效果。與此同時,陶刻裝飾實質上也是對應立意主旨進行的,除了其字面層次闡述了關于樸素文化的內容外,它的中國文字本質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應了樸實自然的意義,達到內外兼修的效果。
文化蘊意的升華對于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十分重要,它是作品最終呈現(xiàn)給世人的整體感覺,并以此達到藝術和人心的共鳴。紫砂壺的誕生和發(fā)展均伴隨著文化的互生作用,它既是文化的優(yōu)秀載體,而本身又是一門精深的文化,因此,文化蘊意是壺的本質所在。宜興紫砂壺崇尚古樸簡雅,“素宇提梁壺”整體無論是立意,還是造型裝飾,均以此為切入點,展現(xiàn)出樸素之美,并以此構成作品的文化蘊意,自然表達這一練達而深邃的意義。樸素文化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老子云:“出其致遠,其知彌少”,說明離塵世越近,離天然越遠,離物質越近,離本真越遠,莊子繼承發(fā)展了老子“道法自然”、“見素抱樸”、“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等思想,提出了“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又一美學命題,也就是把“道”視為最自然、最樸素的絕對精神,把天然的本色和自然的本性,看作最高最大的美,以自然作為審美追求的對象。所謂樸素文化,是個體與自然融合的極致,在感情上強調以理化情,講究人生的生存樂趣,是心無塵埃,活得自然簡單而快樂,從而獲得一顆超脫塵世的心靈,并真正體會到懂得美與追求美的精神享受。“素宇提梁壺”正是通過紫砂藝術語言,使這一層文化寓意深入人心。
“素宇提梁壺”以樸素文化為主旨,為了表現(xiàn)這種文化實質,此壺具體通過素面朝天的光器造型,空靈素雅的提梁設置,以及內涵直達的陶刻裝飾來予以呈現(xiàn),素身、素蓋、素把提梁,配以純文字,彰顯樸素文化的創(chuàng)作元素,達到了一定的表達效果。紫砂壺以“素器”著稱,“素”是人們追求的本質,以“素”為美,素心若雪也是人文情懷,此“素宇提梁壺”以“素”為特征,正是愛壺之人的追求,為紫砂文化增添了無限魅力。
[1]淺談紫砂陶刻藝術[J]. 中國紫砂周刊. 2011. 2. 11.
[2]宗白華. 美學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Culture of Simplicity in Suyu Purple Sand Teapot
CHEN Huihong
(Yixing, 214221, Jiangsu, China)
Yixing teapot, fusing painting, calligraphy, sculpture and epigraph into one, has an advantage in representing traditional themes. This paper takes Suyu teapot for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ulture of simplicity behind it.
teapot; Suyu teapot; the culture of simplicity
TQ174.74
A
1006-2874(2014)06-0050-03
10.13958/j.cnki.ztcg.2014.06.011
2014-07-10。
2014-07-12。Received date: 2014-07-10. Revised date: 2014-07-12.
陳惠紅,女,工藝美術師。Correspondent author:CHEN Huihong, female, Crafts. E-mail:569283018@qq.com